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14|回复: 11

[诗词理论] 唐诗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其平仄声调和押韵声调就是不一致的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2-9 16: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诗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其平仄声调和押韵声调就是不一致的
    1、平水韵分两部份:a它没有自己的反切注音,它的平仄声调全是《广韵》的反切声调。b它的用韵却不是《广韵》韵部,而是更早的六朝时期的永明体用韵韵部。
    2、唐初,人们写诗用隋陆法言的《切韵》(宋代的《广韵》叫《增广切韵》)声调定平仄,而押韵却仍沿用六朝时的江东韵,这江东韵比《切韵》少100韵,宋元时的平水韵106韵就是唐人用的永明体江东韵。唐人为了科举有一个标准,由许敬宗等奏请皇帝批准不依《切韵》韵部193用韵,通过分析,后人认为皇帝批准的用韵就是这106永明体江东韵。王力先生说平水韵就是唐诗的用韵是对的。
    3、那么,唐诗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其平仄声调和押韵声调就是不一致的。好比平水韵十三元,按字的反切注音,元、魂是不押韵的:元为愚袁切;魂为户昆切。分两个部。然而永明体却是把两者拉在一起押韵,这也就是平水韵十三元的依据。既然唐诗的平仄声调和押韵用字从来就是分离的,即各有各的标准,那么,后人只要依平仄声调不变,将押韵声调作一些改变,好比东冬互押、江阳互押、寒删互押等等,它仍然是近体诗。
    4、清亡,不存在官方的强迫用平水韵了,人们用词韵、用方言、用国语(北京音)押韵,只要保持平仄声调不变,写出来的就是近体诗。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9
贡献
33011
金钱
53056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2-9 16: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4、清亡,不存在官方的强迫用平水韵了,人们用词韵、用方言、用国语(北京音)押韵,只要保持平仄声调不变,写出来的就是近体诗。

点评

有什么疑问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9 17:35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9 17: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6-2-9 16:27
4、清亡,不存在官方的强迫用平水韵了,人们用词韵、用方言、用国语(北京音)押韵,只要保持平仄声调不变 ...

有什么疑问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111

帖子

5999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43
贡献
1603
金钱
2184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2-9 17: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柳觉得格律其次,不过没规矩不成方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5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7453
贡献
13899
金钱
27197

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2-10 08: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给你拜年了
壯懷自未輸幷俠,浪跡人曾慕楚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212

帖子

11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8
贡献
268
金钱
434
发表于 2016-2-11 07: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冷眼观尘 于 2016-2-11 07:27 编辑

反切法:又称“反”、“切”、“翻”、“反语”等。是古汉字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
《切韵》: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韵书”,主要是为分辨、规定文字的正确读音而作。同时它有字音标注(反切)、字义的解释和字体的记载,也能起辞书、字典的作用。

永明体诗人的押韵是以口语时音为准。
《切韵》归纳南北士人雅言,以“从分不从合”的原则而编著,为后人读书、文作的用字、用韵之规范。到了唐初,由于其分部太细,不便押韵,而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平水韵》总结了唐、宋人用韵状况,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106韵)。
这符合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进化过程”的规律。任何事物自然进化过程,都是一个演变的过程,文字进化亦是如此。不可能存在“跳代”、“断代”的情况,

上、中古时期,汉字“元”的读音,不是仅唯有“愚袁切”,亦有“叶虞雲切”。而“魂”之读音也不仅唯有“胡昆切”,亦有“叶胡勻切”,这也体现了古汉字的“多音同义”之特点。而一字多音的产生,也是汉字进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生原因:“假借”,以及“感情与语气”的变化,“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方言”原有的念法,“古今音”变造,“新音新义”......等等)。
单纯用最接近现代之读音,去诠释古读音,无疑是片面的方式。而片面的论据,其产生的定义是不可能全面、准确。

个见,仅供参考。猴年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11 07: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2-11 20:28 编辑

按你说,唐近体诗的押韵是按口语时音(永明体离唐不过二百来年)了。

点评

《切韵》归纳南北士人雅言,以“从分不从合”的原则而编著,为后人读书、文作的用字、用韵之规范。到了唐初,由于其分部太细,不便押韵,而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请老兄再细看一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11 08: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212

帖子

11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8
贡献
268
金钱
434
发表于 2016-2-11 08: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冷眼观尘 于 2016-2-11 08:04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2-11 07:49
按你说,唐近体诗的押韵是按口语时音(永明体离唐不过三四百年)了。

《切韵》归纳南北士人雅言,以“从分不从合”的原则而编著,为后人读书、文作的用字、用韵之规范。到了唐初,由于其分部太细,不便押韵,而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烦请老兄再细看一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11 09: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
根据呢?以什么为相近?东与冬相近,冬与钟相近。为什东冬不能同押?

点评

这个问题属于音韵学家研讨的问题,以咱们的专业学识水准,确实很难说清楚。 参考了一些资料,好像有这等说法: 隋唐的东韵字收“ung”,东就念“dung”;冬韵字收“ong”,冬就念“dong”。虽说发音区别小,但发音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12 15: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主题

9791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07
贡献
9720
金钱
10641
发表于 2016-2-11 09: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佳作,老师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5549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81
贡献
5655
金钱
6214
发表于 2016-2-12 07: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先生早上好。
者身不是逍遥客。镜里流光紫玉钗。窗前冷雨菊花台。 江湖难测。风刀还刻。问谁谁有张良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212

帖子

11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8
贡献
268
金钱
434
发表于 2016-2-12 15: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2-11 09:02
而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
根据呢?以什么为相近?东与冬相近,冬与钟相近。为什东冬不能同押? ...

这个问题属于音韵学家研讨的问题,以咱们的专业学识水准,确实很难说清楚。
参考了一些资料,好像有这等说法:
隋唐的东韵字收“ung”,东就念“dung”;冬韵字收“ong”,冬就念“dong”。虽说发音区别小,但发音口型、发音部位确有不同。

虽然从隋朝到南宋隔了600年的时间,语音变化很大,但是写诗的韵书官方编订起来一直比较保守,基本上很多是袭用前人的。唐中叶以后从唐朝人的实际用韵(不包括格律诗)来看东、冬韵混的越来越多,到唐末一个士大夫叫作李涪的已经开始指斥“何须‘东冬’、‘中终’妄别声律!”也就是说一个生活在大约9世纪的晚唐人也和你我一样搞不清楚“一东和二冬究竟有什么区别”了。
所以宋词里东冬通用很正常,晚唐人搞不清楚的发音宋人更不用说。
但有一点要注意,写近体诗东冬之类的区别始终很严的,就是民国人写近体诗也跟《平水韵》合的,这是传统习惯使然。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5 11: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