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不是斋诗话》 诗话点评(二)
作者:熊东遨
点评:观局阁主
二一
翻案要在另出机杼,别创新意,非徒说反语也。如同翻西施旧案,罗隐云:"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袁简斋则曰:"吴王亡国为倾城,越女如花受重名。妾自承恩人抱怨,捧心常觉不分明。"一用刚,一用柔,各行其是,俱可令女祸论者汗颜。时人好此道者,动辄"反其意而用之",观其所作,不过黑说成白、白说成黑而已。若如此,则人间尽案皆可翻,岂复有是非耶?
天下安无巾帼事,个中自有丈夫风。
沉浮谁主随缘去,历史常难辨黑红。
二二
以己之忖度随意改动他人诗句,古已有之,杨升庵改"千里莺啼"为"十里莺啼"是也。然尚假托古本,未敢妄为人师。今之好此道者则不然。凡见他人诗作,不问青红皂白,先挥斧大斫一通,以显其"宗师"身份。甘肃《当代中华诗词选》主编某公最擅此技。余有少作《咏鹤》云:"雨雪风霜不计年,江湖自在舞翩翩。纵然难得晴空去,也胜鸬鹚伴钓船。"蒙此公从某刊剪以入编,一番斫削,改为"雨雪风霜不计年,江湖孤影独蹁跹。纵然难上晴空去,也胜鸬鹚伴钓船"。"孤"、"独"二字犯复且不说,"难得"易"难上",尤冤煞吾。难得者,四害横行时无晴空也;"难上"者,有晴空而不能高飞也。前者用以纪实,后者则成抱怨。如此垂青,未敢言谢。诗非吾有而着吾冠,后人其谓我掠某公之美乎?志此以备考。
有同感!
二三
稼轩《清平乐?村居》,写农家天伦之乐甚见情趣,然及物有不可解处。始云"锄豆溪东",盖春时景也,与"青青草"谐合;而继曰"卧剥莲蓬",则不免猜度之嫌。春日荷花尚未放,哪得莲蓬可剥?曾敏行《独醒杂志》载戴嵩画《斗牛图》,以其牛尾指天而为田父笑;盖牛斗时用力,尾巴夹於两股之间,不得上扬也。画家之误,乃观察不细使然,稼轩亦病此乎?由是观之,体物乃诗家之至要,半点不得含糊;稍有疏忽,虽圣手亦不免弄拙。
这首词,稼轩是在江西信州闲居时所作,菜豆在南方几季都生长,夏季亦然,盖稼轩未错也。找来戴嵩的《斗牛图》细细观之,当牛刚刚接触时图,其尾巴未加紧,而在猛烈斗牛时图,其尾巴都是加紧的。这完全符合实际。凡事不能人云亦云也。
二四
为诗有想当然者,其病去体物不细尤甚。体物不细,或可得其皮毛;想当然则形迹俱杳矣。余有答友人一联,初稿作"林容鸥鹭相来往,海任鱼龙自起沉",鲁扬先生指云:"鸥,水鸟也,栖江海之岸,不入林。"余惊觉,旋改"鹤"字,其病始脱。余之失也大,志此以为君子鉴。
同意,凡事不可脱离生活实际也,诗亦然。
二五
传统诗词改革,为时下热门话题。如修订韵书,更新词汇,拓展题材等,诚为一时必要,余偶有同感。或有主张尽去格律束缚者,则未免失之偏颇。创新体固宜,破旧体不必。词非诗之改革耶?曲非词之改革耶?未闻宋人因词而弃诗,元人因曲而弃词也。数体并行,岂有悖哉!作旧体,便须守旧律,此天经地义之事。若以破律为改革,则自由诗早已为之,何劳复费气力?不愿守律者,脱缚写自由诗可也,谁能道你半个不字!
说得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岂可破窗入户,非拆邻家房子不可。强盗乎?
二六
作诗有死抱前人戒条者,亦属不智。以用韵为例,"东"、"冬"分明已合,偏要强分;"元"、"魂"分明已分,偏要强合。如此作茧,非不智而何?须知君所为诗,乃供今人读也,非供古人读也,今人觉其是者,何必非之以就古人?
既然如此,先生为什么非要反对新韵呢?岂不矛盾乎?
二七
诗之有新旧,犹人之有弟兄,弟兄不应裂眦,新旧不应对立。有好新诗而鄙薄旧诗者,亦有好旧诗而鄙薄新诗者,皆失矣。窃以为新旧体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正其宜也。兄弟阋墙,於诗无益。
大赞此论!
