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精华77
注册时间2014-8-12
威望2695
金钱19956
贡献12454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威望- 2695 点
贡献- 12454 次
金钱- 19956 枚
 
|
发表于 2014-8-15 13: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才吃完饭回来,酒性未消,咱就掰扯两句吧。
就说说您给我的苏轼例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以情而非通常的景起兴。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跳场景到孤坟,加悼亡元素。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尘满面,鬓如霜。为什么?作者没说。而作者没说,我们就想不到么?了解苏轼的人应该想得到,正因为死别后他的人生不得志,被贬官流放,颠沛流离,导致了他的“尘满面”。他的种种忧愤,以及对故人的思念,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表明才四十岁的他,已经“鬓如霜”(我知道你本来想问,为什么他写了尘满面了,还要写鬓如霜,这不是啰嗦么?我就提前先告诉您)。所以这是我之前说的“因果”表现手法之一。我在回帖中的原文如下:弄诗词,如果写了因,那么,读者即知道了果,因此,便不需要将果再写出来了,我认为这是诗词的基本常识。若是鬓如霜之后,再弄个“丢官流放、心痛无寄”,那就拙了,也便不是千古名词了。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小轩窗,正梳妆,这两句与上同理,为什么写女人梳妆呢?女人在自己面前梳妆是啥意思呢?什么样的女人会梳妆呢?那么我们得出两个结论,1、作者肯定和这女人的关系不一般,2、这个肯定是年轻的女人,老了还梳妆个啥?说白了,就是告诉读者,那时候是年轻的时候,少年夫妻,恩爱美满。但要不要把两人描眉画黛,甚至云雨好合都写给您看呢?自然是不需要了。为什么不需要?因为读者已经想到了。那么,再贴我之前给您的回帖中的一段:说件事情,不必要将其说透,半遮半掩的女人永远比一丝不挂的女人显得更有魅力和可探究性。因为半遮半掩中,有窥探的欲望,这种窥探的欲望,往往就是诗词创作人想给读者的效果。同样是写女人的,一点没错吧。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用泪字,把整篇的情绪推向顶点,高潮是在这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在结句的时候,作者为啥不弄个“大气”一点,或者“呐喊”一点的结尾呢,而只用“明月夜,短松冈”这六个字?好吧,再给您贴我之前回复中给您的原文一段:另外,不说透,意味着可联想,诗词的魅力,也便在于此,君不见李商隐的东西,后世解释有很多种版本,每个版本还都说得通,当然,写词则大大的没有必要,但词的联想性在于对结局的猜测,就如一个电影,没有交代结局,但最后一个镜头是一轮红日海面升起或是一玩明月江上落下,都能给观者以无限的遐想。这也是“沉郁”的表现形式之一。这个我给您的意见,也合隼合铆,一点没错吧
我给您贴的,都是原文,您自己查一下,有没有一个字的错漏。
而您给我举的例词,您自己的原文是:
你说的不错,但不能太教条,有人说词是一门含蓄的艺术,对不对,对,但也不能教条的就不能写别的,比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叫不叫词!所以:直白--含蓄穿插或各种运用都是可以的,这是普通道理想必大家都明白!我想苏轼绝不是到了技穷的地步?
也一个字不差,而恰恰,您举的例词,正是充分证明了我在回复中给您说的每一条理论,没有教条不教条的问题,所有您所谓的“教条”,都在您自己所举例的词中得以一一实现,只是您自己没有去认真仔细地去体会(注意,我这里没有贬低您的意思哈,您别回头又给我扣帽子说我侮辱了您)。(当然,所谓技穷和凑的理论,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证明),因为苏轼没有凑,所以我也没法用他的例词来给您证明什么才叫“凑”。
词的最高境界,是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寓于平凡的语言,而这种思想和情感,却不是通过语言来表现出来的,而是让读者自己体会和领悟,通过想象、窥探、层层地抽丝剥茧,来最终感受那种思想和情感的境界。
好了,我就说这些吧,若能说得明白,也就明白了,若真说不明白,我也就不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