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精华77
注册时间2014-8-12
威望2695
金钱19956
贡献12454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威望- 2695 点
贡献- 12454 次
金钱- 19956 枚
 
|
从中原文化受到的冲击看平水韵的形成
其实这个话题的来源,是在一位朋友在九龙发出要求,请九龙对所有作品,进行新旧韵分类,继而扯到新旧韵之争上去了,也怪俺好事,弄了这一篇算是有些争议的话题。
但这个话题,其实不是为新旧韵之争而设的,在上一篇俺就说过,各行其道,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写作习惯和喜好去弄就是,何必非得比个谁上谁下。这篇,咱们就这个话题,从历史的角度,再去探索一下,但先打好招呼,还是那句话,只论学术,莫扯政治和民族之争。别有用心之人,请勿骚扰。
一、咱们看一下汉语的由来
如果“汉”这个字,是从汉朝开始论的话(话说汉之前,秦算是一个大一统的时代,但由于时间只有15年,还难形成对文化的统一),那么,从根源上,所谓的“汉语”,应该是从汉朝开始确立的,且不管他西汉东汉,总之是一个较为长时间的大一统,在这个阶段无论从文字、语言、经济、社会、法律等方面都有了一个长足的进步。相信这个问题,大家的分歧应该是不大的。
二、汉文化产生变化的条件
从秦朝开始,长城这个东西,除了划分了国界和势力范围外,也将文化和经济形式进行了划分,南边,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汉族,北方,是以畜牧文明为主的少数民族。
而进入汉朝后,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等民族进行了致命的打击,因此,北方民族是不太可能对汉文化产生很大冲击的,特别是契丹,在当时文字尚未形成,连历史都是口口相传,因此,更不可能切入中原文化,而之后的党项、回鹘等相对比较弱小一些的民族,就更不用说了。
直到西晋,由于之前的东汉乱世及三国战乱,给北方民族大力发展的时间,因此,在不满足于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觊觎于中原大地的农耕业、制造业等经济和文明形式,因此促发了对中原领土的战争,并产生了文化融合和交流。
三、汉文化所受的冲击
如果从大的事件上来看,汉文化所受到的冲击主要有如下几次:
1、 衣冠南渡
这是第一次对汉文化产生的冲击。
在公元316年,匈奴王刘曜攻陷首都长安,俘虏晋愍帝,建武元年(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到建康(今南京)建都,中原汉族等臣民相随南逃,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具体衣冠南渡的名词解释俺就不作了,知道有这个事件就行了,有兴趣者自己翻阅晋史)。
而这次事件,直接导致的,是中原文明,包括行政和经济中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而南京,从一个江南经济中心,转换问政治文化中心(三国时候吴国的还不算),这也就是六朝古都的开始。
而伴随着“衣冠南渡”,出现了“八姓入闽”,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中原大族进入福建定居(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闽语语系保留古音较为完整的重要原因),而王、谢、袁、萧四姓跟着入驻了江南,形成了首都建康区域的大家贵族,一个很典型的证明就是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句。而在北方,只有崔、卢二姓为大家,相对来说比较少。
针对这个事件,俺有两个结论:
其一,是中原文明,从这个时期开始,其经济文化中心向南转移(当然,同时包括语言),这也就是为什么俺在上一篇文章中说粤语、闽语和浙语中保存古音最完整的重要历史根据。
其二、这次事件,其实对中原汉族的语言和文字影响实际不算太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即使是五胡乱华时期(所谓五胡乱华,指永嘉之乱,匈奴贡献洛阳抓走皇帝后,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少数民族在中原形成十多个独立政权),其实是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侵略还多一些,因为在这个时期,少数民族还未形成比较成熟的文明,说白了还在奴隶制社会时期,拿啥来侵略先进文明?所谓的冲击,只是部分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但并不足以撼动根本,为什么这么说,请看下文。
