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05|回复: 37

[诗有别裁] 轉個貼、詩詞用語的時代性及可否。

[复制链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2-20 07: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丽人大姐对近日“奥迪一声看绝尘”之“奥迪”入诗议题进行了概括和指导,引起了大家广泛的讨论,集合如下,欢迎参加讨论。




送别诗三首之一

醉送来访老同学

奥迪一声看绝尘,胸中犹涌剑南春。
十年积得如山语,都做清醇敬故人。

渔艇丽人点评:



    题目《醉送来访老同学》其旨在“醉”字上。当载着老同学的奥迪开启后,“一声看绝尘”,此处用绝尘别具深意,绝尘有两解:《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 回 瞠若乎后矣。” 成玄英疏:“奔逸绝尘,急走也。” 一解急走也。《文选•范晔<逸民传论>》:“盖録其绝尘不反,同夫作者。” 刘良注:“绝尘谓超尘离俗,往而不反者。” 绝尘谓超尘离俗,往而不反者为二解。那么此句绝句二种意思全有,如今经济大潮人世关系变得复杂,真情随金钱澎涨而越来越难求得,超尘离俗之境地实难找到,唯老同学间还保存着纯纯正正的真情。所以此别心中感慨以“绝尘”代之。第二句破题“醉”字,胸中犹涌剑南春,剑南春酒名。作者独用一春字,酒宴上未必饮此酒,借此酒名抒怀是作者真正用意。另剑南故时是地名,(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老同学所返之地不一定在成都附近,只是心中感知他所去一地是可驻“春”之地。这种情意结句可证:“都做清醇敬故人。”要用清醇之心去敬故人,可见其人纯真其情纯真,所以分别十年之语如山,酒逢知已其感慨相诉如激流一泻千里。

小绝感情真挚,语气深沉,读之可窥见作者波澜起伏的心潮,转结不事雕琢,直抒胸臆。2014.9.27.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7: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可心的转帖:
论时语入旧诗的三个原则

作者:黑色真实(网名)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景德镇333000)

【摘要】旧体诗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的发展相关联,在当代旧体诗的创作中,引入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词新语,是顺理成章之事。但是,时语入旧诗必须遵守三个原则,即必须具有特殊的诗趣,必须具有不可替代性,必须与传统诗词语言对接无痕。

【关键词】时语 旧体诗 古典诗词 诗歌创作

时语,指新词新语;旧诗,也叫旧体诗。旧体诗是以文言词语及文言句法为主流语言的诗体形式,是将古代汉语的简炼、古雅表现到极致的文学体裁。但是,旧体诗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的发展相关联,当代旧体诗的创作中,引入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词新语,便是顺理成章之事。

那么,时语入旧诗应该遵守哪些原则?怎样才是成功的时语入旧诗?

我们认为,时语入旧诗一般必须遵守三个原则,一是引入旧诗的时语必须具有其特有的诗趣;二是时语用在这首旧诗中必须具有不可替代性;三是时语入旧诗后,要与原有的诗词语言对接无痕,不能让人感觉半文半白,风格不协调。

一、时语用于旧诗必须具有特殊的诗趣

时语用于旧诗,本来就是为了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或增加时尚感,或反映社会现实,或平添一份幽默。

下面试以网络诗词论坛上的诗词作品为例,作一些分析说明。

1、交响惊雷奏楚歌,天因屈子泪滂沱。
龙舟但可助穿越,岂肯忠魂沉汨罗!

(黑色真实《辛卯端午前夕雷电大作暴雨滂沱有感》)

——诗中加下划线的词语,都是时语。“交响”是现代音乐术语,用在这首七绝中,形象化地表现了雷声带给诗人的感觉,使比喻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穿越” 是现代科学和网络文学领域的术语,用于诗中,表现了诗人大胆的想象:穿越时空,回到二千年前,阻止屈原投江。同样具有较强的艺术表达效果。

2、抱枕人迟起,居家发懒梳。蓬头且作小妖巫,卜卜将来那个是儿夫。
已自心中有,如何命里无?刷新之后再重输,不信这台电脑总欺奴。
(孟依依《南歌子·周末网上算命》)
——词中写的是一现代女子上网算命的事情,很自然地将网络和电脑术语引入了旧体诗词,“刷新”、“重输”这样的时语当然表现出了时代感,“不信这台电脑总欺奴”,表现出了一个现代的却又具有古典风情的女子的神态语气。

3、暮色入苍冥,几点微星。一江风抱望衡亭。你在他乡还好不,或似曾经。莫折柳枝青,折了凋零。余荫尚可酒长倾。休向陌生人讲起,热泪成冰。
(落叶秋风《浪淘沙·暮色入苍冥》)
——用了一个现代白话文句式,“你在他乡还好不”,因为这是一句为大家熟悉的现代流行歌曲,相当于用了一个新语典,其中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4、谈之色变添加剂,常恐苏丹暗里红。果酱未如鲜果好,甜而不腻醉春风。
(黑色真实《网语戏题和昙园伊人·果酱》)
——通过网络用语“果酱”(过奖)的戏咏,借题发挥,以“添加剂”“苏丹红”现象为讽咏对象,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食品卫生和商业道德问题,同时又一语双关地用“果酱未如鲜果好”,风趣委婉地表达了“过奖”不好的另一层意思。

5、声阔非常态自殊,美人围脖唤青奴。闪婚闪在裸婚后,女丈夫和大丈夫!
(昙园伊人《网络流行语·围脖》)
——利用网络用语“围脖”(微博)的谐音双关义,却又还原本义成句,同样是妙趣横生,而“闪婚”、“裸婚”的造句,也是充满了幽默风趣。

6、红了樱桃绿了蕉,纷纷蠢蠢苦营销。玉堂廊外高烧烛,金马门前远待诏。
春信风笺烦复制,桃花人面恨单挑。柳围今觉肥三寸,犹学烟绡裹楚腰。
(落叶秋风《春思八首之8》)
——巧妙地借用了两个网络上常用的时语“复制”和“单挑”,形成自然天成的工对,可谓语趣盎然。

7、未知何日再相逢,水流东,去无踪。举手依依,只觉太匆匆。一曲阳关知错唱,离别意,古今同。
奇文当日竞雌雄,笔心通,岂词穷?将你和他,定格镜头中。几许愁情翻作笑,初上月,晚来风。
(红袖论坛·红叶笑西风《江城子·送别》)
——借用现代影视艺术术语“定格”、“镜头”,在表现作者留住美好记忆的愿望的同时,也给读者以一种具有画面感的联想,耐人咀嚼。

