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精华77
注册时间2014-8-12
威望2695
金钱19956
贡献12454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威望- 2695 点
贡献- 12454 次
金钱- 19956 枚
 
|
从“十四万人无男儿”看蜀后主孟昶降宋的积极意义
蜀后主孟昶,有个又有才,又有貌,且比他在后代文学史上名气大得多的妃子,叫花蕊夫人,玩诗词的朋友们,大抵是众所周知的了,此妃有一首最著名的《述亡国诗》,是宫词中少有的具有历史和政治意义的作品,全诗如下: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这首诗所出的历史背景,是在后蜀降宋之后,赵匡胤贪恋孟昶妃子费夫人美色,并久闻其才气,将其收归后宫(注意这里的花蕊夫人,又称费夫人,不是讹传的前蜀王建的那个徐夫人),在酒席宴中,令其作诗,便催生了这首《述亡国诗》来。
这首作品,后世的评鉴者,多数是老一套的调子,悼亡国的沉痛,对误国者的痛切,更有那无聊之人,扯到啥古代妇女作为被压迫者的反抗意识都提到了(话说要不要再给三座大山给他反一下,连费夫人自己写的时候知不知道啥叫三座大山都不知道呢),所以,别去以己度人,别去以今度古,更不要为了自己现在的目的去强奸作者的意识,这是我们作为现代诗词人所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
话归正传,本篇想说的,不是这些磨牙事,而是想谈谈孟昶的决策,对后世的积极意义。
有人说了,一个失败者,投降者,有啥积极意义好说,那俺告诉你,你缺乏了辩证地看待历史,理解历史的眼光。
首先咱先说说后蜀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那时候的国家,需要在不断的运动中获得成长,若是不运动,不扩张了,注定要受到侵略乃至灭亡的命运,这是从春秋战国时候就已经有的铁打定律。
而蜀国,局限于地理因素,历年来都是一个无法“运动”之地,为什么这么说呢,蜀国的地理环境决定这个道理,咱们看看地图,向西向北,是西藏青海之类当时的不毛之地,向南,是云南虫谷,当时的原始人聚居部落,地理和生态环境都非常的恶劣,也都不可能进行扩张发展,唯有向东,但君不见三国时候咱们孔明先生几出祁山,都无法成功,不是他才能不行,而是先天就不具备条件。话说当年的“三分天下,取蜀自立”的国策,到底是让刘备偏安一隅,还是给他掘了个坟墓,还真不好说(又扯远了)。
因此,在铁路和高速公路都没有的北宋初年,后蜀想发展一下,还真不是个容易事,那么,唯一的国策,也只能是偏安一隅,而偏安,便意味着最终的灭亡,在没有联合国之类的协调组织存在的情况下,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那么,咱们再说一下三国里的一段
赤壁之战里,有这样一段:
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坛子里各位都是精研古文之士,俺就不翻译了,为啥提起这段,其实想说的是,当两国发生战争和疆土争端的时候,其实,和老百姓也好,和当兵的也好,甚至和当官的也好,实际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既然鲁肃都能“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那么,谁不能,只有当国者不能。而所有的战阵,实际是当国者之间的战争。
为什么是当国者之间的战争呢,又要说一个话题,那就是历朝历代都奉行的一句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的土地政策,几千年来其实都没有说清楚,一方面是“莫非王土”,另一方面地主还能拿“王土”来买卖收租子,还有法律承认的地契。不过说回头来,既然是“王土”,那么王,就必须为土而战。除了几十年前,提出过的一类似于“打土豪,分田地”的话之外,其实也没有比这更有进步意义的话了,而这句话最终的落实……呵呵。既然天上的空气,地下的厚土,林间的鸟兽,地下的矿产都是王的,那其实和老百姓实际是没多大关系的。因此除了王,绝大多数人和领土战争其实也就没多大关系了。但为什么几千年来还有那么多几十上百万人的大战役呢,叫俺来说,那是因为“王”撺掇的,建立有效的机制来掌控天下的劳动力和兵马来为其服务,当然,其中还包括一点很重要的因素——统一思想。
