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笔如刀锋 于 2016-1-20 14:58 编辑
【山花子 步雨菡《秋韵》叠韵】十首之一 [楚天逸人]
记否荷塘一处幽,曾经挽手上南楼。总在温柔乡里醉,不知秋。
紫燕双双飞户外,罗裳件件叠箱头。无奈冤家人去了,泪空流。
这首《山花子》是【楚天逸人】步韵《雨菡<秋韵>十首》之一,也是作者《山花子》系列作品的开篇之作。这首的《山花子》构思巧妙,摹写生动,情致深婉,也是他的佳作之一。雨菡的评论是“自然流畅,感情饱满,脍炙人口,”是对此词十分精准的评价。
上阙一下笔,词作者就创设了一种朦胧迷离的境界,“记否荷塘一处幽”,就题发问,摇曳生姿,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其情自深。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曾经挽手上南楼”,这句从咏物而融入闺情,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由问入忆,由景入人。如果说,首句是抽象思维的话,那么这句就是视觉上的感受。可谓是情景相生,珠联璧合。
接着,作者继续了首句的那处“幽”,“总在温柔乡里醉,不知秋”。-----层层叠加,交替递进。巧妙的把抽象思维和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两者融洽无间,可谓匠心独具。上阙整体意境和谐,浑然一体。
上阙写的是往日的美好 ,下阙写的是如今的失意,上下两阙形成了鲜明对比,有极大的反差。但这种转折是和缓的,“紫燕双双飞户外,罗裳件件叠箱头”,承的沉稳,转的突起。双双飞燕对件件罗裳,对比强烈,在起伏中。强化了意境,渲染了气氛。
无奈冤家人去了,泪空流。画龙点睛之笔,这才是作品的主题,虽平淡收结,却余味无尽。有了前面“曾经”的“幽”,曾经的“温柔”,曾经的“醉”做铺垫和衬托,可知君能有几多愁了。看上去,意境与首句相差甚远,表面上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但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一切如故 ,作者欲擒故纵,极力的渲染两情相悦的氛围,用反衬的技法,突出了“泪空流”的如今哀愁。
“扫处即生。”是这首词在布局上的特点。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作品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作品主题的感染力。
综观全词,构思措辞都很工巧,没有一字说出“愁”字,却句句不离愁思 。同时,写得婉转层折,情致深厚。如此短令,能够写得内涵充实,情感丰满,足见作者娴熟的填词技巧和诗词功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