8、摇夏移秋淡出冬,江南四月始东风。鞭春嗔雨梢沾绿,梦日痴花颊晕红。
潮女先裙须耐冷,顽童剥袄不堪臃。阴寒晴暖凭它乱,但有诗心总碧空。
(红袖论坛·黑色真实《春迟》)
——“摇”“移”“淡出”,也是借用了影视艺术术语,比喻夏秋的转换之快及冬天去得慢(“淡出”)春天来得迟的现象,使起句扣题独出心裁,不落窠臼;而“潮女”本指时髦的、领导时尚潮流的女性,写她们在乍暖还寒的早春,迫不及待穿上裙装,并想象她们一定是咬牙忍冻的,令读者读来不禁会心一笑。

而相比之下,下面这首诗就缺乏诗趣了:
清闲想踏歌,端午静江河。不见龙舟影,只缘污染多!(佚名《端午赋》)


----诗中也用了一个时语“污染”,感觉直白无味。这属于失败的时语入旧诗之例。

二、时语用于旧诗必须具有不可替代性

即用于旧诗中的时语,必须是不能用固有的文言词语或文言句子取代的,或根本没有相应的同义词语,或有相应的同义词语,但若被取代,将不能准确表达原意。

比如,例1中的“交响惊雷奏楚歌”,若将“交响”改为“轰响”,就失去了音乐性,且与后面“奏”字不能构成呼应;而“龙舟但可助穿越,岂肯忠魂沉汨罗”则根本找不到能与“穿越”同义的文言词。

例2中的“刷新”、“重输”、“电脑”等计算机或网络术语,本来就是时代性很强的新概念,也是根本无法找到相应的文言词语。

例3中的“你在他乡还好不”虽然可以找到相应的文言句式,但它是一首大家熟悉的流行歌曲中的歌词,换掉了就失去了原有的“用典”效果,丰富的内涵会变得单薄。

同样,其他例诗中出现过的“添加剂”、“苏丹红”、“闪婚”、“裸婚”、“定格”、“镜头”等,也都是新概念或新事物,找不到替换的文言词;有些虽然似乎有相应的文言同义词,如“潮女”有近似的“倩女”“佳丽”,但用于“潮女先裙须耐冷”句中,表达不了讲究服装打扮的现代新潮女性的附加义,潮女会为了美而不顾春寒提前换上裙装,倩女却不见得会。

在时语入旧诗的创作实践中,有一类以当代口语入旧诗的,往往会有相应的文言同义词语或同义句式,所以在使用时有一定的风险,如果不能满足第一个条件——有诗趣时,最好还是用文言文。如“政坛媒体都牵动”,“都”改为“皆”为好。

在前面举过的例子中,例2的“卜卜将来那个是儿夫”,“那个(哪个)”应该有“何人”“谁人”“谁个”等可替换;“这台电脑”的“这”应该有“此”可替换;例7的“将你和他”,“你”应该有“汝”“尔”等可替换,“和”应该有“与”可替换。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现代虚词要用入旧诗是很难的,往往都会违反“不可替代性”的原则,因为现代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基本上都能找到相应的同义词。

但不排除有些现代虚词在特殊语境下,用入旧诗词时会有特殊的语言风味,比如例7的“将你和他”,若真改成“将汝与彼”,不唯平仄不合了,更主要的还是口语风味没有了,原有的某种亲切感也有所减弱。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此处的虚词也就具备了不可替代性了。

在某论坛上还看到过这样一首诗:
不用施肥不用浇,含羞姿态少娇娆。
春风未动花千树,小手天真试剪刀。
(佚名《见幼儿园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剪纸花》)
首句用的是口语句式,完全可以用一个相应的文言句式来取代,比如改写成“根免施肥水免浇”。我们看到,换成这个句式后,基本未影响原有的诗歌语言风格。因此,这应该属于不符合我们所说的“不可替代性”原则的一例。

三、时语用于旧诗中,必须与传统诗词语言对接无痕

旧体诗是用古代文言写的诗,词汇以古代单音词为主,句法上也以文言句法为主。时语插入到旧诗时,必须能适应文言句法的特点,满足“诗家语”的一般要求,在语言风格上基本保持一致,不要让人有突兀或别扭的感觉。这可以叫做“对接无痕”。

前面举过的佳例,基本都能满足这一要求。再举两例:

9、一夜东风哭,晓窗泪雨流。心伤樱滴血,情急草摇头。
休怨天翻脸,应知地复仇。若停杀鸡手,随处是方舟。
(黑色真实《天灾有感》)
——“摇头”、“翻脸”,都是现代口语常用词,在此诗中却用的非常自然,几乎感觉不到是今语。

10、镇日游园不肯还,北辰斗柄指东山。香重艾艾期期里,绿暗随随便便间。
青鸟怜人衔锦字,夕花读我谓蓝颜。寻春容易流年度,秦月依然照汉关。
(落叶秋风《春思八首之7》)
——“随随便便”也是现代口语词,与“艾艾期期”天然成对,不露痕迹;“蓝颜”是网络上仿照“红颜知己”而来的新词语,一般是女人对网上的男性知己的称呼。用在诗中,不仅不突兀,而是自然巧妙,丝毫感觉不到是时语。

11、聊借些儿力,频敲古汉文。素荤将错杂,啼笑岂平分。
闲巷行非客,吟屏念有君。抬杠与掐架,两两每超群。
(红袖论坛·昙园伊人《网聊》)
——“抬杠”、“掐架”,这是两个方言口语词,通过“与”字连接后,自成一句,但在风格上与前后句一点也不相左,真正是对接无痕。

一般来说,现代词语插入多选用实词,以名动形为多。若插入虚词,特别是助词,很容易造成半文半白的夹生的感觉。如这首:
春天丢钥匙,延误了繁华。非雨为难我,是云误解她。
终归相思种,不负妩媚花。试问流星过,蝴蝶许愿吗?
(佚名《这个春天来得有点晚》)
——“了”现代汉语时态助词,“吗”语气助词,显然,在语言风格上与传统诗词的语言风格极不协调。这种虚词的介入,往往会使得整个句子都变成白话文的口语句式。

