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力与做人 作者:格那丁
诗的“骨力”是个什么东西?这是我们常听说的。此外,还有骨气、气骨、风骨、骨格等类似说法。
骨力本来是用来形容书法品格的,就像“苍劲”一样,诗文借过来用了。文艺领域里多有互通互用的现象,不必过于拘泥。骨力在书法上的意思很明白,就是雄健的笔力。“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趣”(《晋书•王献之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诗文呢,胡应麟说“魏武沉深古朴,骨力难侔”,不是说曹操这个人如何,是说他的诗文沉深古朴有骨力。
这不难理解。
曹操的诗骨多肉少,凝筋灌骨,棱角很是分明,这是大家都了解的,所以说它有骨力。如果换成秦观的诗,一定不会这样说,而会说柔媚。“始知渠是女郎诗,”元好问这样评价。一般说来,女郎柔媚,如果五大三粗,凝筋灌骨,多半是母夜叉之流,属于一种变异。
这样看来,骨力便是骨架,立得住,撑得起,要不就坍塌了。任你如何冰肌玉肤,如果没有骨架,就会摊成一堆肉。肉烂得快,骨架却耐久,这是人们喜欢骨架的原因。当然,冢中一堆枯骨,那也很瘆人,所以要加个“力”子,意思是活的,一种骨气。
说起来,这骨力并不深奥,就是古人说的“质”,是与“文”相对的。什么是“质”?这要解释一下。“质”就是质地,不是“文”那种装饰性的东西。衣服的质地我们都熟悉,装饰性的色彩花纹我们也熟悉,这样想就明白了。往深层次说,“质”是一种认知结构、思维模式,是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方法,而“文”是一种修饰,属于涂脂抹粉,梳妆打扮。(参见本人的《文采与才华》)
章学诚搞了个很严厉的法子:“古诗去其音节铿锵,律诗去其声病对偶,且并去其谋篇用事琢句炼字一切工艺之法,而令翻译者流,但取诗之意义演为通俗语言,此中果有卓然其不可及,迥然其不同于人者,斯可以入五家之推者。苟去是数者,而枵然一无所有,是工艺而非诗。”(《陈东浦方伯诗序》)
用这个方法检验古诗,真诗剩不下多少。
曹操的诗不说了,左思、嵇阮、炀帝、陈子昂、李杜的诗,还有高岑的边塞诗应该是有骨力的,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等也有骨力。司马扎的诗被称为“气卑格下”,意思是没有骨力。不妨比较一下,看看自己的诗与司马扎的有多大差距。
登河中鹳雀楼(司马扎)
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晓过伊水寄龙门僧(司马扎)
龙门树色暗苍苍,伊水东流客恨长。病马独嘶残夜月,行人欲渡满船霜。几家烟火依村步,何处渔歌似故乡。山下禅庵老师在,愿将形役问空王。
夜听李山人弹琴(司马扎)
瑶琴夜久弦秋清,楚客一奏湘烟生。曲中声尽意不尽,月照竹轩红叶明。
记得陈衍说过:“诗最患浅俗。何谓浅?人人能道语是也;何谓俗,人人所喜语是也。”他又说:“诗有四要三弊:骨力坚苍为一要;兴味高妙为一要;才思横溢、句法超逸,各为一要。然骨力坚苍,其弊也窘,才思横溢,其弊也滥,句法超逸,其弊也轻与纤,惟济以兴味高妙则无弊。” 这也是说骨力,拒斥浅俗。
这样说有道理吗?当然有。一个人写作诗文总要有些新意,没有新意就是俗见,写它干嘛?岂不是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
不过近来由于物欲横流,价值观念转变了,特别是商业化的冲击,使得人们忘记了这一点,以为越俗越好。即使品格独立的人,也难以跨过这一关。谁不希望自己的诗看的人越多越好?谁不希望自己的诗赞的人越多越好?诗写来难道是束之高阁,被人遗忘的?于是拼命迎合流俗,唯以和光同尘是务,比如骂贪官、抒民愤、哀弱者、颂功臣,连篇累牍,往往一出笼就会赢得一阵噼里啪啦的掌声,更是助长了这种气焰。
民愤传千里,天雷降九州。今宵风雨乱,通缉一工头。(《闻山西黑窑童工事有感》)
领带西装正,摩丝短发匀。喜忧皆是笑,过往尽为宾。苦挣三餐费,闲谈百万薪。江东多父老,不许此身贫。(《推销员》)
如何?很能满足你当下的某种需要吧?古人把这种诗人叫做“诗佣”。这跟顶头上司过生日写首诗祝贺一下没区别,只不过把讨好官员换成了讨好大众,心机更是深沉。应上官之请,朋友之托,馆寺之征,写首诗表示表示也未尝不可,世故人情嘛!但是这只是人情,不能把这种馈赠礼品当做真诗看待。
艺术的目的在于拓展我们的经验域,避免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生存体验,要不艺术就没用了。作为艺术的诗歌恰恰是对世俗情态的一种抗争,是对日常经验的一种颠覆。看看古来大诗人,哪个不性情乖张,心高气傲?心宽体胖的谦谦君子很少能成为大诗人的,屈原如此,李杜如此,嵇阮如此,苏辛也差不多。所谓“不平则鸣”“愤怒出诗人”,他心中一定有一股不平静的风暴,一定有某种不可压抑的情感需要发泄,少了这种强大的内驱力成不了诗人。托尔斯泰对一个青年作家说:“你有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所有优点,但是你没有他们的缺点,所以你成不了伟大的作家。”保持自己的品格,坚守自己的底线,涵养自己的气骨,这是作为诗人的基本要求。骨力学不来,这是遗传或养成的,你只有自己是个有骨力的人才能写出有骨力的诗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