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联趣 李盛仙 阳春三月,暖日烘晴,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桃红又是一年春。桃花,历来是文人墨客的心爱之物。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桃花诗 。 柳絮随风, 数点散开千点白; 桃花映水,一枝分作两枝红。 此联作者对生活观察细致,上联是“柳絮”在风中的变化,下联是“桃花”映在水中的画面。犹如两张风景照片,色彩对比强烈,画面清丽动人。 细草色从人去绿;小桃花为燕来红。 联用拟人格造句,写细草因人去欣赏而动容,桃花为迎接燕来而焕发。又恰当使用颜色字,将绿红二字动词化,纤巧活泼,语义清新,小中见大,满眼春光。
一树桃花红间白;两行杨柳翠饶青。 联语中“红间白”,指粉红色桃花。“翠饶青”,指青翠色,即鲜绿色。颜色字用了四个,实只二种色样。“间”、“饶”二字,使本来呈静态的桃花、杨柳,变得异常生动。 山鸟似犹啼往事;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一副桃花源高举阁联。上旬鸟“蹄”,下旬花“笑”,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作者巧妙地集古人诗句,对仗工丽,新句一般。 燕入桃花,犹如铁剪裁红锦; 莺穿柳叶,恰似金梭织翠丝。 上联将“燕子”比作“铁剪”,将“桃花”比作“红锦”;下联将“黄莺”比作“金梭”,将“柳叶”比作“翠丝”。上联一个“裁”字,下联一个“织”字,分别将燕尾如剪、莺身如梭的动态形象充分表现出来了。可见作者对自然现象观察入微,比喻也用的生动形象。 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 瘦脚莲蓬歪结子,白鹭斜视。 此联乃清末张之洞所撰。联语想象丰富,颇具情趣,特别是“仰”、“斜”二字用得十分巧妙,融动感与美感于一体,让人拍案叫好。 墙内桃花,露出一枝难入手; 园中梅子,不消几个便酸牙。 此联亦为对答句。相传明代弘治进士伍文定,官至兵部尚书。一次,他和一知府出巡时,见路边墙头露出一美貌少女,知府心起邪念,而出上联,伍对下联。上联用桃花比喻美女,下联讽喻知府贪色,又不好明说,只好把美女比作梅子,暗示对方打消邪念,规劝得体,又不失官场体面。 竹傍桃花,竹翠桃红,君子不贪红粉色; 松偕柳树,松苍柳碧,丈夫尤爱碧玉情。 竹称君子,高风亮节。“竹外桃花三两枝”,相依相伴醉春时。绿竹滴翠,红桃溢艳,春情荡漾,生机勃勃。红粉桃花,投怀送抱,绿竹君子,尘怀不乱。 松号大夫,傲霜斗雪。“松苍柳碧”共生共长。苍松挺拔,顶天立地,严寒酷暑,郁郁葱葱,为纤纤碧柳挡风霜,遮酷日,一片冰心爱碧柳。 此联语带双关,意境深远,君子之操,丈夫之情,风范可嘉,令人景仰。 桃花源,在湖南桃源县境内。相传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写的理想世界。唐时桃花源已建有楼台亭阁,宋代时处于鼎盛期,元末毁于兵火,清代重建,现已辟为旅游胜地。 在桃花源的问津亭上,有岩村的题联: 渔父不来,桃花何处? 空亭独在,流水自闲。 水源亭上,有曾朝寅的题联: 潭水有情澄俗虑;桃花无洞亦仙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