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10|回复: 14

[诗词理论] 平水韵的106部是怎么来的?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2-12 08: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水韵的106部是怎么来的?它为什么大体符合唐近体诗的用韵?
    一般人都知道,平水韵是根据宋《礼部韵略》来。宋人在编成了《集韵》(206部)之后,原班人马又在《集韵》的同用韵部113韵(平声31,上声30,去声33,入声19)的基础上,再把某些独用韵部加以合并,重新组成与相邻的韵部同用。经过一番改造之后,这《礼部韵略》就成了108韵(平声30,上声30,去声31,入声17)。到了1229年,金人王文郁又把《礼部韵略》108韵再合并两个仄声韵,就成了今天人们所叫的平水韵。
《集韵》的同用韵部是根据《广韵》的同用而来。人们不尽要问:这《广韵》的同用是根据什么而定的?《切韵》是没有同用的。唐韵有没有同用?这同用基本上是唐近体诗的实际,那么这唐近体诗的实际又是根据什么标准而定的?唐代诗人东西南北中人都有,他们各有自己的口音,如果按唐代时音为标准,这标准又是以那一个地方音为主呢。有人认为唐许敬宗等奏请皇帝批准的用韵就是这“同用”,《唐韵》里面就注有他们奏请的同用韵部。然而,难道唐人就有一部相当于平水韵的韵书存在?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唯一的理由是:唐近体诗的用韵继承了永明体的用韵。南北朝420-589年,到唐的608年,中间只隔了隋37年,可以说唐人诗的用韵是紧接永明体的用韵的。唐近体诗本来就是从永明体中择优而成,人们继续用永明体韵是顺理成章的事。查永明体的全部用韵是和唐近体诗大体相同的。而永明体的用韵就是江东洛阳韵。我们可以从几首永明体诗的用韵同唐近体诗一样,就可证明唐近体诗的用韵同永明体是一脉相承的:
左记室思咏史(押十三元)
南北朝江淹
韩公沦卖药。梅生隐市门。
百年信荏苒。何为苦心魂。
当学卫霍将。建功在河源。
珪组贤君眄。青紫明主恩。
终军才始达。贾谊位方尊。
金张服貂冕。许史乘华轩。
王侯贵片议。公卿重一言。
太平多欢娱。飞盖东都门。
顾念张仲蔚。蓬蒿满中园。
咏早梅 (押十灰)
何逊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就是不按平水韵的出韵诗,也是可以从永明体中找到根据:
唐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五微)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代放歌行(押五微十灰)
南北  朝鲍照
蓼虫避葵堇,习苦不言非。(五微)
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
鸡鸣洛城里,禁门平旦开。
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
素带曳长飚,华缨结远埃。
日中安能止,钟鸣犹未归。(五微)
夷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
明虑自天断,不受外嫌猜。
一言分圭爵,片善辞草莱。
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
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回。
    唐近体诗的用韵依永体的江东韵声调,而平仄却依隋代的《切韵》声调,所以我说,唐诗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其平仄声调和押韵声调就是不一致的:
    1、平水韵分两部份:a它没有自己的反切注音,它的平仄声调全是《广韵》的反切声调。b它的用韵却不是《广韵》韵部,而是更早的六朝时期的永明体用韵韵部。
    2、唐初,人们写诗用隋陆法言的《切韵》(宋代的《广韵》叫《增广切韵》)声调定平仄,而押韵却仍沿用六朝时的江东韵,这江东韵比《切韵》少100韵,宋元时的平水韵106韵就是唐人用的永明体江东韵。唐人为了科举有一个标准,由许敬宗等奏请皇帝批准不依《切韵》韵部193用韵,通过分析,后人认为皇帝批准的用韵就是这106永明体江东韵。王力先生说平水韵就是唐诗的用韵是对的。
    3、那么,唐诗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其平仄声调和押韵声调就是不一致的。好比平水韵十三元,按字的反切注音,元、魂是不押韵的:元为愚袁切;魂为户昆切。分两个部。然而永明体却是把两者拉在一起押韵,这也就是平水韵十三元的依据。既然唐诗的平仄声调和押韵用字从来就是分离的,即各有各的标准,那么,后人只要依平仄声调不变,将押韵声调作一些改变,好比东冬互押、江阳互押、寒删互押等等,它仍然是近体诗。
    4、清亡,不存在官方的强迫用平水韵了,人们用词韵、用方言、用国语(北京音)押韵,只要保持平仄声调不变,写出来的就是近体诗。

