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风韵特邀顾问
精华18
注册时间2014-6-1
威望281
金钱933
贡献417
栏目顾问
翠微风韵特邀顾问
 
威望- 281 点
贡献- 417 次
金钱- 933 枚
|
本帖最后由 留取残荷 于 2016-3-5 13:38 编辑
答问:有没有一句诗让你觉得绝望和孤独?
谢要。个人阅读以旧诗为主。说实话,旧诗里关于极端绝望和孤独都表达很少。原因是传统诗观注重圆融含蓄。所以纵然极度绝望的诗心,其表面也裹着一层优美的诗意之纱。譬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虽然极寒极冷,意境却皎洁优美。
不过我今天想说的却是一首虽有绝望却不无激愤的七绝:
《高观亭春望》 陈三立:
脚底花明江汉春,楼船去尽水鳞鳞。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
先说明一下,我看有人说这首诗作于1895年,似乎不确,据资料称应该作于1983年:新发现的陈三立早年诗稿及黄遵宪手书批语――中国文学网
这首诗后两句很知名。起初我觉得前后气脉不甚连贯。后来才发现忽略了楼船一词。楼船指大型战舰,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饶宗颐:楼船兼作受降城。但仅这么说,还是不容易明白“脚底花明江汉春,楼船去尽水鳞鳞”竟是一种什么心境。
散原老人生于1853年,这时的清王朝已经苍夷满目,试看看他出生以来清朝发生的大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 北京政变
1861年 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 京师同文馆成立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83-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当彼之时,国门大开,敌国巨舰横行,作为一个有抱负的爱国书生、官员,睹之是何心情?为更深入探析散原心境,可引网文加以说明:
读《张之洞》之胡林翼之死 已经是第二次在唐浩明的书中读到有关胡林翼之死的故事了,前一次是在《曾国藩》里,这一次是在《张之洞》里。说来,张之洞与胡林翼关系与同一般,胡林翼是张之洞的老师,一生为张之洞所崇拜、敬仰与追随。张之洞在做许多事时都会用胡林翼做事的标准去考虑,取得成绩时也乐意与恩师的成就相比较。
两本小说中描述中兴之臣胡林翼死亡的原因如出一辙:咸丰十一年八月份,胡林翼去安庆看望曾国藩,恰好咸丰皇帝驾崩的信息到达安庆,胡林翼对有提拔之恩的咸丰帝突然死亡而由衷悲伤,急着要回武昌主持祭奠事。曾国藩、彭玉麟送胡林翼到长江码头时,看见大江中流,正有一条高扬着米字旗的英国轮船,由东向西,迎着滚滚波涛逆江而上。在英国轮船的前面,有两艘湘军水师的长龙在划行。长龙是湘军水师的大船,上面可坐百十来个人,气势宏大,甚是威武,太平军水军见到长龙便胆怯。二人都注目看着。一瞬间工夫,英国的海轮便追上长龙。它所激起的巨大水波,冲击着那两艘长龙左右晃荡,扬起的水花,纷纷落在长龙的甲板上。甲板上的水手在抱头逃窜,有的人已在卸风帆了。长龙上出现一片手忙脚乱惊惶失措的场面。在两艘长龙的前方,有一条舢板也正在江面上操练,来不及躲避,被后面劈波斩浪气势汹汹的英国轮船所激起的浪涛打翻了,舢板上的十几个湘军全部掉到江里。英轮甲板上的水手拍手跳跃,幸灾乐祸。转眼间,这只轮船便开出了两里之外,将湘军水师的长龙和舢板远远地甩在后面。看到这时,胡林翼宛然口吐鲜血,晕厥在地。急得曾国藩和彭玉麟忙叫士兵们把他抬进附近民房。文忠醒来后,一手握着曾国藩,一手握着彭玉麟,气势微弱地说:洋鬼子欺人太甚,我大清今后真正的敌人,不是长毛而是洋人。长毛成不了气候,要不了几年便可削平。洋人有坚船利炮,我们现在还不是敌手。洋人可恶,但洋人的船炮可爱。不学洋人造船炮的技艺,大清难以强大。胡林翼说完这句话后又昏迷过去了,没过几天便溘然长逝。
胡林翼的死因带给张之洞强烈的刺激,以前作为一个不熟悉西方科学技术的言臣学官,只知对西方国家欺压中国的行为感到愤怒,进而抵制西方国家生产的东西。但身为巡抚后,他的思想在不断的改变,他突然意识到想到改变这种落后挨打的局面,就要先放下华厦大国的面子,虚心向西方先进学习,进而完成超越,实现国家的富强。
且不论上述故事是否属实,但陈散原作此诗时,年已不惑,或亲见,或耳闻,必有过类似技不如人、落后必挨打之激楚体验。而这种感慨难言的心境,正是“楼船去尽水鳞鳞”的背景。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神州莽荡如此,却只堪凭栏袖手。这种悲愤,又是谁能了解的呢?
晚年散原老人寓居北平,值卢沟桥事变爆发,绝食五日,忧愤而死,享年85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