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涩体诗
涩体,指艰涩难读,自成一格的文章体式。
宋计有功 《唐诗纪事·徐彦伯》: 彦伯为文,多变易求新,以“凤阁”为“鷃阁”、“龙门”为“虬户”,以“金谷”为“铣溪”、以“玉山”为“琼岳”,以“刍狗”为“卉犬”,以“竹马”为“筱骖”,以“月兔”为“魄兔”,以“风牛”为“飚犊”,后进效之,谓之“涩体”。(“疾霆未遑塞聪”,盖如此)(又见《尧山堂偶隽》)
王棻 《答王子裳书》:“ 昌黎之学深於文而未深於诗,故诗极变化而文成涩体。” 唐穆宗时有一位绛州刺史樊宗师,这位樊大人喜做诗文,且有一个无人能比的嗜好,那就用字用句都喜欢独创,生僻艰涩(“必出于己 , 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字”),当时号称“涩体”。他以其独门所创的语词写了一篇《绛守居园池记》,极尽晦涩难懂之能事,激发了后代诸多的文人才子的好奇,文声鹊起,在此奇文名声的护佑之下,历代都不敢擅自改动其布局。
唐时涩体诗很风行,韩愈很欣赏。要和熟软诗风作斗争,这种僻涩体诗有一定的抗俗作用,韩派人给以过分的赞扬,因此造成这种古怪的文风。
蜀绵州越王楼诗:(樊宗师)
危楼倚天门,如星? 辰宫。 榱薄龙虎怪,洄洄绕雷风。 徂秋试登临,大霭屯乔空。 不见西北路,考怀益雕穷。 石濑薄溅溅,上山杳穹穹。 昔人创为逝,所适酡颜红。 今我兹之来,犹校成岁功。 辍田植科亩,游圃歌芳丛。 地财无丛厚,人室安取丰。 既乏富庶能,千万惭文翁。
南宋名将张浚北伐,岳飞作有一《北伐诗》送之。诗云: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马踏月氏血,旗枭可汗头。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嘉靖虞子匡效时人换字之法,戏改此诗曰:
誓律飚雷速,神威震坎隅。 遐征逾赵地,力斗越秦墟。 骥蹂匈奴颈,戈歼鞑靼躯。 旋师谢彤阙,再造故皇都。
这是用换字法写的涩体诗。事见《尧山堂外纪》(卷九十七·国朝【郎瑛】)[明]蒋一葵 )
嘉靖中,有好为六朝诗者,不独巧丽,且欲用不经人道之语易字换句,遂至妄诞不稽。金编惰璐作诗嘲云:“何处歌新调,旖旎固不群。剪花金琐琐,斗叶玉纷纷。巧垒空中锦,轻裁水上云。自惭心大拙,到此不能文。”
宋时自宋子京后,多效为涩体以避俗。欧阳公尝戏改“夜梦不祥,书门大吉”八字为“宵寐匪祯,扎闼洪庥”,令子京见之,以为笑资。并可见换字之不始于明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