而口语句式入旧诗,尤其要注意防止风格不统一。如下面这首:
枯荣节物逝流年,八载奔波人事鲜。迎面开言不相识,同来闻说已升迁。
庭中桂子香游第,椽角蟢儿丝乱牵。春雨生寒细愁起,偷偷点上一支烟。
(佚名《自嘲》)
——末句完全是一句大白话,与前面七句的语言风格大相径庭,整首诗的典雅被彻底破坏。这句白话诗可以称作是一句“孤雁入群”句了。而依照第二原则,它也不是一句具有不可取代性的句子,完全可以改为“怅然暗点一支烟”。

此外,如果一首旧诗中时语用得过多,喧宾夺主了,就有可能变成“格律白话诗词”,甚至与顺口溜无异,那实际上就是“伪旧体诗”了。如下面这首:
几代留声的履痕,传吟着一座山村。崎岖的仄平泥路,韵着人们的古根。
(佚名《七绝·古路》
——除了反复使用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和 现代汉语时态助词“着”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现代书面语。此外在音步节奏上也打破了传统旧诗的习惯,特别是第二三句,变成了“三四”式,完全成了典型的白话诗。如果不标明“七绝”,谁也想不到它是会一首格律诗(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平仄规则上,它又确确实实符合格律要求)。

再看这首词:
时间飞了,草帽被风吹着跑。我是花儿,看见阳光头就低。 噢乖听话,你的明天美如画。夜也光明,月亮摇船带梦行。
(佚名《减字木兰花·失学儿童》
——同样,在平仄格律上倒是完全符合减字木兰花的词谱要求,但已经没有了丝毫古典诗歌语言的风格了,词语全是现代词语,包括“了”、“着”、“的”这样的虚词,甚至“噢”这样的叹词;句式也全是现代汉语句式,实际上已经不能叫做旧体诗词,而是白话诗。

由此可见,时语入旧诗必须还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滥用,就必然会彻底颠覆古典诗歌的语言传统,将旧体诗的发展推向歧途。
因此,我们主张,在时语入旧诗的问题上,一定要坚持以上的在三条原则,让旧体诗在现代社会中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黑色真实(网名),男,籍贯上海,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点评

道理不坏,选的例子有些搞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24 14:22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7: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折剑头

发散一下,不妨和传统意象对比着讨论。比如今人诗句中出现柴扉红笺调瑟折柳之类,可能牵涉虚与实的问题了。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7: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有同人

我看现代意象和传统意象,在运用方法上,或者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服从三个原则即可:其一,意象要为主旨服务;其二,意象要连接于整体脉络上;其三,意象间的搭配要和谐(既包括逻辑上的和谐,也包括语感上的和谐)。只要能满足这三个原则,应该便不会有大问题了。具体的,我有空再展开一下。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7: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缘起,温馨家园兄提出命题——
丽人大姐对近日“奥迪一声看绝尘”之“奥迪”入诗议题进行了概括和指导。现在看,原诗好不好已经无关紧要,现代意象入诗也已不是问题,问题是现代意象如何入诗?请各位方家集中就此发表高见,以飨读者。




八卦掌付简单说几句——
1,这个不是现代意象能不能入诗的问题,也不是现代词汇能不能的问题。现代人用现代词汇很正常,问题的关键在匠心独运!
2,现代词汇包括现代口语要如同古人用文言那般水乳交融,无形无息,要让读者只看到诗的妙处,而不是词汇的妙处。
3,我们看当下影视剧的歌词,流畅、清新、传播广泛,是否可以借鉴一二?
我们看名作:李绅的悯农诗:“四海无闲田,农夫尤饿死。”“谁知盆中餐,粒粒皆辛苦。”和王梵志的名句:“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头较些子。”这些明白晓畅的口语化作品,流传了多少年?
口语如此现实,口语入诗何尝不可?
有鉴于此,即兴一个:五律*感动千万人的特别请假条(八卦掌付)
离家多久了,想回去看看。老屋何模样,旧容孤客单。
乡关无力倚,梦影有心难。一纸当鸿雁,归来相见欢。

4,有人说,电脑等词不能入诗,即兴弄一个——
作者     八卦掌付

五律   电脑鼠绘


电脑栽红豆,新芽雨后弥。嫩黄存空间,硕果说相思。
煮石情犹酿,鸣琴语不痴。笑声惊满地,哪个秀仙姿?



注:鼠绘--使用鼠标借助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来进行“创作”的一种技巧。

5,石油不能入诗吗?请看——

引自关东诗阵——

◆野岩
咏石油钻井工人
万相沉积底蕴深,翻开历史更精神。冲天钻塔真油画,立地金刚大写人。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7: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福之州州

个人的经验,古代意象、当代意象入诗,任何意象入诗,面临的问题都一样:信,达,雅;即不用错,有作用,用到美。末一点不做硬性要求。

《国风》,不取当代意象取什么?唐诗,既取当代也取古代。我们,也是。诗写生活,无不可入囊。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裴峻|刘宝贞

取名每见费思量,或爱清妍或吉祥。
夫子拈须检经史,卜师掐指算阴阳。
衙堂陶叟真潜迹,草莽沛公终得邦。
今日诗坛加好友,海南小伙叫刘芒。

积极尝试新意象、新词语入诗的,我算一个。不过,大多成了打油诗。上面一首七律,貌似还端庄一点,其中“加好友”“小伙”“叫”应属现代口语。现代意象如何入诗?没有细细研究,写的时候只是“跟着感觉走”。有人认可,有人说误入歧途了。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7: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格那丁

我只提几个问题。
1、什么是现代意象(准确说是语象)?中国人民银行、电杆、cpu、macd、hurst指数、蝴蝶效应等是现代意象吧?
2、现代意象与古代意象的质的区别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3、现代意象能入古诗吗?怎么入?是直接进入还是通过象征性转换?如果不能入又该怎么办?
4、诗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古诗来牢笼现代意象而不是创新诗体来使用现代意象?
5、古诗的现代感主要还不是要不要现代意象进入的问题,而是更高层级的问题,即句法、章法、意境等问题。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7: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王建端

老格提的幾點值得深入思考。我個人認為,詩詞中的現代意向不是你用了幾個現代詞彙和流行網絡語那麼簡單。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7: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格那丁

看看下面三首诗,都写了电话,但差异显著,有用了现代意象“电话”,却仅仅是个装饰物的,有不用反而更有诗味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次韵和邱仙根山长寄怀(陈衍)
数点红蕉挹露浓,窗横楝影互蟠胸。花间酬酒邀明月,电话三更断壁钟。
今子夜歌(夏敬观)
思欢隔欢面,情不绝如线。侬唇帖欢耳,闻声不相见。
玉楼春(莫德光) 
电话铃催不忍听,知她又告宵来病。岂独纤小费关心,厮对光阴蚀几寸。

