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4
注册时间2013-11-7
威望324
金钱549
贡献306
高级会员

威望- 324 点
贡献- 306 次
金钱- 549 枚
 
|
——记主持衢州市诗词学会十七年
傅春龄(遗作)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传统诗词与其它传统文化一样遭遇了被遗弃的厄运。但由于我与传统诗词情有独钟,即使在动乱年月我也坚持学习毛主席诗词著作,写传统诗词,但只是作为日记写给自己看,不能公开发表。改革开放初期,新闻出版界氛围逐渐宽松,我经常创作一些诗词向《衢州报》等报刊上投稿,并得到发表。这些作品的发表,对我国的传统诗词是一个宣传,对我们喜爱传统诗词的中老年同志也是一个鼓舞。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衢州一些爱好传统诗词的同仁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改革和提高当代诗词的思想艺术水平,加强诗词界的交流合作,繁荣诗词创作,开始酝酿成立诗社。1989年3月5日,在时任民革主委的姜宁馨等同志的精心策划下,民革衢州市委会呈文中共衢州市委宣传部,申报成立衢州市鹿鸣诗社。同年4月7日,衢州市文联根据衢州市委宣传部转去的民革市委的报告作了批复,同意创办鹿鸣诗社,开展古典诗词的创作和学术研究活动。1989年7月31日,由民革衢州市委会牵头,在巨化礼堂召开衢州鹿鸣诗社成立大会。当时我任衢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诗社成立时,我和市政协主席张复兴同志一道去参加会议。成立大会上收到包括中华诗词学会在内的各地贺电、贺信计19篇。贺诗、词、联共23首(副)。浙江省诗词学会会长戴盟在贺诗中写道:“诗魂萦绕烂柯山,鸣鹿呦呦喜往还。但愿彩虹连两岸,衢通桥架尽开颜。”福州市的陈炳铮先生是被誉为诗词界“空谷幽兰 艺坛奇葩”的当代吟诵学家,当他得知鹿鸣诗社将成立的消息后,欣然命笔为《诗经·小雅》之首篇《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一诗谱写了“吟诵曲”,寄给成立大会,为大会增色添彩。大会收到的每一封贺信贺诗无一不凝聚着深情,寄托着厚望,对我们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成立大会到会代表、诗友和来宾有56人,会上宣读了市文联同意成立鹿鸣诗社的批复,通过了《衢州市鹿鸣诗社章程》,进行了投票选举,产生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大会一致推选我为社长,选举舒金昌,杜瑰生,黄吉士,程少凡为副社长,推举张复兴,姜宁馨为名誉社长.大会还聘请陈炳铮、戴盟、章寿松等14位市内外诗词前辈和知名人士为诗社顾问.
选我当社长,同仁们是有过协商的,而我本人事先一点也不知道,我是被“逼上梁山”的。当时诗社面临既无经验、也无场地、又无经费的“三无”考验。而开展活动的最大困难是没有经费。打字、油印等日常开支的钱开始都是我们自己掏钱垫付的,真正是白手起家。幸好有副会长兼秘书长舒金昌和副秘书长廖元中两人当我的得力助手。筚路蓝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1989年8月,《浙西诗词》第一辑(油印版)与大家见面。这一期除登载诗社章程等文章外,刊出社员和诗友创作的诗词59首。1990年10月26日(重阳节),诗社借衢州市政协礼堂举行了“九九诗会”,这是诗社成立来第一次集中活动,诗友们在一起吟诗作画,兴味无穷,市政协主要领导也来参加了。1991年,中国共产党七十华诞,年底,诗社刊出了《浙西诗词》第二辑(颂党七十华诞专辑),共刊登诗词249首。
怎样使诗社这样的群众团体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资助,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我化了不少精力向社会各界人士做宣传游说。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6月,市华鑫实业公司出面邀请我们诗社联合举办了“华鑫之歌”诗会。华鑫公司赞助我们二千元钱,这是诗社得到的第一笔赠款。这笔赠款给我们解决了很大的问题,不但以前私人垫出去的钱得到了报销,而且还有部分结余。就在这一年,为方便诗社与各界的联络,扩大诗社的影响,通过市政协主席吴海松做工作,经市政协领导班子研究同意诗社归市政协领导。为此市政协专门给诗社安排了一间办公室,诗社的工作环境由此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年的10月国庆节前,诗社出版了《浙西诗词》第三辑,刊载诗词256首。为纪念诗社成立三周年,我写了《鹿鸣诗社成立三周年三首》:“鹿鸣结社计三年,绿桔黄橙果満川。西砚勤磨酣泼墨,飘香迭唱接云天。”“盛世情怀别样红,騒坛艺苑拂春风。云消月朗天澄净,好景全收妙笔中。”“久会吟林共唱和,迎风玉立一池荷。垢尘涤荡诗魂洁,格律铿锵不逐波。”
