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诗趣
春回大地,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万紫千红,正是春游的大好时节。春游,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习俗,古称踏青。踏青在我国作为一种节日活动,被称为“踏青节”,形成于汉代之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历代文人墨客都重视春游。庄子游濠梁,王羲之游兰亭,李白游名山,都留下佳话。 历代骚人墨客墨客咏春游的诗,也各具风采。杜甫的“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绘的是唐代长安城郊踏青的盛景。南宋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古人游西湖的欢乐情景,情调清新,令人回味无穷。欧阳修也曾作词云:“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将江南春游的情景描绘得历历在目。而唐代王涯的《游春词》:“经过柳陌与桃蹊,寻逐风光著处迷。 鸟度时时冲絮起,花繁衮衮压枝低。”则描写诗人“寻逐春光”,乐而忘返,沉醉在一片盎然春意之中的情景。 最为著名的春游诗当推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以白描的手法,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优美含蓄的意境,表达了春游遇雨这一特定环境中诗人的思绪和愿望。全诗清新自然,耐人寻味。它更像是一幅名家的山水画,精美绝伦,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另一首著名的春游诗,是唐代风流才子崔护春游来到了桃花灼灼、灿若云霞的樊川,求水于一农家,开门的是一位妙龄女郎。虽是村姑打扮,却楚楚动人,妩媚异常。诗人顿生爱慕之心,那女子也对诗人含情脉脉。第二年诗人春游时再次登门相访,虽桃花依旧,但所思念的女子已不见芳踪。诗人心中不免惆怅,乘兴在柴扉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的这段风流韵事,被后人编成了戏剧《人面桃花》流传至今。 南宋理学家朱熹笔下的春游盛况也别有一番情趣:“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则把南国的山光水色,描写的惟妙惟肖,神韵兼备。诗云:“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几乎把钱塘湖——即西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春潮的涌动,春燕的飞翔,春花的争奇斗艳,在诗人笔下,组成了一首春天的赞歌。 古代的春游,除饱赏青山绿水的风光以外,还伴以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如射箭、拔河、放风筝、扑蝴蝶、荡秋千等。“街杨柳绿似满烟,划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花树动,女郎缭乱送秋千。”这是唐代诗人韦庄描写荡秋千的动人情景。“宿愉残粉未明天,总在朝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这是唐人王建描写清明踢足球的场面。清代诗人吴友如《清明时节放风筝》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去有路通。”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眼下,正是踏青好时节。朋友,你不妨放下手中的活儿,带着妻儿或者几个友人相约,到大自然中去享受春光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