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精华77
注册时间2014-8-12
威望2695
金钱19956
贡献12454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威望- 2695 点
贡献- 12454 次
金钱- 19956 枚
 
|
长调艳词的创作心得
长调艳词,作为古典诗词创作的一种题材,颇受创作者争议,甚至为某些道学家所诟病。但无论如何争议诟病,也抹杀不了其文学魅力及诗词爱好者对其不断的欣赏和追求,更于前段时间曾在论坛里引发讨论。现就本人对艳词的创作,说几点自己的看法和心得,请方家指正。
长调艳词,顾名思义,惊艳之词,通常题材为男欢女爱、幽怨情深,并多从女性角度展开,但其和婉约词有区别的是,通常描写比较大胆,“婉且有余,约则不足”。而如何使其艳,让读者惊,并不流媚俗,个人认为,取决于三个方面。
1、 元素的运用和意向的出新
2、 场景动作表情综合表现力
3、 情绪和心理表现的微妙性
若这三个方面有了一定的把握度,那么,艳词,大抵上也就有些模样了。
现以本人拙作为例,从以上三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锦堂春慢——薄嗔
钿黛皴残,裙绡带褶,凭他扇堕芳尘。
料峭枝头香绝,并蒂何存。
尚忆迷奚调谑,罗帷殢雨尤云。
奈期君不至,恼酒癫花,枉自痴嗔。
怪奴难胜花俏,怨阿谁薄幸,贝齿噙唇。
欲待翩翻蝶袖,掷镜金樽。
凤目流波庭外,履近廊、月洞牵魂。
袜刬凭帘暗觑,才见檀郎,却隐心痕。
首先说元素,本词所采元素,多为常用元素,如钿黛、裙绡、罗帷、蝶袖、金樽等,皆是诗词中常见物品,少量运用了如贝齿、月洞、袜刬等非常用元素。一首作品,常用元素,可以增加读者的亲切感,并让元素的意象指代性更强,看到钿黛,自然明白是女人;看到并蒂,自然认为是连理……而非常用元素的运用,可以在场景构建、情绪描摹上更灵或,可运用的手法和发挥的空间会更大。而更重要的是运用的出新,如说个花,就春花秋月,说个扇,就青罗团扇扑流萤,那就没意思了。而如何让其出新,要结合下一点——综合表现力来说。
艳词的综合表现力,是依托场景、道具、动作、情绪等几个方面来共同实现的,情绪是贯穿作品的主线,我们下文再说,先说前三项。
以下阕的第一句,“怨阿谁薄幸,贝齿噙唇”为例,各位想象一下,通常年轻女子,心中恼恨——确切说是“诈作恼恨”一个人的时候,其动作神情,是不是圆睁凤目,用牙齿咬着下嘴唇,这个动作神情,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只是历来诗词人都没有将其描摹出来而已。这个神情本身就具备“灵动”感,并且非常细腻,入得诗词。而通常具备这个动作的女性,对男性的情感,一定是“又恨又爱”,而不是彻底的死心失望。为什么用“噙”字,而不用“咬”,因为只有充满愤怒、怨恨甚至是敌对,才会将下唇使劲的咬,这里却不是。这个情景正符合了“薄嗔”的特性,心里是爱,表面是恼,薄嗔正是表现了这种复杂的情绪,通过咬嘴唇将少女心底真实的情感表现出来,而不直白地去说“爱恨交织”,表现的微妙性,就体现在这里。
再以下阕的“欲待翩翻蝶袖,掷镜金樽”为例。镜子和金樽,在传统描摹上,通常是酒盈玉樽,鸾镜圆满,或是独斟自饮,镜蒙纤尘。而结合这两个元素扣入“嗔”的主题,灵活运用,就能出新意。各位想象一下,在闺房里,一位年轻姑娘,恼恨自己的心上人不来看自己,扬起如蝶翅般的衣袖(想象一下现代的蝴蝶衫吧),想将手中的酒杯朝镜子上丢过去,注意,前面有个“欲待”,证明是想掷,但却未掷。处理这个场景的时候,千万不能让她丢出去,真丢出去,那是“少妇撒泼”,而不是“薄嗔”了,为什么是“薄嗔”而不是“怒嗔”,就表现在这里。