我几年前搞过一个《竹枝词模板》:A是B,C是D。B∈,D∈。例如:
1、郎是源代码,我是cpu。郎行千里外,却在我心头。
2、我是二人转,郎是赵本山。一天不见郎,我心如油煎。
3、郎是肺气肿,我是马兜铃。真当服下去,咳喘立即平。
4、我是如来佛,郎是孙悟空。任郎瞎折腾,都在我掌中。
5、我是电解液,郎是电离子。合上电开关,让他快乐死。

我的体会是,古诗i现代化主要不是意象的,而是模式的,只要你掌握它那个模式,再现代的词汇进入也是那个味道,否则现代意象就仅仅是个装饰物,如“奥迪一声看绝尘”的“奥迪”就只是个装饰物。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7: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廖国华

四个物象代入现代品牌名试验
凯迪拉克至,全身李宁闲。
轻松走耐克,礼品牛栏山。

同样四个物象还原诗词习惯物象
门外轻车至,鲜衣襟未开。
青靴尘不染,千里抱壶来。

同样的小汽车,衣着,鞋,酒,前者是对诗词固有美感的摧毁,后者勉强像诗了。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7: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折剑头

座驾是豪车,穿着却是一身土洋结合的运动休闲打扮,活脱脱一个土豪形象,——原作呈现这样的效果,这完全得自于诗句本身提供了具体品牌。而后者则完全体现不出如此效果。

这根本就是两类风格,但无所谓孰高孰下。所谓美感,只能说见仁见智。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7: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廖国华

但是,这些专业品牌有不少识字的人不知道,文本阅读就莫名其妙,阻碍阅读。

拙句,谁能驱捍马,我欲趁东风。双关。不知车名不妨碍阅读。

新物象入诗,比如看病吃药题材,手术,处方,吊瓶,针剂,住院,疒种,陪护等我认为都可以入诗。它是物象,而且古意象所不具备。
至于药名尤其音译进口葯名则毫无必要,哪怕它是最真最实在的物象,所起作用也不过说明是冶病的药而已,诗又不是大百科全书!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7: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轩

命题“现代意象如何入诗?”
是否应明确一下此命题中的“诗”的体裁类别范围:
古风、辞、赋。近体诗,格律词曲?
还是仅限于古风(或称"古体诗")、近体诗(即律诗与绝句)?
.
若是新诗、自由诗,则无需讨论“现代意象如何入诗”吧?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8: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诗词内容的时代性
诗词的形式是有时代性的,先秦的诗经、离骚,汉五古,唐近体,宋词,元曲,今天的新诗,无不时代特征鲜明。那么诗词表现的内容也会与时俱进吗?常见有人说诗词要旧瓶装新酒,有人说“旧诗,用的是它的形式,表达的内容、思想与情感,必须是现代的。不是要古香古色,不是要僵尸。是要现代生活、现代风貌和现代气息”。还有人说,现代诗词要有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听起来似乎有理,但是我浏览古代诗词,发现他们表达的内容并没有很强的时代性,无非风云月露、山川草木、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我从诗词分类大典的楼阁部,找了历代歌咏楼阁的部分诗词,来看看:

1、南朝沈约《登玄畅楼》:
  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

2、初唐王勃《滕王阁》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3、盛唐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中唐白居易《题岳阳楼》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倚曲栏。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5、晚唐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六朝文物草连空,  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  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  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  参差烟树五湖东。

6、宋苏轼《书楼观》
鸟噪猿呼昼闭门,寂寥谁识古皇尊。
青牛久已辞辕轭,白鹤时来访子孙。
山近朔风吹积雪,天寒落日淡孤村。
道人应怪游人众,汲尽阶前井水浑。
7、宋米芾《多景楼呈某使君》
六代萧萧木叶稀,楼高北固落残晖。
两州城郭青烟起,千里江山白鹭飞。
海近云涛惊夜梦,天低月露湿秋衣。
使君肯负时平乐,长倒金锺尽醉归。

8、元马祖常《龙虎台应制》
龙虎台高秋意多,翠华来日似鸾坡。
天将山海为城堑,人倚云霞作绮罗。
周穆故惭《黄竹赋》,汉高空奏《大风歌》。
西京巡省非行幸,要使苍生乐至和。

9、明何景明《岳阳》
楚水滇池经万里,使车重喜过巴邱。
千家树色浮山郭,七月涛声入郡楼。
寺里亭台多旧主,城中冠盖半同游。
明朝又下章华路,江月湖烟绾别愁。

10、清 施闰章《光岳楼》
危楼百尺瞰沧溟,泰岱东来作翠屏。
指槛寒星晴历历,侵衣银汉尽冷冷。
地连朔雪孤城白,天入齐州一带青。
尊酒未酣人欲散,西内黄鹄度空冥。

       比较历代咏楼阁诗,我们看出,诗歌内容如同他描写的山川草木一样,具有一定的恒久性,它不随时代变迁而变迁,我们考察其他类诗歌,比如爱情、言志、咏物、人物军旅等等,也有这种内容恒定性。
       至于计算机、手机这类属于人事的词汇,是不适合抒写性情的,因此不适合入诗,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华,是席上珍,是精神性很高的文学,它不适合拘泥物事。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8: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廖国华
说说''借代''
说说''借代''    梳理一下,不作争论,自已好找
古人没有修辞学这一概念,修辞学是近代语言学学科,借代修辞为其中之一。

自语言文字出现,修辞即在日常语言交流和文章中一直存在。它起着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的作用。

''借代'',直白点说,就是把标准化的名称换个别名或换个说法。如民国初期铸的银元,较之纸币,别名就换称''现洋'',又据图象形象市井中称为''袁大头''。''袁大头''以及现时坊间说的''大团结'',''伟人像''就是对应钱币面值的别名。在不离语境的情况下,人人都懂。借代还有其他分类,如具体代抽象,局部代整体等,此不展开。

我们看到,在正式文件或正规文韋一般不用这种借代,虽然它形象,鲜活。我想,除了规范化的原因,它对民族语言文字或多或少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新的不并等同于美的,诗人罕见采用,小说影视为塑造人物性格则例外。

