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70|回复: 14

[诗词理论] 唐近体诗只讲平仄,将四声简化为铿锵之别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2-15 09: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近体诗只讲平仄,将四声简化为铿锵之别
汉语有四声,沈约等先是从四声之别来写永明体,结果是他的八病说只是理论上的,连他们自己的诗都难以避免。因为人们发现,无论是读诗或写诗,只要把上去入归一类,平归一类,这两类声调对应产生的铿锵之别,在声韵上对人产生的反差快感是最为强烈的!
作为近体诗只押平声韵,平仄之分就更带来记憶上的便宜。人们只要记住平声字,那些上去入字就不必去区分,一并归入仄声即可。从听觉上讲,平声是最容易识别的,而要识别上去入声就不那么容易,所以把上去入统归为仄声,是最为简便之举。如果这事发生在今天,应该提名评诺贝尔奖。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9
贡献
33011
金钱
53056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2-15 09: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這個說法第一次見,先理解。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691

帖子

283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2
贡献
770
金钱
1007
发表于 2016-2-15 16: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平仄的区别,是平声字读音拉长不变音,而仄声拉不长或者拉长就变了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691

帖子

283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2
贡献
770
金钱
1007
发表于 2016-2-15 16: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人为什么爱用平声字为韵,是因为四声中平声字最多,比其它三个调为韵容易找的多。仄韵三声读音区别很大,同叶像平仄声同叶一样不协调,而每个调分开叶,因字少而较难,所以一般不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691

帖子

283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2
贡献
770
金钱
1007
发表于 2016-2-15 16: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律诗的起因为了音律美,但许多人不懂怎样才是音律美,为了给这些人找个评判的标准,便产生了定死的格律。定死格律是把复杂的音律简单化,以为机械地照模子填就有音律美,其实离音律美越走越远。

点评

分析的好,定死格律是把复杂的音律简单化,以为机械地照模子填就有音律美,其实离音律美越走越远。越来越差,不知以声求气,只能边缘化!  发表于 2016-2-15 18: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212

帖子

11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8
贡献
268
金钱
434
发表于 2016-2-15 18: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冷眼观尘 于 2016-2-15 18:31 编辑

唐人为什么爱用平声字为韵,是因为四声中平声字最多,比其它三个调为韵容易找的多。

诗韵中,仄声字有上、去,入三部,字数甚至比平声字还要多,有些韵很宽,如上声的四纸,去声的四寘,入声的十一陌等等。格律诗大多都用平声韵,是音韵本身声调的特点所决定的。
汉字的平、上、去、入声调的区别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平声舒缓悠远,而上、去、入三声大都有升降变化,上声由降转升后的调值有很大局限性,不可能一直向上升,因而发声便短促,去声、入声则更为急促。所以平声为韵脚在句尾,最适合抒发诗中感赋咏叹的各种情绪。其次是上声。而入声因为收得更为短促,故入韵很难,声调处于韵尾的发音状态会直接影响全诗的气氛,
其实在唐诗中,五绝、七绝、五律比较规范的仄声韵诗作数量并不很少。例如《唐诗三百首》(孙洙版)中,二十七首五言绝句中便有至少九首是押仄声韵(约占30%以上),唯七律以仄声入韵的诗作很少。这是因为“诗惟七律为难”。古人曰:“七言律诗极不易,唐人以诗名家者,集中十仅一二,且未见其可传。” 。“体制惟七律最难”......等等。

点评

把仄韵三个调的字加起来当然比平声多,但上、去、入三声分开来衡量,超过平声的有多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15 21:23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声韵的运用特点,对当前声韵的运用是开创性的见解。启发较深,谢了!望多沟通,祝好!!  发表于 2016-2-15 19: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691

帖子

283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2
贡献
770
金钱
1007
发表于 2016-2-15 21: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冷眼观尘 发表于 2016-2-15 18:12
唐人为什么爱用平声字为韵,是因为四声中平声字最多,比其它三个调为韵容易找的多。

诗韵中,仄声字有上、 ...

把仄韵三个调的字加起来当然比平声多,但上、去、入三声分开来衡量,超过平声的有多少?

点评

以广韵为例“ 平声韵部:上平二十八韵,下平二十九韵,共计五十七韵。 仄声韵部: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六十,入声三十四。 以平水韵为准: 平声韵部:上平十五韵,下平十五韵,总计三十韵部。 仄声韵部:上声二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16 12: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691

帖子

283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2
贡献
770
金钱
1007
发表于 2016-2-15 21: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声为韵脚在句尾,最适合抒发诗中感赋咏叹的各种情绪。”这也不排除容易找为韵的字,而上、去、入声为韵的作品只能说诗人创作的较少,不一定不适合抒发诗中感赋咏叹的各种情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212

帖子

11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8
贡献
268
金钱
434
发表于 2016-2-16 12: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冷眼观尘 于 2016-2-16 12:37 编辑
拴定一切 发表于 2016-2-15 21:23
把仄韵三个调的字加起来当然比平声多,但上、去、入三声分开来衡量,超过平声的有多少? ...

以《广韵》为准:
平声韵部:上平二十八韵,下平二十九韵,共计五十七韵。
仄声韵部: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

以《平水韵》为准:
平声韵部:上平十五韵,下平十五韵,共计三十韵。
仄声韵部: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从反应唐、宋人实际用韵状况的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韵书》分韵部的情况分析,除了入声韵部少一些,上声、去声的每个韵部数量,都相当于上、下平声两个韵部的数量总和。

另:“近体诗”要求一韵到底,所以,选韵字的难、易,不取决于四声韵部的分部数量,而是在于各韵部收录的字之数量。以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韵书》分韵状况为例,四声都各自具备“宽韵”(字数较多的韵部),“窄韵”(字数较少的韵部)。

如果你能掌握(或了解)汉语古四声平、上、去、入的音高、音值、音强,自己去念念古诗(词),亲自感受一下感赋咏叹的情绪!