而下文再一收,在刚想将杯子丢出去的瞬间,听到外面的脚步声,打断了这个动作,才引发后文的情节。在此,丢杯子,代表一种情感宣泄和喷发的需求,在这个节点,整个作品表现达到高潮,但却由于后文的突发场景瞬间打断,如交响乐中,恢弘到顶点之后戛然而止。——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当然,运用这种“组合拳”,需要有细致的观察和对综合场景的把握,但用好了,的确可以起到“惊艳”的效果,所以我说,不是脱衣服就叫“惊艳”,所谓艳,也不是体现在媚俗的肉体描摹上的。
情绪,是长调的主线,亦是艳词的灵魂。长调艳词,需要有情绪的转换,若是一喜到底,或者一忧无涯,那么,必如一潭死水,缺乏灵动感。这里,要重点说的,是如何控制和转换情绪,并使其承接自然,转换流畅并合乎逻辑。这是重点。
长调的情绪转换,通常来说,三种手法。
1、 时间转换
2、 情节发展
3、 突发事件
当然,也可能有更多的,但这三种是主流。还是以拙作为例,简述情绪处理。
上阕首两句的起兴,表现主要是颓废、慵懒,在无“并蒂”的场景下,女子无心描眉贴钿,任由金裙褶皱不加整理,连自己的团扇落入芳尘也不曾在意。这里是“慵”的情绪作为主导,并引发读者疑问“为何会如此”。
之后,通过时间转换(时间转换),用“忆”来打开倒叙,描摹一幅恣意行欢,云雨好合的场景,通过一句话,将基调扬起来。这里有一个比较大的落差,而这个落差,是通过时间的转换来处理的。而这里,表现的是“欢”。
再后,用一个“奈”字转折,回忆完了之前,说现在的情绪,并点明原因是“期君不至”,并且点出主题“嗔”,因为要写的是“薄嗔”,这个时候主题必须出来了。而这一句,情绪是“恼”,因为有“恼”,才有“嗔”。
下阕,首两句,又构成了一个情绪,实际是“怨”,首句是自怨,怨自己没有比花更好的容貌来吸引檀郎,因此用贝齿轻咬自己下唇,同时心里暗自责怪檀郎的薄幸。而第二句,用“掷镜金樽”将这种情绪推到顶点(情节发展),这也是“惊”的表现手法之一。如上文所说,就如一首音乐,已经到了高潮部分,但由于主题是“薄嗔”,这里有个“度”的问题,处理得好,就“薄”,处理不好,就“泼”,我们千万不能让她“泼”,一泼,就俗,而且不是媚俗,而是恶俗。所以前面加了个“欲待”,将情绪的丝僵拉住,千万不能跑远了。
后两句,用的是(突发事件),正当金樽要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落在镜子上,造成银屏乍破,声彻苑梁效果的时候,我用一阵脚步声将它打断,但没有表现出的效果,其实读者已经想象到了,就不需要将其彻底的表现出来了。而尾两句的心理和情绪,实际上是处理成了“企盼”,月洞里出现的,是谁?而结句,点出檀郎,并用“隐心痕”来处理女子这时候的情感。见到檀郎,并没有去责怪、怒斥甚至发飙。却是悄悄地隐藏了自己的情绪,这也是女子“识大体”的一面,更突出了女子的“柔性”和对“男子”的情感,说白了,就是“只要看到你,怎么都好说”“只要看到你,再有怨怒也发不出来了”的效果,而他们见面后,到底有什么对话,是对檀郎嘘寒问暖?还是佯嗔薄怒?还是撒娇?还是云雨好合?这就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因此,这首作品,实际是五重情绪的交叠错落,从颓废、到欢合、到恼嗔、到怨、到薄怒、到企盼和爱怜,通过以上所说的三种手法,不断的跳跃,转换、递进、转折,并使其符合逻辑,流畅自然。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千万不可牵强,一牵强,就会有“一惊一乍”的感觉,所谓“惊艳”的“惊”,并不是让你去吓人,情绪只要一“隔”,那么整个长调必然索然无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