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秦砖 于 2016-1-29 21:31 编辑
不日前,傲岸泉石先生写了一首关于梅花的七律,获得了一致好评;穿越梅岭先生为此诗做了一篇精到的诗评,今日小子也就此诗的相关话题画蛇添足一回。 今日此篇中我们同题共赏: 咏梅 作者、傲岸泉石 自与霜风结善缘,莫名遭嫉百花前。 不堪独秀频惊梦,欲拜群芳总错肩。 依旧幽香随手赠,入时红髻向谁妍。 生来未得春晖顾,犹捧冰心雪上燃。 梅开 作者、冰栗 盈盈一树绿窗东,几载香寒迹未空。 雨霁凭栏云未去,却看花月两朦胧。
诗者,言志也,抒情也。 《咏梅》毫无疑问是一首言志之诗。梅,是我国文化中一个高标符号,其代表着高洁的品格、孤清的气质,出尘的风度。我们最熟悉关于梅花的言志诗,想必多半是那句“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咏梅》这首诗中,其形象也是高洁孤清的,只不过,在这里有一个关键词——被动性。 在历代的咏梅言志诗中,将梅花塑造成孤清形象诗作中,都是具有主动性,而傲岸泉石先生的此首中,却显示了其被动性,故而方有前两联。 梅花因天性原因,与霜风结缘,却无意中惹来了百花的猜嫉,在这种无奈的境地中,也曾迷惑过,徬徨过,更曾想过能够与其他的花儿一样盛开在春天,可惜,却总无法达成。在这等苦闷孤寂的境遇里,她没有堕落消沉,依然有香满衣袖,依然红心向日。虽然此生都未曾得到春晖相顾,但一颗火热的心,一粒乐观高洁的种子,依然在雪中发芽--成长--绽放。 言志诗,必有所向。想必此诗也是傲岩泉石先生的某段经历的写照,否则,很难写得如此的深情入味。
第二首,是抒情诗。其风格与前一首迥异,两首共赏,不知哪首更打动人心? 《梅开》全诗的情愫很淡,却萦萦不散,写得非常地空灵,深合王国维的“无我之境”,但在无我之处,却处处皆我,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是此诗的精彩之处。乍看去,此诗好像是写景的,细品之,会发现此“梅”依然有所托寄。 第一句,起得很淡,一树梅花疏影横斜在绿色轩窗旁。第二句,开始入境,此句中句眼应是“迹”字,无论是香寒也好,还是未空也好,都是为此字而服务。读罢此诗,可以朦胧地感觉到,作者这是在怀思,是怀思何人?还留下了悬念。 后两句虽承第二句而来,但并未实写下来,而是用霁、云两意象进行了朦胧化,深合绝句重“幽远”之旨。 两首关于梅花的诗,无论在体裁,立意及风格上都迥异,但都能让读者不但触摸到梅之精灵,还能触摸到诗者之心灵。虽然诗至盛唐已难有所咏,但只要我辈坚持以诗言心声,言情志,自可在万古诗海中寻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