那么问题来了,你说不随便在诗文中用这种借代,为什么以杜康代酒,陆羽代茶,司马迁代史记?和尚摸得,我阿q摸不得?这个问题我只能从三个方面回答,一是这种借代当时有无异议已不可考,根据''不能证伪便不能肯定或否定''的公式,我们可无视。二是''公信力'',即便是不合文法逻辑我们已养成阅读习惯,形成免疫。''杜康已死,曹孟德一世之忧便不可化解'',相信这种根据字面推论合理逻辑便不会在读者心中产生。三是阅读习惯,古人类似''借代''已不可复制。''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读来没有违和感,以稼先借代两弹,以隆平借代水稻入诗便有违和感。''满田飘来隆平香'',便代不进去。

那么,你为什么反对奥迪品牌入诗呢?葡萄也是舶来品,为什么我们在诗中读到毫无违和感?这确实点到要害。伹分析一下便可知道,当时汉唐无此物产,由西域引进来,总要有个名称吧!还好,是对这一物种命名,而不是它的品牌。命名后就是此一物种,与梨,枣等区别,加入无数水果品种的队列,与其担负水果品种名称的任务。可以写梨,枣,桃,杏,自然也可写葡萄了。也许开始入诗觉得比桃杏新奇,久日久之,对于词性以及它包含的意象便一般等同了。

下个问题是,现在,你为甚什不把奧迪与葡萄一样公平对待呢?我是这样认为,几千年入诗的外来品种音释词汇有多少,大家心中有数。建国前后的引进洋加土结合命名又有多少,洋油即煤油,洋火即火柴,洋胰子即肥皂,洋戏洋枪等这些品名哪去了?香烟的品名哈徳冂,全禄等为什么没一人入诗?现代地球村时代,外文音释品牌品又有多少,全取来入诗,其对古典诗词有无伤害,伤害程度如何,我不说大家也明白。能接受奧迪而不能接受耐克,林肯,奥美拉唑等入诗,这里还有个界线?若问,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相信也不好回答。

综上,我认为
1;诗中用新名词并不等于出新,新在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涵盖合理采用时语而不是浩若烟海的洋土品牌名称。
2;尽量不以品牌名称代物品,尤其舶来名称,除了表示你比他人多知道些外国品牌的知识外,于诗并不增加感情元素。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8: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有同人

谈一谈“奥迪一声看绝尘”及其他

黄才良先生有七言绝句《醉送来访老同学》:
    奥迪一声看绝尘,胸中犹涌剑南春。
    十年积得如山语,都做清醇敬故人。

    此诗词句之流利、感情之真挚,自不待言,但起句的“奥迪”一词用在这里是否恰当,似乎值得商榷。

    这首诗的起句,交代了事件的背景,即作者看着老同学驾车(或乘车)绝尘而去。以后的三句,都是在这个背景下,作者的感受和回想。“剑南春”这个专有名词,是全诗的筋络所在,它串联起了整首的脉络,正是因为承句有了“剑南春”,末句的“清醇”才有根脚。那么,本诗的另一个专有名词“奥迪”,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对后文又有什么影响呢?

    前文已经说过,起句是个交代性的背景,那么“奥迪”就是作为一个背景道具而出现的。换言之,这里无论用凯迪拉克、用宝马、用自行车、用奥迪,都不影响后文用清醇的美酒来比喻深厚感情这个主旨的表达。只是这不是绝句的写法,而是古诗的写法。

    为什么我说这不是绝句的写法,而是古诗的写法?因为作为一个背景道具,它太写实了,只停留在初步印象当中,没有予以更进一步的整理和提炼,以求烘托氛围、贴近主旨。作者看到了一辆奥迪,就写了“奥迪”,如果看到的是其他车,就写其他车,实质上,是浪费了两个字的空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古诗的写法;“采菊竹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绝句的写法。到东篱采菊,看到了南山,类似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会经常做,但落在文字上,读者对从东到南这个角度的转换可能就要仔细思考一下才行。但作者作诗的时候,他既不考虑读者的感受,对为什么是东篱而不是西篱南门篱北篱,后文也不解释。为什么?因为他仅仅是在写实而已,现实中发生了什么,他就写了什么。如果是写绝句,就要对“篱”这个意象提炼一下,因为一则“竹篱”比“东篱”内涵更丰富,二则也不会带来上述种种疑问。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这是古诗的写法;“使君从城来,五马立踟蹰”,这是绝句的写法。“从城来”岂不比“从南来”更有利于显示太守的权势?但作者是并不太关注这点的,他只是写实,从南边来,就写“从南来”,换成从东、西、北来,也不影响情节的展开和主旨的表达。而如果是写绝句,就要考虑一下用哪个字才能取得最大的“性价比”,用恰当的字取得满意的效果。

    “南山生清涧,其中有鲋鱼”,这是古诗的写法;“南山生清涧,其中有游鱼”,这是绝句的写法。难道“游鱼”不比“鲋鱼”更能体现出它们的自由自在吗?但作者是不考虑这个的,他看到的是鲋鱼,就写鲋鱼,倘若看到的是鲤鱼青鱼鲢鱼怎么办?那就写鲤鱼青鱼鲢鱼,总之不会进一步提炼成“游鱼”。而如果是写绝句,就会对这个意象进行提炼,会考虑这个意象能否最大限度的贴近主旨,让每个字都尽可能的发挥作用。

    以上道理,放到这首诗中也是如此。“奥迪一声看绝尘”,这是古诗的写法;“汽笛一声看绝尘”,这是绝句的写法。“汽笛”难道不比“奥迪”更具有催人离别、远行的意味吗?但作者似乎并不考虑这点,他看到的是奥迪,就写了奥迪,而未将其提炼成“汽笛”(当然这个属于借鉴了)等更有催人离别、远行意味的意象,这样其实非常容易横生枝节,让脉络变得散乱。所以在我看来,由于使用了“奥迪”这个与离别远行、深厚感情的必要关联性不是太大的意象,起句的造境并不是特别成功,因为它难以把读者的思绪指向后文要讲的如酒情义——不是已有论者据此考证这个老同学官位高低、财产几何了吗?

    综上所述,古诗的作者,对见到的意象,常常是凭借第一印象比较随心的使用而不予以进一步提炼的,所以古诗总显得更质朴一些;绝句的作者,对见到的意象,往往不会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他要对其进行提炼,以利于整体的紧凑,所以绝句总显得更蕴藉一些。究其所以,这是体例的原因使然——绝句非惟在格律上有更多讲究,在意象的使用上,也应比古诗加以更多的整理和思考,以求整体脉络趋于紧凑。那么,为什么“紧凑”对绝句的重要性要远高于其他诗体?