2、 五代之乱
第二次对中原汉族文明造成比较大的冲击的,是五代时晋朝的契丹之乱。(注意,俺这两次用的都是“冲击”,而非“影响”或者“侵略”)。
典型的事件,是后晋时期,“儿皇帝”石敬瑭的儿子石重贵(话说他其实不是儿子,而是侄子被收养成儿子的),由于不想当“孙子”,和契丹撕毁了儿皇帝之约,不给那每年30万匹布了,被契丹人攻破开封,灭了后晋。
这次事件,其实对中原文明的影响也不是太大。为什么这么说,是有根据的。
由于契丹真正建国,是在耶律阿保机手上,也就是辽高祖,而攻破开封的,是耶律德光,也就是耶律阿保机的二儿子。而在建国之前,契丹是没有文字的,建国后才发明的契丹文字。所以,对中原语言的影响不会很深远。
另外,在契丹当时是实行的“一国两制”,原因是五代时期,由于战争连绵,好多汉人都跑去契丹定居,形成了在契丹的汉文明,同时把冶金、纺织、农耕等技术传入契丹。而由于耶律阿保机要稳定住在契丹的汉人,实行的是两种政治体制。甚至上朝都有汉臣和辽臣两列。契丹的所有城郭,都用汉城来命名,在契丹国都遗址上,皇宫里都是两种建筑形式,一种是瓦房,一种是帐篷,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在那个时期,反而是汉文化对契丹文化的侵略多,而契丹对汉影响甚少。同时,包括当时的幽云十六州,除了幽州(现北京)之外,都是汉人治汉,根据是到北宋的时候,赵光义平掉了辽的附属国北汉之后,又想收复幽云十六州,除幽州外,其他城市全部都是直接开门投降,都是汉人干的事,而最终打幽州时,由于契丹人多,没打下来,很大程度上之前的顺利不是赵光义能干,而是那边“契丹奸”太多了。
3、 从北宋到南宋
在咱们的杨老令公和杨家男儿,包括佘太君挂帅等一系列的殊死抗争之后,还是没能抵抗得住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保住北宋江山。于是,便又迁都,弄出了个南宋,这是又一次中原汉族的政治经济文明向南方转移的过程。
这里说个题外话,话说杨家将那门子事,完全是子虚乌有,皆是小说家和戏剧家杜撰出来的。真正来说,咱们的杨老令公干的最辉煌的一件事,是个运粮官,在赵光义打不下幽州兵败之后,押着粮草正好遇到,把皇帝老儿给救了,挡了一把契丹追兵,除了其中一个儿子(也就是所谓的杨延昭,其实他也不是老六),其他儿子死光了而已,话说他也没那么多儿子,啥四郎探母之类的也是瞎掰。
而倒是要给咱们的潘仁美兄平反一下了,历史上这人叫潘美,也跟着赵光义打了一把幽州,没打赢,其实这家伙也没有杨家将里说得那么不堪,人家领兵把南汉给平了的,你说多大本事。
话归正传,之后便是北宋联合金国,把契丹给灭了,之后又遭金国的侵略,于1127年在江南建立政权,于是南方又一次形成了经济文化中心。由于这段历史和咱们说汉语不汉语的问题没多大关系,也就不过多的说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所谓平水韵,是在这个时期成熟并确立的,那么,就想问一下各位,南宋时期确立的平水韵,到底在今天来说,是北方文明还是南方文明呢?答案显然是毋庸置疑的。
由于之前的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四姓入南京,已经弄过了一次,再加上这一次南宋开始建都在应天府南京,后迁都临安(今杭州一代),所处的位置,都是江苏、浙江的区域。那么很明显,平水韵的基础,应该是植在闽、粤、江浙的语言体系上的,是不是?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粤语,闽南语,浙江部分地区及沪语里有入声而北方语言中没有的重要原因了,因为北方语言,在南宋之后,就开始受到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
咱们就从公元907年到1125年辽国的建立到灭亡200多年,再从1115到1234年金国的建立到灭亡100多年,再怎么来说这俩国家语言和文字都已经成熟了吧。
因此,所谓平水韵,是不带辽、金那俩国家玩的(仅指口语形成,至于书籍,倒是有几本的),他们只能在长江北边玩,而平水韵,是在长江南边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