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3|回复: 5

[诗词理论] 唐代文盲与诗人数量浅析 (转文)

[复制链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9
贡献
33011
金钱
53056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2-2 18: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代文盲与诗人数量浅析 1.29
晚上在知乎网看到一个回帖,突然想到诗词圈里一个常见的却非常有迷惑性的观点:古人尤其是唐人,几乎什么人都会写诗。我当然很理解这种想法的由来,因为很多笔记里常常记录有野人、樵夫作诗的故事,还有强盗不要财要诗(《唐诗纪事》记李涉故事)、老妪解诗和歌女斗诗(旗亭画壁、解唱白居易《长恨歌》声价更高)的故事。这种种记载让我们看到诗词在唐宋从高层到底层,从高马华服者到引车卖浆者,甚至强盗中都大有市场,诗词地位之高,受众之广当真是让今人艳羡和瞠目结舌的。然而,这能说明在唐代,什么人都解作诗吗?我想,在这里引入现代的一个概念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文盲率。
先来看当下的数据:中新网4月28日电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今日发布。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可以看到文盲率已经很低了。而具有具有大学文化程度占总人口比率为8930/10万,为8.9%。那么古代是多少?网上有人做过一点研究:
民国时期的文盲率,一般认为是80%,比如毛主席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但80%这个数字并不准确,只是一个估计值。从清末到民国,就从来没有过一次成功的人口普查,当时连全国到底有多少人都不知道,遑论识字率和文盲率。从当时一些学者所进行的有限的社会调查中就可以发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当时文盲率在80%左右(比如1929年~1933年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在华南做人口调查时,就发现当地文盲率是83%),但西部地区文盲率肯定更高(比如埃加德·斯诺的《西行漫记》中就表示:在当时西北地区“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所以,我个人认为民国时期文盲率绝对要比一般认为的80%高。再说说第二个问题,台湾文盲率是多少。台湾起初文盲率也是很高的,1915年根据台湾总督府户口调查结果,当时全台湾识字率也不过4.05%。
假如这个考证结果可信的话,我认为民国时间的扫盲程度和唐朝不会相去甚远。理由如下:在社会结构和教育制度没有大的变动之前,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在许多方面不应该有大的差别。在没有义务教育,没有网络,没有各种传媒和读物的年代,要持续受教育,得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假如出生在偏远地带,就更麻烦了),否则如何能进私塾(或者其他教育机构)?


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网上有一个资料说(以科举最成熟的明清两代为例):
http://tieba.baidu.com/p/4070504547
“进士,全国每三年考一次录取大概200名,平均每年67人,
也就是相当于进士是全国高考排名前67的人了。
举人,每个省乡试三年考一次,每次录取90人左右,平均每年30。
也就是说相当于举人是全省高考前30名,你说这个牛不牛?
在大家心目中最不行的秀才其实也很牛逼
每个府院(明代有一二百个府,有15个省)试两年考三次,每次录取25人左右,平均每年37,每个县5人。算下来3年间录秀才约30000人。”
假如以上资料可靠的话,不妨粗略计算,以三年为考察范围:
1、秀才每个县5人/年,而中国目前县级单位2862个,古今应该相去不远,算3000个吧,一年录秀才15000人,三年45000人。
2、举人,三年一次,每次约90人,全国约20个省(明代实际上不足此数),计1800.1800/45000=4%
3、进士,全国每三年考一次录取大概200名(注意这一数目在唐代有时只有几十人)。200/1800=11%。
而明清人口数呢?据相关资料:
通过明代人口的研究,可知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几乎是同步前进的。明初已有人口7千万左右,由于明政府推行了许多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使耕地面积逐渐扩大,由明初的4百万顷至16世纪已增加到7百余万顷,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甘薯的传入,都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再加上将近200年的长期稳定的社会条件,促使人口迅速增长,至嘉靖、隆庆时,人口已达1亿2千余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突破一亿大关。这样雄厚的人力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明朝中期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市镇经济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都与人口的增长有直接的关系。明朝末期,由于自然灾害延续时间长、范围广、腐朽的明政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灾情,最后导至农民起义和清朝入关,尤其是明统治者对农民军采取的残酷镇压政策和清统治者在统一战争中所实行的野蛮屠杀手段,造成明清之际的“浩劫”,使人口大量死亡。虽然如此,但由于人口底数大,损失1千万至2千万人口,仍能保持1亿左右的人口,给清朝人口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明朝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明代人口变动的考察 田培栋  http://bbs.news.163.com/bbs/history/120816809.html
如果按一亿来算,45000/一亿=4.5/10000。好,这里面有个关键问题来了,古代的文盲是除去童生以外的人(当然,这里还有个问题,那就是除去童生,古代社会一定还有非文盲者,比如许多妓女或者一辈子隐居在山林者,但有理由认为,这部分的人口不会太多,因为在封建社会,除了极少部分人,都会走科举之路,此外,女性受教育比例极其低,而男性中读书却绝不进入科举的体系的人也不可能很多)。而显然秀才仅仅是童生中的一部分,那么,秀才/童生的比例会是多少呢?我没有查到相关数据,但我们不妨假设,因为举人的录取率为4%,那假设秀才的录取率为1%(个人认为,从教育的一般规律来看,基础教育的录取率不应该这么低,但为方便说明问题,且取极限最小值)。那么三年间秀才45000人,100倍则全部识字人数为4500000,即四百多万,除以一亿=4.5%。一个有趣的数字出来了。这个数字和“1915年根据台湾总督府户口调查结果,当时全台湾识字率也不过4.05%”竟然如此接近。
我想现在大概可以下结论了,古代的文盲率绝对不会低于90%,经济发达、教育推行得力的朝代也许识字人群比例稍高一些,但应该不会超过10%(而这个数据很显然比当代低多了)。由此,认为古代什么人都可以作诗的想法可以休矣。古人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的有文化,诗词在任何朝代都是高雅之物。都不可能是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可以驾驭的技术。认清这一点,有助于平和我们今日的心态,从而以更加开放的心胸,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心灵之音。