395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7453
贡献
13899
金钱
27197

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2-12 08: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新作,学习,早上好
壯懷自未輸幷俠,浪跡人曾慕楚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主题

9791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07
贡献
9720
金钱
10641
发表于 2016-2-13 08: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老师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212

帖子

11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8
贡献
268
金钱
434
发表于 2016-2-13 12: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冷眼观尘 于 2016-2-13 12:50 编辑

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古体诗已暂告段落,预示着“近体诗”的到来,其声律提出,是以四声的发现为前提。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

唐人近体诗的韵脚和声律,都是统一在汉语“切韵语音系统”范围之内。同一作品中,不可能以两种“语音系统”并存。唐人押韵的状况,只不过是“宽与严”的区分,而非两种时代语音系统的共用。

发现四声,并将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而成为一种人为规定的声韵,这就是“永明体”产生的过程。在永明音韵基础上,产生了《切韵》,即形成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时代标志--“切韵语音系统”。
《切韵》以“从分不从合”原则,把各个方言中的分立表现在了《切韵》韵部之中,划分过细。在后人的实践中,逐步在《切韵》的基础之上,唐初许敬宗等奏议,把切韵206部合并使用。宋人《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依据唐人用韵情况,将206部合并为107韵(金人《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这就是通称的所谓《平水韵》。
语言自然进化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和其他事物进化相同,都要经过“从分到合”,“从合到分”,再“从分到合”......的过程,直至符合时代语音的合理需求,我们不能“割断”、“短接”其演变程序,人为片面的去理解自然进化过程。

所以,古人做诗,用“读书音”,则律、韵标准必然均是“读书音标准”。用“方言”,则律、韵标准必然均是“方言音标准”,......。古人在同一作品中,使用两种时代语音标准的状况是不存在的。

点评

切韵包含全部汉语,并非“一种”。今天的普通话才只是“一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13 14: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13 14: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冷眼观尘 发表于 2016-2-13 12:35
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古体诗已暂告段落,预示着“近体诗”的到来,其声律提出,是以四声的发现为前提。四声的 ...

切韵包含全部汉语,并非“一种”。今天的普通话才只是方言的“一种”。

点评

老兄,您又开始跑题了! 在这里我并没有和您探讨“普通话”的问题吗。 问您个问题: 1、《切韵》语音系统反映了什么时代汉语的语音? 2、《平水韵》是不是“切韵语音系统”范畴系列韵书之一? 3、现代汉语语音系统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13 18: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212

帖子

11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8
贡献
268
金钱
434
发表于 2016-2-13 18: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冷眼观尘 于 2016-2-13 18:27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2-13 14:47
切韵包含全部汉语,并非“一种”。今天的普通话才只是方言的“一种”。 ...

老兄,您又开始跑题了!
在这里我并没有和您探讨“普通话”的问题吗。
问您三个问题:
1、《切韵》语音系统反映了什么时代汉语的语音现状?
2、《平水韵》是不是“切韵语音系统”范畴系列韵书之一?
3、“现代汉语语音系统”是属于《切韵》范畴吗?

祝您猴年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13 20: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古代汉语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它书面音调含全部方音。
现代汉语是以普通话北京音系为代表,它只反映北京方音。

点评

在这里探讨的主题是您提出的“唐近体诗的用韵依永体的江东韵声调,而平仄却依隋代的《切韵》声调”的问题,与“现代汉语普通话”没有关联。请老兄就相关问题探讨。 1、您上边举的唐人诗例,在哪一点能能证明“平仄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14 00: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212

帖子

11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8
贡献
268
金钱
434
发表于 2016-2-14 00: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冷眼观尘 于 2016-2-14 01:08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2-13 20:16
中古代汉语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它书面音调含全部方音。
现代汉语是以普通话北京音系为代表,它只反映北京 ...

