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风韵特邀顾问
精华18
注册时间2014-6-1
威望281
金钱933
贡献417
栏目顾问
翠微风韵特邀顾问
 
威望- 281 点
贡献- 417 次
金钱- 933 枚
|
一扇虚掩的门——从一首个人七绝说起 3.16
语夜
南雁分云去势骎,松涛卷落籁俱喑。一痕蛾影青于梦,睇我灯前语夜深。
注:夜用台灯。
某天和弟子月羞谈拙诗,问及语夜(又题蛾影)一绝何解。当时感觉一时不易说清,遂未作答。后来又想了想,感觉很有专门谈谈的必要。
南雁,南去之雁,点出季节。不妨先整理一下此诗的基本思路:南雁——夜寂——蛾飞——语夜——目光交汇。这一思路的指向是什么呢?前两句好理解,大雁南飞,松涛卷起复落,最后归于寂静。不易理解处在青于梦、语夜深六字。青,可指蓝、绿、黑三种颜色。蛾子当然可能是绿色的,但蛾影只能是黑色的。黑色为深色,青于梦即颜色深于梦,梦本无颜色,这里用了通感的手法。查阅资料,关于梦的搭配常有:清梦,幽梦,闲梦,春梦,繁华梦。不难看出,后二者是隐含颜色的,春梦当然是轻柔明丽的,繁华之梦色泽还要更深一些。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同的颜色可以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所以传统上遇到丧事臂黑纱,结婚则会选大红被单,白色婚纱等等,一般而言,颜色越深,所传递的氛围越是凝重,气息也更见冰冷。试想,黑海和红海,哪个词更觉寒冷呢?
那么,何谓语夜深呢?夜深已经有籁俱喑的铺垫,好理解。语,这里不宜简单理解为“说话”,根据“灯前小语”一类的题目,可知语只是一种心绪的吐露(外化),有可能是对话,独语,也可能是付诸笔端,写诗或者文章。根据本诗情境,排除对话的可能,解作自语还是写诗等,都不妨碍。
现在连贯起来看,整个思路应该是:一个松涛渐歇、大雁南飞的秋夜,自然是有些清冷萧瑟的,这时揿亮台灯,独坐深夜,看着秋蛾飞舞,情绪有所流露。这是一个怎样的情境呢?作为读者,还有两个点需要思考:1、梦从何处来?2、假如蛾有感情,飞旋之际,它会如何看待灯底这个自语之人?当然,就本诗而言,作者不做更多交代,于此戛然而止。一首好的作品,不应门户大开,让人一览无余,而只会打开一扇虚掩、小小的门,让人揣测,凝视。这样的手法即是留白,传统文学里多有,譬如《红楼梦》最后一章里有这样的情节:
“(贾政)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宝玉未及回言,只见舡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不顾地滑,疾忙来赶。见那三人在前,那里赶得上。只听得他们三人口中不知是那个作歌曰: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贾政一面听着,一面赶去,转过一小坡,倏然不见。贾政已赶得心虚气喘,惊疑不定,回过头来,见自己的小厮也是随后赶来。贾政问道:“你看见方才那三个人么?”小厮道:“看见的。奴才为老爷追赶,故也赶来。后来只见老爷,不见那三个人了。”贾政还欲前走,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
宝玉为何光头,为何赤脚,为何“只不言语,似喜似悲”?都没有明确交代,留与读者细细品味。
概况来说,本诗用了象征、通感、对比和主体客体化等技术手段。南雁分云、松涛卷落,一痕蛾影(飞蛾是非常经典与传统的意象),都是象征。青于梦是通感。蛾和我,是对比。“睇我灯前语夜深”,是主体客体化,因为一般来说,“我”都是主角,但这里蛾子变成观照的主体,我变成被观照者。
综上,在谙熟本诗的艺术技巧基础上,把雁、松涛、蛾影等几大意象的联系梳理清楚,我想本诗就不难理解了。
其后某天看书时,突然看到冯延巳的一首《鹊踏枝》,发现其下片和拙诗颇有暗合之处,因录于此: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由此想到一首旧作,中有“萼绿华来无所定,只宜寤寐不宜知”两句,有兴趣者也不妨一并参看了。
注:春梦不一定指与性有关的梦,如:
送国子张主簿(唐·包融)
湖岸缆初解,莺啼别离处。遥见舟中人,时时一回顾。
坐悲芳岁晚,花落青轩树。春梦随我心,悠扬逐君去。
同吉中孚梦桃源 其二(唐·卢纶)
夜静春梦长,梦逐仙山客。园林满芝术,鸡犬傍篱栅。
几处花下人,看予笑头白。
萧相公宅遇自远禅师有感而赠(唐·白居易)
宦途堪笑不胜悲,昨日荣华今日衰。转似秋蓬无定处,长于春梦几多时。
半头白发惭萧相,满面红尘问远师。应是世间缘未尽,欲抛官去尚迟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