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课,题目是:《对偶》
学习律诗,首先要接触的一个重要名词:对偶。 对偶,也叫对仗,是汉字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大体的要求简单来说就是:字数相等、平仄相反、词性相同、词意相对,主要应用在楹联、诗词曲赋等文学形式中。
对偶可以分为宽对与工对: 宽对:字数相等、词意相对(相似或者相反都行),但对于平仄与词性并不严格要求,词、曲、赋中多为此类,说白些就是起码要做到句式相同,平仄按照格律要求,词性差不多就行了。这个在律诗里行不通。 工对:字数相等、词意相对、词性相同,这种对句主要应用于楹联与律诗,不仅有宽对的基本要求,更要求单字的词性也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量词对量词等等,还有各种词组的形式(如联合词组、偏正组词、动宾词组等等)也要相同。这个对文字水平是要较高的要求的,也是咱们学诗的人必须追求的方向。 宽对与工对区别比较大,通常咱们学律诗的话,还是要从严要求比较好,养成严谨的创作习惯,受益无穷。我们评价律诗的时候,经常说对仗很工整,有时说不够工整,就是要看对偶的严谨程度。
学对偶,咱们主要琢磨它的三个属性:字音、字义和词性。
律诗对仗,字音一般要求相反,如果出字是平声,那么对字则应该是仄声,总之读音要反过来;放在诗句中时,第二、四、六字的字音一定要相反,一、三、五则可以放松些。
词义则要相关或者相反,来对去,飞对循,花对月,雨对风等等。。。 词性则要相同。说到这里要说得多一点,很多人在对偶不工的时候,毛病是出在词性上。所谓词性,是个现代汉语里的语法名词,大体分为两类十二种词性:
(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古已有之;我与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性结合了一下,这样更清楚些,也更准确,便于大家理解)
实词:
名词——描述物体名称的词,这个无穷多啦,大家也都懂; 动词——描述动作的词; 形容词——形容物体形式、样子的词(标志是后面可以加个“的”然后加个名词); 数词——有一到十,百、千、万等等; 量词——这是现代汉语独有的,用来标识物体计量单位的词,如“一尾鱼”,英语和古汉语里都只说“一鱼”,而没有那个“尾”字。 代词——你、我、他、她、它、吾、汝、尔、君、彼、此、兹之类的。
虚词: 副词——描述动作进行状态的(特点是后面可以加个“地”并加上动词) 介词——这个比较复杂,多表示时间、地点、处所、方式、对象等等,多由古汉语中来,这个展开了讲也得讲半天,碰上再说吧; 连词——有顺连有转联,不多,无非就是和、而、且、或、并、却、奈等等; 助词——现代助词有了、着、过、吧、呢之类,古代多些,之、乎、者、也、矣、哉、欤、耶等等; 拟声词——直接描摹声音本身的词,吱吱、喵喵、呯、啪之类 叹词——表达惊讶、疑问、感叹等情绪的词,啊、呀、哦、呵、嗯、咦、哇、哟等等。
(诗友要求举例说明,例如这一联:欸乃舟摇天上月,朦胧月照苇间舟 欸乃舟摇天上月——“欸乃”,叠韵连绵词,形容摇舟的声音;“舟摇”主谓词组;“天上月”,介词短语+名词的偏正词组。 朦胧月照苇间舟——“朦胧”,同样是叠韵连绵词;“月照”主谓词组;“苇间舟”,介词短语加名词的偏正词组。
在学习或者练习对句的过程中,这十二种词性是要一一相对不能互对的。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除了有些词性活用的情况之外,尽量不要对乱了,才能属对工整。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是古人的说法——这个说法以现代语法的眼光来说,是太泛了