那么,下一个话题,为什么孟昶有其先进性和积极性
还是拿三国来说事,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包括之后姜维的负隅顽抗,从某种程度上,也只是苟延残喘而已,由于先天性的天时地利,注定了在这场争夺中,蜀国处于很明显的劣势,无论在政治上、地理上、经济上、舆论上,已经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对抗的资本,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抗,就变成了阶段性的劳民伤财。
而在这种情况下,最明智的决策,就是“王者”及部分既得利益者放弃其暂时得到的、或者即使拼却国力也终将失去的利益,而保全其余绝大多数人的生命和利益。
其实有句话说得还是很明白的,叫作“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绝大多数人,在“莫非王土”的土地上,也仅仅是为了自己短短的几十年交一份租子而已,而谁是王,其实没多大干系,莫非换了个王这份租子就不交了不成?而有能者,最多也就是个“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在“富不过三代”理论的支撑下,三代之后,最终还是“王”的,只是换了个王而已。
因此,作为孟昶,清楚地认识了当时的环境,直接率十四万人投降北宋,保全了让百姓不苦,而牺牲了自己和自己的政权。虽然他也可能可以像蜀国一样,负隅顽抗几十年,但就当时的综合国力来说,后蜀明显和北宋不在一个竞争平台上,徒劳而已。但最终苦的,将不但是王,而且是千千万万的子民,也许成都也就成为战火连绵,不再是天府之国了。因此,孟昶的牺牲精神,是值得后世所有的当权者学习和研究的。
关于是不是男儿的问题
作为孟昶,在牺牲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后,被花蕊夫人评价为包含在那十四万人中的“不是男儿”,叫俺来说,那是对男儿最狭义的评价。为什么这么说,真正的男儿,不单纯是能雄霸天下,能建功立业的,还有一点更超越男儿气质,比以上观念更有“男儿”特性的是“审时度势,牺牲小我”,佛祖有“割肉喂鹰”之德(具体什么是“割肉喂鹰”,没研究过佛学的人自己翻一下典籍),谁能说这种精神不是男人的精神,牺牲自我,成就众生,才是真正的男人,只是所有的人,都忘了或者不敢将这种精神加在“王者”的身上去要求而已。
作为王者,通常是自私的,多数王者,我灭了,就见不得别人好,死也要拉几个陪葬的,我的政权要没了,至少也要把全国的兵马打没,把全国百姓的积蓄折腾干净,还美其名曰“忠君”或者“爱国”。
话说清朝那些年,所谓的“反清复明”“恢复汉人江山”,只是那些前既得利益者为了挽回原先的利益而演出的一场闹剧而已,那场闹剧,演了百年,耗费了多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芸芸众生的生命和幸福,是众所周知的。
而对于芸芸众生而言,清。还是明,其实没有区别,第一无非是交那些“王土”的“租子”,第二无非也就是谁让你交得多点,或者少点,没有根本的区别,除非你能够成为“王”或者更靠近“王”,仅此而已。
而孟昶,为了成就众生,作了一次“佛”应该做的事情,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男儿,无论对于当时的社会,以及后世的蜀地成为“天府之国”,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胡言了这许多,最后,奉上俺的两首作品,以博众位一笑,并且为俺的这篇“胡言”打个结。
梦芙蓉——花蕊恨
天狼堪泣灭。
忆玄穹紫陌。月残映阙。
石街长炬。燃尽死生别。
锦城王纛裂。残枝凋瓣如血。
杜宇吟悲。叹兵临解甲。巴蜀遍凝噎。
故国乡思未竭。
何料今朝。落蕊承霜雪。
任君摧挫。千醉掩悲切。
暗香萦玉骨。徒藏眼憾眉结。
梦断芙蓉。奈芳魂敛鬓,泉下恨难绝。
凤凰台上忆吹箫——袖手天下
千里狼烟。罡风肆虐。冷观塞上飞沙。
又正是、王侯乏计。社稷疮疤。
纷乱红尘早倦。何须问、故国谁家。
但随我、关雎遣兴。春水梨花。
当知人生苦短。抛天下。任听将相悲咤。
拂袖手、轻描柳黛。独赏琼葩。
隐却江山如画。绘一笔、笑魇腮霞。
莫虚度。唯愿不负韶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