在这里探讨的主题是您提出的“唐近体诗的用韵依永体的江东韵声调,而平仄却依隋代的《切韵》声调”的问题,与“现代汉语普通话”没有关联。请老兄就相关问题探讨。
1、您上边举的唐人诗例,在哪一点能能证明“平仄依《切韵》”,而押韵依“江东韵”?
2、隋陆法言在《切韵序》中说“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即允许诗人作诗时将某些音色接近的韵合并使用。而唐初许敬宗等也奏议,把切韵206部合并使用。
那唐近体作品为什么就不能是用《切韵》宽押呢?
3、
《切韵序》中又说其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有些唐近体作品押韵符合所谓"江东韵"又有什么可特别的呢?

请老兄根据您的观点,能拿出具体根据来。顺便再烦请解释一下:什么又是“江东韵”?其内容是什么?

至于“普通话”是不是“北京方言”,与这里的问题没什么直接的关联,请老兄另立专题,咱们在那里再按题探讨。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319

帖子

459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33
贡献
1435
金钱
1577
发表于 2016-2-14 08: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构思别致,文笔清灵!铺陈有序,收放自如!随着猴年脚步临近,祝您阖家欢乐!万事如意!百事顺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14 15: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唐近体作品为什么就不能是用《切韵》宽押呢?
-----------
我说的正是这个问题呢!

点评

宽押的主体思想是一致的,但“在同一作品的声韵标准”还差之千里。 请问老兄三个问题: 1、“宋元时的平水韵106韵就是唐人用的永明体江东韵。”,那其平仄标准又是什么? 2、您所说的“江东韵”具体又是什么?其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15 10: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212

帖子

11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8
贡献
268
金钱
434
发表于 2016-2-15 10: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冷眼观尘 于 2016-2-15 10:37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2-14 15:11
那唐近体作品为什么就不能是用《切韵》宽押呢?
-----------
我说的正是这个问题呢! ...

宽押的主体思想是一致的,但“在同一作品的声韵标准”还差之千里。
请问老兄三个问题:
1、“宋元时的平水韵106韵就是唐人用的永明体江东韵。”,那其声调标准又是那种语音系统标准?
2、您所说的“江东韵”具体又是什么?其韵部是如何划分的?
3、“近体诗”句中的“律(声调标准)”,与句尾的“韵(声调标准)”生来就是分离的吗?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15 12: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1、自己去看《佩文韵府》。
2、去读永明体就知道了。
3、是的

点评

老兄探讨中阐述问题总是绕着回答! 1、《佩文韵府》是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书中以单字统词语,按《 平水韵》一O六韵排列。这里面告诉老兄:“宋元时的平水韵106韵就是唐人用的永明体江东韵。”吗? 2、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15 19: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212

帖子

11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8
贡献
268
金钱
434
发表于 2016-2-15 19: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冷眼观尘 于 2016-2-15 19:28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2-15 12:13
1、自己去看《佩文韵府》。
2、去读永明体就知道了。
3、是的

老兄探讨中阐述问题总是绕着回答!
1、《佩文韵府》是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书中以单字统词语,按《 平水韵》一O六韵排列。这里面告诉老兄:“宋元时的平水韵106韵就是唐人用的永明体江东韵”吗?
2、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说。沈约等人立即以其对音律的敏锐性,把四类字分开单独使用,以字声高低缓急搭配作抑扬顿挫的五言诗,使中国诗歌走上了格律化道路。
您在“永明体诗”中,怎么看出个什么“江东韵”呀?您的那个“江东韵”是怎样得来的?亦是否有古人论述?
请您不吝赐教。
3、“近体”于唐定型,请老兄举出唐人“近体”作品具体说明:句中的“律(声调标准)”,与句尾的“韵(声调标准)”生来就是分离的。
理论观点的成立。要有其根据吗!

恕愚弟为了积累相关理论知识,比较执着。老兄您辛苦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7

主题

263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69
贡献
2686
金钱
3992
发表于 2016-2-16 07: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自然进化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和其他事物进化相同,都要经过“从分到合”,“从合到分”,再“从分到合”......的过程,直至符合时代语音的合理需求,我们不能“割断”、“短接”其演变程序,人为片面的去理解自总使人茫然,个见,然进化过程。我觉得应解析其动力学的机理,运动学的评述总使人茫然,个见,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08: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1、自己去看《佩文韵府》。
2、去读永明体就知道了。
3、是的
----------
1、自己还没看吧?那里面的反切注意不是切韵注音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5 11: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