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4|回复: 9

晚年心声(六九)

[复制链接]

469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功勋诗友

中华诗人特邀顾问

Rank: 3Rank: 3

威望
6212
贡献
17282
金钱
30022

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4-8-25 06: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晚年心声(六九)
群贤咸集白云乡,痛饮高吟兴未央。
举座已经忘尔汝,满堂洋溢尽文章。
不评近日风中雨,少忆当年雪上霜。
难得几回真乐趣,全心放下短和长。

345

主题

5154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712
贡献
5395
金钱
8249

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4-8-25 07: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雅人雅集,其乐也融融。祝福。

点评

谢祝福,问好先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5 08:13
漫将心思付朝昏,扪腹而歌醉白云。 浊眼寻常颠倒步,何能一啸屈家吟。

469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功勋诗友

中华诗人特邀顾问

Rank: 3Rank: 3

威望
6212
贡献
17282
金钱
30022

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08: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耕夫 发表于 2014-8-25 07:21
雅人雅集,其乐也融融。祝福。

谢祝福,问好先生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4-8-25 08: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老人家临版支持
群贤咸集白云乡
贤咸正纽
管见,参考

点评

谢明镜常管指点,向你学习,新周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5 08:34

469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功勋诗友

中华诗人特邀顾问

Rank: 3Rank: 3

威望
6212
贡献
17282
金钱
30022

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08: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镜非台 发表于 2014-8-25 08:27
多谢老人家临版支持
群贤咸集白云乡
贤咸正纽

谢明镜常管指点,向你学习,新周问好

点评

不敢,只是给些小建议供您参考 祝老人家身体康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5 08:44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4-8-25 08: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年好静 发表于 2014-8-25 08:34
谢明镜常管指点,向你学习,新周问好

不敢,只是给些小建议供您参考
祝老人家身体康泰

点评

我人虽年老,但不固执,特别喜欢别人特别是年轻批评我的诗。好话易讲,直言难说。别人批评自己的诗,首先是关注这首诗,进而或许喜欢这首诗。如果不关注,不喜欢,他就一晃而过。所以,我对诗的批评非常珍惜。只要不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5 09:15

469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功勋诗友

中华诗人特邀顾问

Rank: 3Rank: 3

威望
6212
贡献
17282
金钱
30022

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09: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镜非台 发表于 2014-8-25 08:44
不敢,只是给些小建议供您参考
祝老人家身体康泰

我人虽年老,但不固执,特别喜欢别人特别是年轻批评我的诗。好话易讲,直言难说。别人批评自己的诗,首先是关注这首诗,进而或许喜欢这首诗。如果不关注,不喜欢,他就一晃而过。所以,我对诗的批评非常珍惜。只要不涉及人身,我认为任何批评都是有益的,可接受的。须知别人在绐予批评时是动了脑子的。比如,明镜常管指出的“贤咸互纽”,这不仅指出了诗的毛病,而且使我学到了一项知识,我以前就不知道有同音字不能连用的规则。因此,请明镜常管往后多绐予批评指教。祝新周快乐!

点评

浅探如何有限度地避免诗词八病中的“正纽” 诗词八病,是齐粱时期沈约、谢朓等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规避我们在作诗的时候,由于声律上出现的“不和谐”而导致的诵读拗口和未能突出所言重点。 古律诗的声律理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5 09:28
不敢说批评指教,在此多谢老人家重视本人的管窥之见,足见心胸肚量。 其实若严格来说,古风类的诗讲究也并不那么多,只是因为看了您老的作品,认为可以探讨几句而已。一般来说,互纽是音律上的问题,律诗绝句要注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5 09:27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4-8-25 09: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年好静 发表于 2014-8-25 09:15
我人虽年老,但不固执,特别喜欢别人特别是年轻批评我的诗。好话易讲,直言难说。别人批评自己的诗,首先是 ...

不敢说批评指教,在此多谢老人家重视本人的管窥之见,足见心胸肚量。
其实若严格来说,古风类的诗讲究也并不那么多,只是因为看了您老的作品,认为可以探讨几句而已。一般来说,互纽是音律上的问题,律诗绝句要注意一下,但为了精益求精,所以才给您老提出来了。
俺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贴出来供您老参考,如有不妥,可商讨。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4-8-25 09: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年好静 发表于 2014-8-25 09:15
我人虽年老,但不固执,特别喜欢别人特别是年轻批评我的诗。好话易讲,直言难说。别人批评自己的诗,首先是 ...