比如不能互对就是说:名词只能对名词,形容词只能对形容词。它们都是实词,但不是所有的实词种类之间可以互对的,也要错开。比如:“飞”只能对动词,而不能对“兔”。但有时有的词是多义词,比如“花”,既可以作名词,花朵之解;又可以作形容词,色彩斑斓之意;还可以作动词,比如“花钱”。那么具体属对的时候,就要看上下文,它是作什么意义讲的,判断它的词性,然后再安排对仗的事儿。
词性并不复杂,稍微用心分辨一下,还是不难的。
对偶,基本来说要从一个字对一个字开始,慢慢二字对,然后三字对,这是基础,把这三组搞明白,就全明白了。
从字数上说,单字对,只要考虑前面说的三点就足够了;——单字对么,只要你搞明白了这个字的平仄、词性、词义,找个字跟它对上没啥太大难度的。建议看看《笠翁对韵》,这在以前是学子们必背之书,现在固然不要求背,但看看绝对大有好处。
二字对则要考虑这两个字的性质与关系。律诗形成阶段,唐初宰相上官仪(就是上官婉儿的爷爷)在律诗对偶方面颇有研究,他提出“六对”之说,我认为主要就是针对二字对:
一是正名对,如天地对日月——这是联合词组对仗;
二是同类对,如花叶对草芽——这是名词性偏正词组对仗(不仅是名词性偏正词组,还有动宾性的,主谓性的等等);
三是连珠对,如萧萧对赫赫——这是叠字对仗; 四是双声对,如迷茫对惆怅——这是双声连绵词对仗(这两个字是一个词,字不能拆开分别用的); 五是叠韵对,如彷徨对放旷——这是叠韵连绵词对仗(这两个字是一个词,字不能拆开分别用的); 六是双拟对,如春树对秋池——这也是偏正词组,但并非实指,而取其意象。
这六种对法基本上涵盖了后世二字对所有的对偶模式。
三字对无非是在二字对的基础上再一个字,那么做三字对的时候就要先找准那个基础二字对是什么,换言之,这个三字对的结构是:1+1+1,还是1+2还是2+1?当然也有直接三个字的专有名词比如人名、地名、物名之类,这个毕竟不多。搞明白这个三字对的结构之后按照其不同结构进行对仗,1+2的绝对不能对成2+1的,不然就不工了。
三字对在律诗中比较重要,一般七律而言2+2+3是比较多见的节奏。
四字对除了专有名词之外,大体都是两个二字对组合起来的,那么也要先搞明白这两个二字对之间的关系,再搞明白两个二字对各自内部的两个字之间的关系。这个听着有点像绕口令了,举个例子吧:
清风读柳——清风+读柳——[清(形容词)+风(名词)名词性偏正词组]+[读(动词)+柳(名词)动宾词组]=大主谓结构——平平仄仄 冷月扶霜——冷月+扶霜——[冷(形容词)+月(名词)名词性偏正词组]+[扶(动词)+霜(名词)动宾词组]=大主谓结构——仄仄平平
再往上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便无非是二字对与三字对的叠加组合了,把前面这些搞明白,写对句便不是那么麻烦了。
律诗的对偶除了常规的格式,还有两种比较特殊的形式:一是流水对,一是扇面对。 流水对是指对句和出句之间是顺序的关系,必须要紧密相承、有先后的时序关系,拆开成两句的话,意思是不完整的(这是判断流水对的重要标志)。最顺的、最赞的就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对仗工整、时序顺畅。我们平常不能以老杜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一般的作者,所以有时流水对会略为宽泛一点,小有不工也是可以的。
扇面对是平时说的隔句对,两出句相对、两对句相对,这样的对仗乍一看可能觉得不太对,要两联一起看一下。古诗中的扇面对其实还真不多见,比较出名的是郑谷(郑都官)的“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溪荒僧已无。今日重思锦城事。雪销花谢梦何殊”,既工且美。杜甫《大历三年放舟三峡》:喜近皇天寺,先披古画图。应经帝子庙,同泣舜苍梧。
梅岭老师贡献一律: 将军妙计破春愁,语不惊人死不休。 霾雾今年防导弹,能于樽俎固金瓯。 海苔往岁驱潜艇,便作清谈擒大酋。——这两联便是一幅好扇面。 若来君来调鼎鼐,微躯敢恨地沟油?