1993年诗社应乌溪江电厂之请,在湘思岛度假村举行“乌溪江诗会”。1994年4月应衢县县委邀请,在沈家工业区举行“清明诗会”。1995年5月举行“五月乌引诗会”,11月在石梁镇举行“乙亥椪柑诗会”。1995年底刊出《浙西诗词》第五、六辑,除刊登会员创作330首外,还选登历代名人咏名城名山诗词82首。活动是群众性社团组织的生命,学会成立后,克服困难,多方联系,诗社活动逐步走向正常,基本上做到每年搞一次诗会活动,出一辑《浙西诗词》,成为惯例。
1999年是诗社成立十周年,我写了《衢州市诗词学会成立十周年感怀》七律二首:“同俦结社兴传统,白发扬鞭气自如。十载吟哦歌祖国,千秋雅韵颂三衢。橙黄桔绿推佳句,水暖鱼肥促有余。况我名城多彦俊,且培桃李茁新株。”“十年风雨也多情,百鹿呦呦尽善鸣。欣有吟坛兴雅事,愧无彩笔写心声。三衢儿女风骚盛,一脉南宗端气盈。圣秀神奇謎一洞,新篇三百待高朋。”记录了我当时的心情。
为了使诗会活动更有成效,我和几个骨干在会前围绕诗会主题先行创作,并把写好的诗词联打印出来,在诗会上发给大家,作为引发诗兴的参考。我把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这个做法在多次诗会活动中一直运用。如:2000年5月,我们在府山公园举行第一次诗会,也是市诗词学会成立十一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诗会活动受到了市建设规划局领导和市园林管理处全体同志的热情接待。这次诗会,正值春夏之交的黄金季节,风和日丽,山花烂漫,整个府山鸟语花香,草木成荫,在此雅集,令人心旷神怡。为了观光和赞颂我市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管理的巨大变化,我们上府山、登钟灵塔,鸟瞰全城,古城新貌,光彩夺目,令人鼓舞。会上,我先吟诗一首和词一阙,对联一副,同志们随即吟诗作赋,挥毫泼墨,留下许多佳作、丹青墨宝,为历史名城增添一笔光彩。
为了与全国和省级诗词组织名称相一致,经理事会讨论通过, 1996年2月,诗社到市民政局进行更名登记,领来了0180号浙江省社会团体登记证,“衢州市鹿鸣诗社”正式更名为“衢州市诗词学会”。由于市政协领导变更等因素,市诗词学会又归属到民革衢州市委会。但民政部门说民主党派不能作社团的主管部门,于是市诗词学会的主管部门转属社科联。由于市政协不再是我们的主管部门,学会办公室又没有了着落。由于没有办公用房,一些文件就存放在廖元中家里。后来,文件多了,无奈,诗社的一些材料又转移到我家中堆放。
在诗词学会发展会员的问题上,我一直坚持“积极发展,兼容并蓄”的原则,只要是诗词爱好者,对老中青都敝开门户,热烈欢迎。把社会上爱好诗词、能写诗词自愿参加的都吸收进来,和睦相处,从而,促使大家爱护这个团体,形成较强的凝聚力。1998年5月的“孟夏龙门诗会”,就是学会会员汪筱联自己掏2000元钱,在衢州最早的农家乐景区龙门峡谷为学会举办诗会。那次诗会市长叶继革也参加了,社会影响很好。学会成员中的几个老同志也经常为学会开展活动献计献策出力。如2004年钱江源诗会是金家福同志与开化县人大等部门协商,请他们安排接待;时任衢州市老龄委主任的谢高华则积极为争取诗词学会的办公用房想方设法,最后在的市老龄委大楼中挤出一间房间给市诗词学会作办公室。我深刻地体会到,老同志的支持是市诗词学会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重要保证。没有老同志的支持,我们的活动就难以开展。
衢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诗词创作活动源远流长。为了在政通人和之际,把昔贤的传统继承下来。此前,我以时任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之便,由我任主编,约请江山市徐国华、毛景云两同志任副主编,收集、整理、选录了自南北朝迄近代作家二百零四人的三百多首诗作,并加以诠释,编辑《衢州历代诗选》一书,敬请艾青和钱君匋两名家题写书名和扉页,敬请刘衍文、汪贤度及叶笑雪三位乡贤审阅,并为其作序和写后记。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还安排文史委员、编委方文伟同志专程去上海,安排落实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发行。该书的出版在衢州引起很大的反响,为配合衢州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也为衢州人民爱国爱乡教育提供了一本乡土教材。同时,也为我市诗词爱好者提供了一本学习传统诗词的范本,对提高学会成员的诗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衢州日报》经常刊登我的诗作,到1997年我累计发表的诗词有100多首。时任市政协秘书长的崔铭先发现后,提出给我出一本诗集。