    绝句总共才二十多字。二十字如二十名士,中间加不得一个俗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绝句的篇幅短小,章法上的回旋余地也就很小,前文的疏漏,后文没有多少空间来让人弥补。所以具体使用什么物象,必须仔细推敲选择,杜绝太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让所有的物象不仅自然连贯,而且要贴近主旨才行。当然,我说提炼,并不是不写实了——东篱、南来、鲋鱼、奥迪是写实,竹篱、城来、游鱼、汽笛同样也是写实。同样一件事物,仅仅是换了一个提法,效果便大为不同,这样简单经济的事,难道不应大力提倡吗?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8: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福之州州

本坛看到的另两辆奥迪,拉来展出

我觉得,不但能入诗,还可以写好。



二例:

小县穷个麻答,不碍官员乌纱,出行奥迪宝马,警笛响煞:喝啦喝啦喝啦。

筒条万,中发白,八仙桌上无凡客,云中邀来龙七对,拍浪捞起海底月。君不见,成都茶坊夹河开,门前奥拓奥迪嘴相接。飘出月魄罩锦绣,软鞋踏楼声喋喋。四十纤葱交加抹,推倒长城如玉屑。七十二番意气高,褪尽风衣耳犹热,半握蛮腰搭椅上,百褶裙高丝衫窄,粉香冲开青琐窗,斜出绿云三千叠。葡萄美酒续夜兴,嗑破瓜子满地白,娇怒俏骂随风下,惊落梨花清一色。明日结伴春郊游,龙泉山上桃花节,万人千车壅东门,红尘飞扬青天涩。桃花开处胭脂浓,桃花落处游人歇。缺脚方桌沿树摆,红砖砌地板凳斜,麻将座上无老少,旋转乾坤不论爵。君不闻,顶上家,卡下家,对家和牌指间捏。下叫自摸金九万,生张射落云中雀,攘臂擒来绝幺鸡,尖声刺穿九天阙。君莫舞,君莫哭,赢家怕吃饭,输家怕天黑,酒酣肉饱风水轮流转,月高收场机会不再得。归来隔壁打丧伙,哀歌声中雨夹血,人生自古谁无死,三缺一时恨君别。幕内牌局重开张,幕外白花如星列,噙泪瞥目向遗容,君知我否心恻恻。悲莫悲兮老失子,痛莫痛兮中岁丧佳妾,最恨麻将不上张,此乃万世人生三大劫。君去奈何桥头望,单行道上另邀约,只今伴君不下桌,未怨眼睑如悬铁。呵欠吹开杠上花,赢得纸钱长烧不消灭。君莫问,三宵连更何所食,茉莉花茶岷江雪。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8: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轩

“奥迪一声看绝尘诗”专用名词入诗并无不妥

古人诗句的中专用名词例子: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李颀【题僧房双桐】
“虎鞟先蒙马,鱼肠且断犀。”李贺【送秦光禄北征】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李白【临江王节士歌】
“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李世民【出猎】
……

诗友诗作中的专用名词例子:
“尘心陆羽自相煎。”绝句专栏 抱琴客《煮茶有感》精华
“应知处处有陶塘。”绝句专栏 风之歌《镜湖六咏其一》精华
姚黄漫道洛阳春,”七彩云南 半山楼主人《忆云南·七绝连载》精华
……
黄才良先生《七绝 醉送来访老同学》:
奥迪一声看绝尘,胸中犹涌剑南春。
十年积得如山语,都做清醇敬故人。

奥迪与“一声看绝尘”搭配自然,并无不妥。
此句既写实亦有夸张形容,更含当今“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代气息。
若此诗得以留存,千百年后的读者能从此诗句中了解21世纪10年代的日常交通工具及风情,妙哉!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8: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福之州州
黄才良先生绝句《醉送来访老同学》的感性梳理

奥迪一声看绝尘,胸中犹涌剑南春。
十年积得如山语,都做清醇敬故人。

仅从感性理解的角度,梳理一下诗语,以作交流。
诗的主要内容,题目已经交代清楚了,醉送来访老同学。
诗文是倒叙,首句写“送”写去,次句写“醉”,然后三句四句补充交代“老”“同学”,写送别之前的聚。
读诗,我们就顺着读过去,再返回头细细体悟。
十年积得如山语。老同学,十年不见,有许多话说。于是“都做清醇敬故人”,酒逢故旧千杯少,话更是投机的,说去,喝去;喝的酒清醇,说的话、交流的情感,与酒一样清醇。所以,当友人乘车(奥迪)离去,望不见了,我胸中还涌动着“剑南春”。
这里的“剑南春”,丽人大姐已经分析得很到位:酒宴上未必饮此酒,独取其“春”字亦可。亢龙有悔先生进一步指出“‘剑南春’是全诗筋节”。语如春,酒清醇,情清醇如春——诗里的“剑南春”“(如山)语”“清醇”是三位一体的,这是诗的筋节所在,正见作者锻炼工夫。(“如山”与“犹涌”的关照想必读者也注意到了。)
拆分开来,有几层意思:
1. 老同学从剑南(远道)来访,春风满面,话语如春。
2. 十年再见,满腔深情话语,喷涌而出,席上边喝边聊,酒(剑南春)清醇,话如春,情怀如酒,说不够,也喝不够。
3. 我送老同学上车离去,望不见了,但依旧回味着故人从剑南带来的春一般的情怀情话、春一般的意气纷发,胸中还涌动着未说完的话(回到剑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联想了),酒也真有些喝多了。
诗里的“剑南春”,可不是单维唯酒一解,甚至那酒不一定非得剑南春牌子(回到丽人大姐的剖析)。
其次说“奥迪”。与其说套用“汽笛一声肠已断”成句而取“奥迪”,毋宁看作恰恰是奥迪车联想起“汽笛一声”成句而挥手写下这诗篇。
几个层面来看“奥迪”:
1. 身份。“我”的境况诗里并没有交代,但奥迪可交代老同学的身份,这里面未必不有“虽富贵不相忘”的意思。
2. 与“剑南”来处关联,“奥迪”在这里有着千里命驾的意思。
3. 与醉驾没有必然性吧?司机呢,代驾呢,不说,不猜。
没有“奥迪”,则少前两层意思,削减些诗味。
奥迪一声,搭配不是问题。清猿一声、琴瑟一声、寒蝉一声,都是见过的,并没有什么不妥。