扇面对最为常见的是在词中,如《沁园春》便经常出现扇面对(甚至有人认为必须要扇面对),如“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另外曲、赋中也常常出现扇面对。律诗中有扇面对亦可稍微放宽一点,有时词性可能小有出入,是允许的。
律诗对仗大体如此,本次主要内容就差不多结束了。
诗友提问:
多音字与多义字怎么办? 回答:关于多音字的意思区别——如果它现在还是多音字的话,比较简单的是查《新华字典》便可区分。但有些字很麻烦,就是它现在可能已经只有一个读音了,在古音里却是多音字,那么它的平仄就要借助一些古韵书了,比如《广韵》,它有明确的反切注音和意思说明——简单一点的办法是按照现在的读音走,是平声就用平声意,是仄声就用仄声意就结了,不必勉强硬凑,很少有哪个字是不可替代的。
对仗中是不是有一种叫借对,又称假对的? 回答:假借对,是以此意入句,却以彼意属对。其实也就是不大准确的对,所以说假借。比较出名的假借对有老杜的这首《曲江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这里的颔联“七十”对“寻常”就是假借对。句中“寻常”的意思就是“普通”,而属对时却取了“八尺为一寻”“二寻为一常”的数量概念,故对以“七十”。这就是用“寻常”作为副词的意思,而对它也可作为数量词的属性。这是个非常典型的假借对。 如果七律中间两联对仗句开头两个词都是名词,有人指出这是四平头现象,是否尽量避免? 回答:关于四平头,我事先没有准备,但根据我知道的,应该是两联前面两个字的结构完全相同的情况(并不仅限于名词)。比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此作被后世唯一可指摘之处就是“四平头”,云霞、梅柳、淑气、晴光——这四个词被认为结构相同。其实且不说“云霞”“梅柳”是一对儿联合词组,两词并列的;而“淑气”“晴光”则是偏正词组,所以两组结构并不相同。而且后来有不少大家都说,七律中没有四平头之说。我个人的建议:写的时候能讲究的就讲究点,避开这种雷同的现象,就行了。实在避不开,写了也就写了,不算大毛病。 能不能说说“无情对”? 回答:无情对几乎可以算是文字游戏了,好玩是蛮好玩的,但放律诗里基本是不行,我还没在律诗里见到无情对。大体来说“无情对”就是字与字是对的,连起来就不对了(有时甚至风马牛不相及),或者说句子意思是不对的,所以这个只能作为楹联的一种特殊形式来玩,而没法放到律诗里,不然你一联上下句完全不搭边,那你下面怎么写啊?无情对我知道有个:饮马四眼井,驮人陆耳山——这是纪昀的段子,基本来说无情对不在律诗的讨论范围之内。 希望加入有关“粘对”的讲解。 回答:“粘对”之前先说两个定义——每句第二字的平仄决定着这一句的平仄;诗中每两句是一联。这个没问题吧? 每联中两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反,此谓之“对”,就是平仄相对的意思。 而相邻两联的第二字(前面一联的下句的第二字,后面一联的上句的第二字),必须平仄相同,此谓之“粘”。粘与对把律诗串起来,无论多长的律,都得符合粘与对的要求。 梅岭老师再献出一律供大家分析: 五十年间懒有余,三千里外梦常虚。 平生不会折腰去,只合听人诮计疏。 正怪灰霾遮望眼,可怜海正蚀征裾。 春鸿不到关山渺,吟就新诗瘦也无。 分析:此作是偷春体的孤雁入群格,首联和颈联对仗、颔联不对仗;末尾一个韵脚“无”不是【六鱼】而是【七虞】,这种尾句韵脚借用邻韵的,叫“孤雁入群格”。这两种都是格律诗的变体,非标作品。不是不可以,但是从形式上说是不完美的。初学者不可以此为例。 律是不是一好七绝加两对联就行了? 回答:七绝与七律的区别仅仅在于长度上,结构是完全一样的:起承转合。绝句并不是半个律诗,它首先得是一个完整的作品。那么如果四句话已经说明白了一个事儿,你再把它“抻”成八句,是要有点水平的。如果有兴趣,可以做个附加题: 请把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抻成七律。老杜这个好在它本身是两个工对,所以既可以在前面加两联,也可以后面加两联,或者前面各一联,或者中间加两联,都行。有兴趣的诗友可以自己找老杜合作一把。你往哪个方面加,要看你的意思怎么才能顺,这个顺畅是最重要的。
2014-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