我经过近一年的整理,由政协衢州市第三届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傅春龄诗词》,作为市政协的衢州文史资料第十六辑出版,书中选登了我历年来创作的诗词600余首。92岁高龄的著名书画家、鉴藏家、诗人钱君匋老先生为此书题写书名。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刘衍文、浙江省诗词学会会长戴盟、衢州市诗词界老前辈杜瑰生分别为这本书作序。杜瑰生先生在序言中写道:“市政协能为一位离休干部出一本诗集,也许在全省范围政协系统是没有先例的,这种首创精神也说明市政协领导有远见卓识,是值得钦佩的。同时我还认为这本诗集的整理出版,将会推动我市范围内诗词创作的繁荣昌盛,甚至其影响范围会更广更大。”事实证明杜老的预言是正确的,在这本言诗集的带动下,我市诗词界个人诗集出版势头如雨后春笋。到2005年,全市有近30个市诗词学会会员出版了个人诗集,其中2005年年底林峰个人诗集《一三居诗词》的出版发行,市诗词学会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发行仪式。
林峰是我市诗词界的后起之秀,当时是衢州市政协委员、龙游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市诗词学会青年部主任。市诗词学会青年部是我们为加强对青年诗人的培养在2004年底建立起来的,当时是全国第一个在地市级诗词学会中建立的青年部。林峰是中华诗词学会在全国重点培养的18个青年诗人之一。2005年底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林峰诗集——《一三居诗词》选登了林峰诗作278首。该书诗风清蔚,自成一家,由孙轶青、李锐题名,周笃文作序,霍松林、钟家佐、梁东等国内众多名家题词赠诗点评。在我的提议下,市诗词学会专门举办了“林峰诗集首发式座谈会”。应邀来衢作传统诗词名家讲座”的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周笃文、蔡厚示、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侯孝琼、中国韵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庆云等诗词名家及与会政府领导领导纷纷发言,对《一三居诗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衢州及林峰个人今后的诗词创作提出了希望和建议。衢州市政协副主席祝瑜英在座谈会上说,这次活动是当前浙江建设文化大省、衢州建设文化名市的大气候和国人对传统文化空前重视的氛围催生的,也是衢州市诗词学会多年来注重培养青年诗人的结果。这次座谈会促使更多的青少年从林峰身上看到,传统诗词不是老年人的专利,青年人同样也能学好、写好、吟唱好,从而积极投身传统诗词的学习和创作。
市诗词学会还分别于1997年和2000年举办了“庆祝香港回归诗书画展”和“新世纪诗书画展”。市领导沈雷、茅临生、张达洋、陈荣等都前来观看展出,对民间群众性组织——市诗词学会积极开展活动大加赞扬和表示欣赏,肯定我们学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应予扶持。
我作为省诗词与楹联学会理事,几乎每年都要参加一次全省性的诗会活动。许多地市都当过东道主了,由于衢州经济欠发达,财政比较困难,所以我一直没有勇气承揽主办省里的诗会活动,这也成了我的一块心病。2002年,祝瑜英同志接替我进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任理事,她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决心把这项任务承揽下来。从省里回来后,她便及时向市领导作了汇报,急切地希望市领导和各相关部门能帮助解决困难,终于争取到领导和各方面的支持。2003年10月18日至20日,由衢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联合主办的“2003’浙江省三衢诗会”于在衢州举行。原副省长、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名誉会长翟翕武,原省政协副主席、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社长陈文韶,省政协提案委主任、省之江诗社名誉社长郭学焕,省社联副主席蓝蔚青,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梁东,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丁芒,中华诗词学会理事、省诗词与楹联学会顾问叶玉超(香港),原省统战部副部长、台办主任、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名誉会长戴盟,原杭州市副市长、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