“理论”的成立,在于科学性的“依据”,而不是凭着自己的“想当然”。

问好!

点评

我说的是每个韵的字数,你却比起韵多来了,没看明白我说什么吧?看看金板的回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16 21:56
《广韵》收字26100多字。上下平声约9700多字。上声约5000多字。去声约5500多字。入声约5300多字。近体诗选押平声首先是平声清亮,高亢,粗犷,易于表达欣喜的感情之外,所选字多也是一个原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16 18: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18: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冷眼观尘 发表于 2016-2-16 12:24
以《广韵》为准:
平声韵部:上平二十八韵,下平二十九韵,共计五十七韵。
仄声韵部:上声五十五韵,去声 ...

《广韵》收字26100多字。上下平声约9700多字。上声约5000多字。去声约5500多字。入声约5300多字。近体诗选押平声首先是平声清亮,高亢,粗犷,易于表达欣喜的感情之外,所选字多也是一个原因。

点评

“近体诗选押平声首先是平声清亮,高亢,粗犷,易于表达欣喜的感情。”--非常同意老兄的这个观点 “所选字多也是一个原因。”--这个根据很牵强。因为“近体诗”要求一韵到底,所选子多少,不取决于平声字和仄声各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17 11: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691

帖子

283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2
贡献
770
金钱
1007
发表于 2016-2-16 21: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冷眼观尘 发表于 2016-2-16 12:24
以《广韵》为准:
平声韵部:上平二十八韵,下平二十九韵,共计五十七韵。
仄声韵部:上声五十五韵,去声 ...

我说的是每个韵的字数,你却比起韵多来了,没看明白我说什么吧?看看金板的回帖。

点评

“近体诗”要求一韵到底,所以,选韵字的难、易,不取决于四声韵部的分部数量,而是在于各韵部收录的字之数量。以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韵书》分韵状况为例,四声都各自具备“宽韵”(字数较多的韵部),“窄韵”(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17 10: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212

帖子

11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8
贡献
268
金钱
434
发表于 2016-2-17 10: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冷眼观尘 于 2016-2-17 11:17 编辑
拴定一切 发表于 2016-2-16 21:56
我说的是每个韵的字数,你却比起韵多来了,没看明白我说什么吧?看看金板的回帖。 ...

“近体诗”要求一韵到底,所以,选韵字的难、易,不取决于四声韵部的分部数量,而是在于各韵部收录的字之数量。以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韵书》分韵状况为例,四声都各自具备“宽韵”(字数较多的韵部),“窄韵”(字数较少的韵部)。
这个您也没看明白?
另:金版的观点只是代表他个人的认识,并不是您的理论根据。希望你以后能拿出点自己说得过去的理论根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212

帖子

11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8
贡献
268
金钱
434
发表于 2016-2-17 11: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冷眼观尘 于 2016-2-19 12:19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2-16 18:42
《广韵》收字26100多字。上下平声约9700多字。上声约5000多字。去声约5500多字。入声约5300多字。近体诗 ...

近体诗选押平声首先是平声清亮,高亢,粗犷,易于表达欣喜的感情。
--非常同意老兄的这个观点

所选字多也是一个原因。
--这个根据很牵强。因为“近体诗”要求一韵到底,所选字多少,不取决于平声字和仄声各调字之总和。而是取决于“宽韵”、“窄韵”。四声各部都各自具备“宽韵”(字数较多的韵部),“窄韵”(字数较少的韵部)。
按这个道理,押“窄韵”、“险韵”则“因字少而较难”而就不用了吗?那可就不是“选平、选仄”的问题了!

我记得老兄曾经就“仄韵”说过:
当四声用于诗歌,一句话落在平声上,对于较远的距离的穿透力,比上去入声要强,因此诗歌的押韵平声多于仄声。
唐近体诗只分平仄,即平对上去入,而不把上去入之一独立去对应其他三声。这样,作为押韵,平声为独押;而上去分别不大,可通押;去入也分别不大,亦可通押。并非汉语有四声,就必须四声各押。
--摘自金筑子先生在“中华诗词天地 百家诗论”的《关于仄韵诗的押韵续》

按照老兄您在这发布的统计数字:《广韵》收字26100多字。上下平声约9700多字。上声约5000多字。去声约5500多字。入声约5300多字
再按照您去年12月发表的文章理论,请问老兄:
上下平声约9700多字”难道多于“上声约5000多字”+“去声约5500多字”、或去声约5500多字+入声约5300多字”吗?
亦是事隔两个月,您的理论观点又有变化?!

另:
既然拴住先生提醒我“看看金板的回帖”,那我也请拴住先生根据金版提出的数字,计算两个简单的加、减法“混合运算”题:
9700—(5000+5500)=?
9700—(5500+5300)=?
这样简单的“混合运算”,您因该能正确运算吧?那就请您回答:
按您的“唐人为什么爱用平声字为韵,是因为四声中平声字最多,比其它三个调为韵容易找的多观点,“仄声”与“平声”的“所选字那个多呢?

还是那句话:理论观点要具有科学、事实的依据,而不能“想当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5 10: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