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夏气温骤降,重寒南袭,出现了大面积的雨雪纷飞天气。每年值此盛景,正是骚人墨客吟咏之时。果不其然,各大词诗网站关于吟雪咏梅之诗,缤彩纷呈。 读过十数首后,能够留下诗踪的廖廖一二首而已。 嚼蜡之时,不禁想起韩愈的那篇《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绘景咏物之诗,最忌浮泛粘滞,不事空翻灵动之韵,却事杂臃俱到之辞。此等之作,看似如画,描刻精细,堆砌了一大把的美辞佳韵,实则呆板空泛,言未尽,而意早尽,让人不忍下读。十数首相较读之,会发现虽遣词不同,但表达的意象却惊人雷似。 再品韩愈此首,可谓能尽空翻灵动之能,全篇读来好似全无雪景,但读罢“雪景却活在心间”。 首句实言春早,因为新年即是正月,一般此时,即使立春了,也不过数天而已。北方此时,仍是雪封隆冬之季,而南方则有春暖之意,一些桃李业已开花。此句与第三句相照应,伏笔至此,了无痕迹。 第二句,承第一句,正月时分春早到未能见花,苦苦守候了一个月的时光还未见,才有一些儿嫩草破土,即便如此,诗人见到了那些草儿,也是十分惊喜,甚至是有了一丝丝的满足。此句于无声处表达了对于赏春花的期盼,甚至还有一分的焦虑。此句,诗人还埋下了一条隐线伏笔,春已过二月,为何只见嫩草不见花? 第三句,正主来了,未如何去写雪景,雪色,只将其拟人化,一个“嫌”字,使得灵气生动,更将前两句的铺陈一笔带到深处。同时,对前两句的诗情进行了因果递进。若无“却嫌春色晚”之句,前两句就落捶无力,流于空泛,正是此句将其点亮。读到此句,对于前两句所言,也有了恍然之悟。春之所以来晚了,就是因为寒重雪欲来。 第四句,相承第三句,却结得余韵不散。此句即表达了对于雪的惊喜,也表达了对于春的惊喜与期盼,甚而在浪漫中得偿所愿。给人于无暇的想象空间。 全诗构思巧妙,化静为动,翻因为果。严沧浪有言:诗有别材,非关书,诗有别趣,非关理。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 我辈写诗,往往是拼命往里面塞东西,恨不得将毕生之才情倾绝于一诗之内,使得杂臃空泛,就是少了这份玲珑透彻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