二八
诗如舍得割爱,庶几可传一二。即便一流诗人,也难保不出二三流作品。稗稻混杂,望之青而收获少也;去稗存稻,则秋后谷实灿然,虽少何憾?王之涣诗传六首,人不能撼其大诗人地位;乾隆"御制"六万,有谁目其为诗人?是故出全集不若出选本也。
深有同感!吾得一诗友两册诗集,全集者稂莠相杂,不忍触目,再翻另一册精选集,则脍炙人口,令余大快朵颐不已。
二九
诗以纪胜游、通吊庆,本无可厚非。然纯作应时应景之标签则俗矣。如迎春诗借生肖作颂便是一例:龙年颂龙,马年颂马,猴年颂猴,循环往复,殊不厌其烦琐。以此类推,至鼠年得无颂老鼠耶?果如是,则余真不知何从下笔矣。
诗者,赋比兴也,指桑说槐也。唯有一说一,令人生厌也。
三○
诗以能道前人所未道者为高,以能道前人道而未至者为更高。此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尺"者也。此"一尺"较前"百尺",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于今而言,前者易,后者难。为何?时代不同,前人未道者多也,而前人已道者多至深也,所未至处少矣。
三一
作豪语诗须凭中气,徐徐吐纳,切忌野战攻坚般大呼小叫不止。前者有似隐隐沉雷,天际回环,馀威自远;后者则如空山炮仗,一响之后,便归寂然。
做诗不是打仗,喊口号也不是做诗。
三二
“诗无新变,不能代雄”,自是的论;然其变须有所规,若一味求变求新,恐其欲造“太空人”,反成“类人猿”模样。
想不想变者在人,能不能变者在天。
三三
咏物之作,要在不即不离,言外具意,若过于粘着物上,纵写得天花乱坠,也无馀味可寻。
诗中之物多为情所系,离开情思说物,索然无味也。
三四
诗到结尾,多少要有些寄寓,咏物类尤须如此。倘只是纯自然主义描摹,一味拼接图块,便会封杀读者想象空间,出力不讨好。
诗中灵魂往往或在诗内,或在留白处,如魂不附体,则为死诗也。
三五
李戴张冠,诗之常法,但须大前提真实,不必为细节所拘泥。东坡作赤壁怀古,只重史上有其事,而不问嘉鱼、黄岗,笔下是何等声色。后人诵其词,惟享受耳,谁复究其资料来源是否可靠?
重在诗意,而非考据,大前提不错,何须细究。
三六
诗不怕起得平,就怕结得弱;起得平只是虚晃一枪,结得弱便成丢盔卸甲。尝见时人咏史云:“李广难为汉室封,冯唐欲用已龙钟;人才也似长江景,一出吴淞便不峰。”起句真平平者。然结语将万里长江沿途奇景与各历史阶段之杰出人才作比,殊有妙趣。长江出了吴淞口,两岸便不复有奇峰突起;史上人才亦如是,倘不及时任用,时过境迁,便成白费。寻常之理,一经用形象语言道出,顿觉馀意无穷。
至理诗言。
三七
作旧体用新韵,如同着汉服穿皮鞋,不伦不类。
不敢苟同,汉服看怎么传,穿好了配皮鞋更精神。国家领导人和国外领导人在中国东盟会议上穿的就是改良的汉服,很好看。
三八
为诗之道,宜多用客观描述,少用主观评述。如诗如画的风光,应由读者去诗中体味,非由作者自家宣示。由读者从诗中体味到的“如诗如画”是含蓄;由作者自家说出来的“如诗如画”是浅陋。
客观者是描述,主观者是感受,各有各的特点,讲得不好都是浅陋,讲好了都很美。不在说与不说,而在怎样说。
三九
诗重天趣,不忌小疵。有毛病,有味道的新蕾,远胜三家村醋酸夫子没毛病没味道的陈货。
这个赞同。
四○
绝句于转合处最为重要,只有第三句做到了“弓开如满月”,第四句才会收到“矢发似流星”的效果。这一点,初习者须要认真领会。
其实说的还是“转”“合”的功夫。此两处常做诗眼。
四一
做诗没有别的窍门,能尽量排除大多数人想得到的意思,自会出奇制胜。比如行车,同一时间里大家都往一条道上挤,再宽的路面也会造成堵塞;如有哪位能不凑热闹,另寻一条乡村小路走,反而会最先到达终点。大家都挤高速路,不碰车才怪呢。我们常看到同一类题材的诗会出现同一种意象,其道理就在于此。
这个往往不是人力所能为之,是灵感与才华的体现,当然也包括个人的努力程度,然前者才是决定性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