说这些感性的理解,不评判。
但如果,奥迪只准是车、剑南春只许是酒,那是存心不让这诗好看,就没得说了。
文字在那里,它传达的种种可能,由会心的读者来体悟、分析、汇总,就是诗最终的样子。
作者说了都不一定能算数,单一的读者如我也不是定论。文字说了算,时间来积淀,最后大家说了算。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8: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镜山小可
关于诗的题材触向与吟花弄月的割裂
今早上,看了北山发的一个帖子,有些话,不得不说。
千百年来,诗这种文学体裁一直是中华文学宝库的主流。这个无容置疑,包括科举考试,以才取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看一个人文化素养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时至今日,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的发展,表面上看来,古诗似乎已经走到穷途末路。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看看网络上浩罗大众,声名四起,不是这么个情况嘛!虽则有九成多的外行撑起了这个门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国人对于古体诗的认同感还是主流。
    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诗歌的题材和用语要不要与时代接轨呢?我之意见,必须与时代相融合,各种专有名词必须也能够与诗词接洽。因为文字的表述,有赖于能够更深刻的理解诗的内核。明明是九尺铁门,非得生硬地说柴门三尺,既不符合现实,也不利于理解诗歌。万丈高楼拔地起,你却萎缩在一个角落里捧着古人的屎盆子是不对的。板砖和手机的感觉肯定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是拓展古诗思维的引子,不接受新生事物,就意味着要被淘汰,自古以来,概莫如是。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既然题材延伸了,诗词用语怎么办?专有名词怎么办?尤其是当下新名词层出不穷,各种国外的音译词语和网络上各种臆造而又被广大的群众那个所接受的网络语言,可不可以用呢?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很多人已经付诸于实践。我总是在说,诗词的语言环境必须要迎头赶上时代的发展,不能老是浸淫在古人的语言环境里走不出来,事实上也只有和时代接拍,才是诗词发展的希望之所在。咀嚼古人的余料,是不会有发展的。当然,继承是必须的,那是源头,没有源头,一切便无从说起。
    再谈另一个问题,关于诗次的鉴赏和评析。其实这个问题,很长时间以来我就想单独说说这个问题。诗词的鉴赏,是辨别一首诗是否成功的标志。一个有说服力的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就像一首歌,经过歌者的演绎,是可以提升很大的空间的。诗词的鉴赏,要走出古人的鉴赏模式。因为题材的极大丰富,就决定了诗词鉴赏必须要跟上诗词的发展。同时也要突破古人诗词鉴赏的局限性,走出千古不破的禁锢。那些动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做派,不是一个真正的评论工作者所必备的条件,那叫迂腐。真正的鉴赏评论,是要挖掘出更多的诗的内涵,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审视一首诗。拿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理论来矫正自身存在的缺陷,是没有说服力的,也是不足取的。诗词要发展,相关的评判标准必须要打破,不能为解诗而解诗,必须具有统筹的理念和整体观念。我们都知道,也都看到,现今的诗坛,或者说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名气大于一切,很多的评判标准,因为个体的名气而得以流传,甚至被奉为经典,这个俗路子估计以后也走不出去。作为一个真正的理论家,是不必一味地沿袭旧人的说法,要有自己独到的视觉观念。这也是一种创新。
再来说说诗歌的用韵问题,很简单,一首诗歌的好坏,与用韵无关,新韵旧韵没有好坏之分,顺手就行。一首诗的成败,在于它的思想性和无尽的内涵。这个是最为紧要的。新旧韵之争,是无聊地体现,也专家们混饭的借口,不用理睬。

    暂时就说这些,不用引经据典,所有前人的话都有局限性,包括我所说着这番话,在不久的将来也有局限性。现在只是就着现在的情景布化,与将来无关,就说这些。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5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7453
贡献
13899
金钱
27197

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2-20 08: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居然有俺,呵呵