浅探如何有限度地避免诗词八病中的“正纽”


诗词八病,是齐粱时期沈约、谢朓等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规避我们在作诗的时候,由于声律上出现的“不和谐”而导致的诵读拗口和未能突出所言重点。


古律诗的声律理论,实际上是一种“顿步”理论(说通俗一点即是“节奏”),即以长短声,平仄音来体现诗词的轻重缓急,如1+4,2+3或者2+1+2,都是“顿步”理论的体现。而西方诗词,所依据的,是“音步”理论,这是源自于发音中的声母,韵母理论而建立的一套规则,而特别是当“拼音”这东西进入了汉字的发声编辑体系后,“音步”理论就更成为我们在诗词创作中所关注的对象。


鉴于此,我们可以发现,诗词八病,实际上是中国古诗词中,类似于西方的“音步”理论的体现,只不过那时候没有拼音,因此靠那几个人制定出来的规则,未免会显得死板和教条,多数不能为后世所严格遵从。


而问题是西方诗歌体系,是不会给中国古诗词去创造一种成熟的音律体系的(话说他们读不读得懂律诗宋词都还说不清楚,何况制定音律规范),因此,需要我们诗词创作人,自己去研究和运用。


诗词八病,包括“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说法,始见于唐.李延寿《南史.陆厥传》、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等书。但对八病作具体解说的,还是日本和尚空海的《文镜秘府论》,现在以后者的诠释为权威,至于这“八病”到底是些什么,了解的读者就不用我再赘述了,不了解的,自己去百度《文镜秘府论》。


而本文重点要叙述的,是“正纽”。
“正纽”之病,是说一联十字之中,用了声调不同而韵母相同的字。如《文境秘府论》说:“正纽诗者,五言诗‘壬’、‘衽’、‘任’、‘人’四字为一纽。一句之中,如已有‘壬’字,更不得安‘衽’、‘任’、‘人’等字”。说白了,就是一个韵部的,尽量少往里安。


众所周知,韵,是诗词中神韵的体现,也是重点的突出,韵的使用,会使诗词无论在读音或是语调上,有统一和谐之感,更易朗朗上口。而如何能使一篇诗词中,其他的字,不抢“韵”的“风头”,正纽要约束的,实际是这个东西。

目前坛子里各位诗友创作作品,基本上已不遵从正纽的约束,但有些东西读出来,的确让人很拗口,因此有必要在这说一下。


若全不按“正纽”的约束,可能也是不行的,我们做一个极端的演示, “晨钟暮鼓入姑苏”,各位觉得读起来如何,再来一句“看那花发几片芽,晚霞古刹衬蒹葭”,前一句,是7言5字一韵,后一句是一联14字中7字同韵部。这两个极端句子,好不好我们姑且不论,主要想表现的是,同韵部的字,不能在一句或一联中反复使用,否则非常拗口。


而如何有限度地遵从“正纽”的约束,使我们的作品既不会被“老古董”束缚手脚,造成“律重于意”的尴尬局面,又能使读音顺畅,朗朗上口,我个人总结了以下几条,供诗友们参考采纳。
1、 同韵部平声,在5言句中,尽量不重复,7言句中,可酌情在前两字使用。
2、 同韵部仄声,在平韵句中,可使用一次,多则会有问题。
3、 同韵部两字,即使是一平一仄,在三字以内,尽量不使用,相邻两字,更应避免使用。
4、 七言中,第二字和尾字,尽量不使用同韵部字,至于第一字,由于平仄不论,能避免则避免,不能避免不遵也无妨,但不建议用同声调,最好平仄互叶。
5、 当然,对于定格词(就是一苇常管楼下所说的“连绵词”),如“姑苏”之类的专用名字,可不遵此限。(当然,以上是针对平韵句而言)


以上几点,不见得权威,纯属一家之言,是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摸索的一点心得,如能适当参考采纳,至少会令作品读起来更加和谐上口,铿锵有力,对诗作的声律,很有帮助。

点评

高论拜读,很受教益。诗的“八病”我听说过,也看过一点资料。但老朽的诗,不止是“八病”,恐怕全身都是“病”。慢慢医吧。谢明镜常管赐教。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5 09:49

469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功勋诗友

中华诗人特邀顾问

Rank: 3Rank: 3

威望
6212
贡献
17282
金钱
30022

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09: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镜非台 发表于 2014-8-25 09:28
浅探如何有限度地避免诗词八病中的“正纽”

高论拜读,很受教益。诗的“八病”我听说过,也看过一点资料。但老朽的诗,不止是“八病”,恐怕全身都是“病”。慢慢医吧。谢明镜常管赐教。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19: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