又,关于唐代人口,现代学者有不同观点。我们且取8000万,按10%算识字人群有800万,很显然,并不是800万人都会作诗。查《全唐诗》的资料,《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10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就算乘以10,则唐代三百年间诗人也不过2万人而已(平均每年出60-70位诗人),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参考清代“有清一代有作品传世的诗人超过10万人”的统计结果,从1960算起至2260三百年间作者很可能比清代还会更多。当然从诗人水平分布(顶尖、优秀、较好、一般)情况方面来说,也许唐代诗人在顶尖、优秀两类比例比今人高许多,但鉴于今人绝对创作人群基数也并不少(假设今人中诗词作者为1/400,则至少也有三百万人),因此对当代诗词虽不必有过高期望,但也实在不必太过悲观。
附:
《中国人口史》,赵文林,谢淑君的观点: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朝人口顶峰为6300多万。 第179页。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下册),王育民的观点:
唐朝天宝年间户口峰值为8050万。 第54页。
《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隋唐五代时期,冻国栋的观点:
唐朝人口峰值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大约1430-1540万户,7475-8050万人。第182页
《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的观点:
唐朝人口峰值在755年前后,在8000-9000万之间。 第159页
《中国人口发展史》第151页,还提到了以下两位学者的观点:
现代学者陈旭麓,唐朝人口峰值:9254万。
日本的现代学者日野开三郎,唐朝人口最高峰:2000万户,1.4亿人。


《唐诗纪事》:“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


关于清诗(作者 黄伟):清代诗歌创作群体蔚为壮观,作品卷帙浩繁。故沈德潜认为:“国朝圣圣相承,皆文思天子。以故九州内外,均沾德教。余事做诗人者,不啻越之、燕之函、秦之庐,夫人能为之也”(《清诗别裁集?序》)。仅徐世昌所辑录的《晚晴诗汇》就收录作者六千一百多家,诗作两万七千多首,入选诗人已远远超出《全唐诗》所收录的两千多家。根据《全清诗》编纂委员会的初步推算,有清一代有作品传世的诗人超过10万人。




又,在网上偶然看到一个资料,颇可与拙见相发明,因此转录过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226123/answer/84228311
一个地区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显示,一旦给南撒哈拉地区某区域的女性提供教育机会,当地的生育率便会应声而降,立竿见影。中国古代,也是一样道理。读书人,是有免于劳作的特权的。即使是“穷秀才”,也是不用下地干活的,替人写信写对联,卖卖字画,便能过上不错的日子。但是时间成本惊人,你可以想想看,你读书占用了人生多少时间,古代读书所花掉的时间,只多不少,不然哪会有“十年寒窗”这样的讲法。你再去查查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十年寒窗”大概要占到人一生的多大一块。所以不是书香门第,或是有钱人家,极少有人能送孩子去受教育的。受教育,等于长时间丧失劳动力,但获得回报的机会极小,是件机会成本极高的事。让女人去读书,等于告诉她们,不要怀孕生孩子,不要带孩子,不要下地干活。古代对生育率有多看重呢?女子十二三便嫁人生孩子,乃是“天职”,直到清末,女子法定婚龄还是十四岁——所谓的“法定婚龄”,不是到了这年纪可以成婚,而是到了这年纪还不出阁,衙门可以办你!关于女子“必须出阁”的法令,延续了上千年,每朝每代都有,最宽松好像是出过武则天的唐朝,女子在十五到二十岁之间也必须嫁人。因为在农业社会,生孩子便是劳动力,劳动力便是经济基础。让女人不生孩子去读书,对于普通平民百姓来说,这是不可想象的,连男人都没有用谋求生存的时间去换受教育机会的经济能力。更何况要多负担一项“繁衍和抚育后代”责任的女性。所以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妓女反而有受教育的机会,因为她们不用怀孕生子,不用劳作。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贡献 +10 收起 理由
河水清清 + 10 + 1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395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7453
贡献
13899
金钱
27197

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2-2 18: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角度独特哈

点评

謝謝問候,祝新年愉快,萬事如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9 08:07
壯懷自未輸幷俠,浪跡人曾慕楚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9
贡献
33011
金钱
53056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9 08: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問候,祝新年愉快,萬事如意。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9
贡献
33011
金钱
53056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2-9 08: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問候,祝新年愉快,萬事如意。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5549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81
贡献
5655
金钱
6214
发表于 2016-2-9 08: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先生早上好。
者身不是逍遥客。镜里流光紫玉钗。窗前冷雨菊花台。 江湖难测。风刀还刻。问谁谁有张良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23: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