点评

這個收集起來,一來以備大家觀覽、討論,而來以後做課題可能用得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20 09:48
壯懷自未輸幷俠,浪跡人曾慕楚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9: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這個收集起來,一來以備大家觀覽、討論,而來以後做課題可能用得作,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11: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格那丁
再论《醉送来访老同学》
“奥迪一声看绝尘,胸中犹涌剑南春。十年积得如山语,都做清醇敬故人。”
这首网上的《醉送来访老同学》近来引起了一些争议。一首浅显易懂的诗为什么会引起争议呢?这就使人困惑了。在我看来,此诗除了语句通顺外实在找不到更多出彩的地方,之所以会引起争议,主要与个人欣赏水平和趣味有关。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下面我把它翻译成白话。译成白话后会丧失诗的文体价值但意义将更突出,即认知价值反而会增强,这不失为检验一首诗是否有新意的有效方法(此法出自章学诚)。
“看着奥迪吼叫一声绝尘而去,我喉咙里还翻涌着刚喝下的剑南春;十年里堆积如山的话语啊,都化作美酒敬给那个老同学了!”
就这意思,题材常见,手法常见,诗意平平,自然不算好诗。可是为什么很多人却认为它好呢?这是受了“文学反映论”的误导。一些人认为文学就是反映现实或真实,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好。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七绝实战指导》中说过。“我们为什么写诗?写诗干嘛?为了表现生活?反映现实?发泄情绪?追求真实?赏心悦目?都不是,写诗的目的是为了追新。日常生活是平淡的,日常经验的疆域很狭窄,于是就有突破平庸与狭隘的要求,就要去追逐新异。”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心理学证实,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趋新性与好奇性,那些“完全确实的情境(无新奇、无惊奇、无挑战)是极少引起兴趣或维持兴趣的”(克雷齐《心理学纲要》)。所以,写诗的目的是表达新经验,没有其他。但这新经验需要以符合诗歌要求的方式来表达,要不就可能写成论文、散文或日记了。
这首诗一二句比较粗糙。有人认为“奥迪”这个专名放在这里不妥,说它是孤立存在,不如改为“汽笛”或“宝马”。说改为“汽笛”“宝马”他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为“奥迪”的特点是奔驰而不是鸣叫。古人写到“一声”时多说“横笛一声”“鹧鸪一声”,很少说什么车子“一声”的,连马也不敢轻易“一声”,要“一声”得用“嘶”来补足,如“骢马一声嘶”“宝马一声嘶”等,可见“奥迪”与“一声”配搭有问题,不说错吧,至少是松懈,扣得不紧。这还是个小问题,大问题是此句与全诗意思冲突。很明显,这首诗是要写同学间的深厚感情的:老同学难得一见,一见又要分别,于是难舍难分,可你一来就用奥迪一声绝尘而去是什么意思?难道老同学一喝完酒就扬长而去,搞得这么绝情?这显然不合全诗的基调。李商隐用“车走雷音语未通”就很好,因为“车走雷音”所以“语未通”(注意前四后三字的搭配与张力),以至于长期得不到他的消息,这更增添了此时的怅惘、伤感与悔意。作诗老手读完这诗就会感到这一句不妥当,此句用于思念是可以的:你那时坐着奥迪绝尘而去,一去就是十年多,你真绝情啊!但现在用于情意绵绵的分别就很抵触了。一些人说诗不是从文本出发,而是随意引申附会,说这个“奥迪”用得好,有时代感,是创新,且有文物价值——千百年后的人们读此诗将像考古一样发掘出今日的奥迪。创新是这么简单吗?创新就是加进去一个新名词?这样创新谁不会?谁都是开创一个时代的祖师爷了!“数点红蕉挹露浓,窗横楝影互蟠胸。花间酬酒邀明月,电话三更断壁钟。”(陈衍《次韵和邱仙根山长寄怀》)“思欢隔欢面,情不绝如线。侬唇帖欢耳,闻声不相见。”(夏敬观《今子夜歌》)读读这两首诗,都写了电话,但第一首的“电话”不是创新,是一个点缀(装饰性的),你把它换成“别曲三更”“鸡唱三更”也不影响诗意,甚至会更好,而第二首虽然没有出现“电话”,却是电话的蕴涵,可见创新不在字词上而在章法立意上,这是一种结构性的转换而不是个别词语的替换。
第二句“胸中犹涌剑南春”问题更大。看着老同学一喝完酒就驾着奥迪绝尘而去(酒驾?),胸中还翻涌着剑南春,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只有一个:喝得太多!专名“剑南春”是为了凑韵安放在这里的,不太自然,熟手能一眼看出来。按理说,看着老同学一喝完酒就驾着奥迪绝尘而去,接下来该表情了,怎么会突然冒出一句“胸中涌起剑南春”?这叫没头没脑。你到机场送朋友或情人,看着腾空而起的飞机直冲云霄,你接着会想到什么?你会立马感到胸中剑南春一阵翻涌吗?是不是有点滑稽?这能说明你们感情深?说后悔还差不多。因此,“胸中涌起剑南春”不是看着朋友远去时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的恰当表征。看看高手是怎么组织这一情景的:“是时君别我,青莎没马蹄”“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高下自判。诗歌有词法、句法和文本三个层级,每一个层级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但每个层级的性质又不同于前一层级,这是一种性质的“涌现”而不是叠加。
三四句是倒叙,回想同学绝尘而去之前的事。十年一见,其间积得千言万语,“十年积得如山语”这句不错,如果是“山中相送”效果将更好。十年一见,其间积得千言万语,什么都不说了,把这些话语化作美酒敬故人。“都做”提示这是一个明喻,以酒作话,一切尽在酒中。有人赞许“清醇敬故人”,觉得它高妙,这叫自居,因为他平时就这么干的。俗人多半如此,老朋友或老同学见面没有别的可以表情,就知道喝酒,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翻江倒海,这就叫感情深!现实情况如此也许无可厚非,问题是你现在是写诗,写诗要出新意,这是哪门子新意?太稀松平常了。所以我说三四句转结不好,没有翻新。注意这里的“翻新”,能够别出心裁找到感情深的其他对应物当然更好(如王维既用酒表情:“劝君更尽一杯酒,”又用念想表情:“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实在找不到也可用酒为载体表情,但是你得花样翻新,就是写法新颖,而此诗根本没有写法翻新(关于这一点,我在《格那丁说诗》里有大量论述),都是平常视角叙述,平淡无奇,甚至连巧也没有,算不得好句。
合起来看一下,此诗一二句粗疏,属于功夫不到,三四句不新,属于灵感或才华不到,所以这是一首平庸的诗。仔细读读全诗,你会发现这首诗的主题不明确,三四句明明说千言万语不说了,就用美酒敬老同学,但标题和一二句却是写自己醉了,四句话两个意思,这就是游离,它们不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服务于一个整体目的,而是互相牵制和削弱。一首诗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单看词语或句子,就像一头活猪是一个有机整体一样,你不能到屠夫案板上找齐它的器官,拼凑起来就叫它跑起来,这不是活猪而是拼盘。
从古到今,离别酒诗可谓车载斗量,数不胜数,正因为太多,因而要写好它很不容易,这几乎可遇不可求。对这样的诗我们需要谨慎,不能因为它浅俗且迎合了我们的某些行为就对它轻许。“文章千古事,”一首诗是关乎千古,不得不留心。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0

主题

3618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81
贡献
3877
金钱
5520
发表于 2016-2-20 11: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刚看完这个贴,好贴

点评

問好兄,這幾天有事,沒有上來,回復遲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27 20: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2076

帖子

8558

积分

栏目嘉宾

大中华诗词论坛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483
贡献
2494
金钱
3022
发表于 2016-2-20 19: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在那边也读了。如果这个赏析不是渔艇丽人写的呢?或者渔艇丽人弄个马甲发上来呢???对那个诗里用奥迪,我持反对态度的。

点评

如果这个赏析不是渔艇丽人写的呢?或者渔艇丽人弄个马甲发上来呢??? 人以名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27 20:46
来自四川盆地中心的井底之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主题

319

帖子

2321

积分

栏目顾问

翠微风韵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81
贡献
417
金钱
933
发表于 2016-2-24 14: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6-2-20 07:48
安可心的转帖:
论时语入旧诗的三个原则

道理不坏,选的例子有些搞笑。

点评

確實如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27 2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9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执行副站长兼高级技术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607
贡献
16500
金钱
25404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2-27 20: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看了一遍。见仁见智,好像都有道理!作者用奥迪,可能是在表现老同学的身份,开一辆比较好的车!写宝马一声也可以!与时俱进嘛!社会在发展,我觉得新词语入诗是必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9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执行副站长兼高级技术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4607
贡献
16500
金钱
25404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2-27 20: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经常看一些诗友写的诗词里面出现什么漏呀、绿蚁呀,什么年代了,哪里还用漏呀!什么酿酒工艺呀!谁见过绿蚁呀!这首诗用剑南春挺好的!大家都知道是好酒!

点评

現代人在不失詩味的前提下,用時語,是詩歌發展的趨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27 20:45
漏呀、绿蚁呀, 是啊,有些東西如今已經不存在了,一些人還在樂此不疲大用特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27 20: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6
贡献
32924
金钱
5234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20: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留取残荷 发表于 2016-2-24 14:22
道理不坏,选的例子有些搞笑。

確實如此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6-11 04: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