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33
注册时间2016-1-31
威望969
金钱3992
贡献2686
金牌会员
 
威望- 969 点
贡献- 2686 次
金钱- 3992 枚
|
【转帖】谈 仄 韵律 诗
凡是用仄声字押韵的诗歌就是仄韵诗。仄韵诗如果符合平仄格律,那末就成为仄韵律诗。例如:
关山月(崔融)
月生西海上,气逐边风壮。
万里渡关山,苍茫非一状。
汉兵开郡国,胡马窥亭障。
夜夜闻悲笳,征人起南望。
这是一首合格的仄韵五律,它的格律结构是ba/ Ab/ba/ Ab式。由于近体诗以平余律诗为主,所以,历来论诗者很少讲到仄韵诗,较明确、较准确地讲清仄韵律诗的当推王力先生。他曾在《汉语诗律学》中说:“近体诗以平韵为正例,仄韵非常罕见。仄韵律诗很像古风;我们要辨认它们是不是律诗,仍旧应该以其是否用律句的
112
平仄为标准。”(见该书第50页)对于仄韵律诗的格律特点,他也阐释得十分明确:“近体诗用仄韵,本非正例;偶而用仄韵时,只把每联的对句改为a式或b式(不用AB)就是了。依盛唐人的规矩,在五律仄韵诗里,各联出句的末字须平仄相间。”(第80—81页)这一观察可说是较细致的,也切合唐诗的实际。上面举出的初唐诗人崔融的诗例,也完全符合这些特点。
仄韵诗入律的现象在齐梁陈时期还罕有其例,当时只产生过五绝,如:
从顿还城南诗(萧纲)
暂别两成疑,开帘生旧忆。
都知未有情,更似新相识。
这是Ab/ Ba式结构,但还找不到一首五律的例子。到了唐
代,仄韵律诗就多起来了,仄韵五律起自初唐。不少诗人,如王勃、张九龄、苏颋、乔知之、张说等,均有不少诗例。七言仄韵律则起
自盛唐,而且只有绝句,没有较长的诗例。但是不管具体情况怎样,我们都可以说仄韵诗入律的现象是唐代诗律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略的
113
特点。
唐代入律的仄韵诗以五言体为多,七言体为少;五言体又以五绝、五律为多,五言排律甚少。现择例概述如下。
(一)五绝,合格的仄韵诗例较多,也不乏名篇,按首句的平仄句式可分为四式。
1,平起仄收式,如:
送方外上人(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这是ba/Ab式结构,正好和平韵五绝bA/aB相对应。这种结构的试例尚多,如王勃《寒夜思友三首》的后两首,王维《南垞》、《孟城坳》、《漆园》、刘长卿《寄龙山道士许法棱》、《江中对月》、韦应物《宿永阳寄璨律师》、刘禹锡《敬徽微公见寄二首》之二、张籍《绣衣石塌》等等,都是如此。
2,仄起平收式,如:
洛阳道献吕四郎中(储光羲)
114
洛水照千门,千门碧空里。
少年不得志,走马游新市。
这是Ab/ ba 式结构,与平韵的aB/ bA式相对应。诗例较少。
3,平起平收式,如:
闺人赠远(王涯)
啼莺绿树深,语燕雕梁晚。
不省出门行,沙场知近远。
这是Ba/ Ab式结构,与BA/ aB式相对应。此式诗例最少。
4,仄起仄收式,如:
罢知州游建康(刘禹锡)
秋水清无力,寒山暮多思。
官闲不计程,偏上南朝寺。
这是ab / Ba 式结构,与aB/ bA 式相对应,此式诗例也不多。
二,(五律):合格的诗例也尚多,现举四例。
1,平起仄收式,如
塞下曲(李颀)
115
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
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山。
帐下饮葡萄,生平寸心是。
它的结构格式是ba/ Ab/ ba/ Ab/ 式。此式的诗例多些,如张九龄〈龙门甸宴得月字韵〉、王维〈齐州送祖三〉韦应物〈司空主簿琴席〉、刘长卿〈花石潭〉〈横龙渡〉、刘禹锡〈蒙池〉等等,都是这一类。
2,起仄收式,如:
江上别流人(孟浩然)
以我越乡客,逢君谪居者。
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
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
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
它的格律结构是ab/ Ba/ ab/ Ba 式,属于此式的诗例比前式略少些。
3,仄起平收式,如:
116
浮石獭(刘长卿)
秋月照箫湘,月明闻荡浆。
石横晚獭急,水落寒沙广。
众岭猿啸重,空江人语响。
清辉朝复暮,如待扁舟赏。
它的结构格式是Ab/ ab/ Ab/ ab式 ,诗例罕见。
4,平起平收诗,如:
铜雀妓(欧阳詹)
萧条登古台,回首黄金屋。
落叶不归林,高陵永为谷。
妆容徒自丽,舞态阅谁目。
惆怅繐帏空,歌声苦于哭。
它的结构格式是Ba /Ab/ ba / Ab 式,诗例十分罕见。
(三)五言排律:合格的诗例不多,这和平韵诗的情况很不相同。粘对合律的如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全诗八联,以“缕、雨、五、圃、哺、堵、补、斧”为韵,对仗也尚工整;又如白居易
117
《南池早春有怀》,全长八联,以“岸、泮、换、散、岸、半、叹伴”为韵。结构上两首均为平起仄收式。这种诗在初盛唐时期则不易找见,中晚唐时期虽有其例,但亦甚为罕见。这说明唐代诗人并不重视仄韵排律这种体式,而合律诗例的产生倒是很偶然的。在一般情况下,诗人选用仄韵作诗往往不严守平仄格律,所以仄韵长诗虽然并不少见,但仄韵排律却甚为罕见。
(四)七绝和七律:七言体合格的仄韵律诗都很少见,不能与五言体相比,现略举几例以说明其仍有存在。例如:
雨晴至江渡(柳宗元)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迳成,缭乱浮槎在高树。
这是ba/ Ab 式;李群玉《闻笛》、韩偓《屐子》等,也是此式。又如:
送崔参军往龙溪(王昌龄)
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
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将涨。
118
这是ab/ Ba 式;刘禹锡《送廖参谋东游》、张碧《惜花》、崔曙《嵩山寻冯炼师不遇》等等,也是此式。
合格的仄韵七律如韩偓《意绪》
绝代佳人何寂寞,梨花未发梅花落。
东风吹雨入西园,银线千条度虚阁。
脸4难匀蜀酒浓,口脂易印吴绫薄。
娇娆意态不胜羞,愿倚郎肩永相着。
它的结构为ba/ Ab/ Ba/ Ab 式,十分罕见。
上面我们从全唐诗中选择并录出个类诗作十多首,以示其例,并说明仄韵诗入律作为近体诗的一种体式,确是存在的。它虽不能和平韵律诗平分秋色,但作为平韵律诗的一种补充,仍是不可忽视的。仄韵律主要被用于五言体诗歌,尤其是五绝和五律,较为多见。在七言体中,仄韵律较不为诗人所爱,因此比较少见。从格律结构的音响上说,仄韵结构确不如平韵律谐和,这是仄韵律不如平韵律发达和不为诗人乐于采用的根本原因。],也是现存诗歌中仄韵诗多而仄韵律诗不多的的原因。在全唐诗中仄韵律还有对式和混合式两
119
类体式,但在唐代律诗中都不占重要的地位,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分类择例,一一说明了。
(原载 广州 《语文月刊》1987年第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