张学理,原省文化厅厅长、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长钱法成,衢州市委副书记陈荣、副市长高启华、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居亚平、人大副主任姜宁馨、政协副主席祝瑜英,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副会长王漱居、叶元章、吴军、陈志明、周友生等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南京、香港及全省各地的国、省、市、县四级诗词学会的领导和诗人共120余人。会议规格之高,与会名流学者之众确系衢州历史上所少有。
10月17日衢州市政府在衢州饭店设晚宴宴请全体来宾,高启华副市长主持晚宴,励志海市长(后任市委书记)出席并致欢迎词。18日上午举行“2003’浙江省三衢诗会”开幕式。开幕式由衢州市政协副主席祝瑜英主持。衢州市衢州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居亚平代表市委和市政府对诗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她介绍衢州是儒家之宗、围棋之根、钱江之源,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生态优良,特色鲜明,潜力巨大,发展形势喜人,希望诗人们以传统的诗词艺术形式赞颂衢州。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长钱法成代表学会向衢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和各有关部门对会议召开给予的全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中华诗词学会的领导和我省老领导的莅会表示热烈欢迎。他说:“衢州山水秀美,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希望大家留下好诗篇,获得大丰收。”88岁高龄的原副省长翟翕武在讲话中,从南宗孔氏家庙说到孔子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等思想,指出孔子的思想是孙中山革命所举的旗帜,是我们今天“德才兼备”选拔干部标准的来源,我们要很好地研究、学习这些精辟的论述。翟老还在会上兴致勃勃地吟了为这次会议所作的一首诗:“四省通衢去会友,化工基地是龙头,人文荟萃环境美,经济腾飞争上游。”
18日下午和19日,会议安排采风活动,警车开道,救护车殿后,奔向书院、孔庙、龙游石窟、江郎山、烂柯山,诗人们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情周到的接待。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孔府音乐会和书画笔会。全省各地来衢的诗人创作了大量称颂衢州山水美景和人文风貌的诗、词、联作,这些作品由市社科联和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共同编辑成《衢州咏——浙江三衢诗会采风集》一书,广为发行。各地各级的领导和诗人对我市的组织和接待工作给予极高的评价,被誉之为“天衣无缝”。这次活动在全省以至在全国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为衢州市和我们诗词学会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对于诗词创作和诗词理论学习我虽然搞了数十年,但我总认为自己还缺乏系统的学习,还需要继续“充电”。于是我于2003年报名参加了《中华诗词》举办的函授班学习,这年我已83岁。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江山市祝日光先生特意为我参加函授的事写了题为《衢州市诗词学会会长傅春龄同志耄耋之年又上诗词函授班学习感赋》一诗:“衢州坛首八旬余,加饭廉颇愧不如。解佩叭耽三绝事,斫轮又就半床书。扬骚未怠旌旗掌,问字犹谦腹笥虚。迩赏华篇情若少,心祈玄鹤摘骊珠。”由于学习比较认真,进步较快,函授期间我还被中华诗词学会评为优秀学员。我80多岁还参加函授学习,主要是为了提高了自己的诗词创作水平,至于是否对年轻后辈有所激励,我就不得而知了。
为了从青少年开始抓传统诗词学习教育,从2003年开始,我们在巨化第四小学开展诗教联谊活动,其经验逐步在全市推开。其后,巨化四小又分别被市诗词学会和省诗词与楹联学会授予市诗词学会和省诗词与楹联学会诗教基地。2005年,我们又授予常山县阁底乡中心小学为市诗词学会诗教基地。传统诗词走进校园,我们有了良好的开端。
经过多年的活动,市诗词学的影响逐渐扩大,诗词爱好者越来越多。市诗词学会会员队伍开始时只有几十个人,到2005年发展到150多人。江山市、龙游县、常山县、开化县、柯城区、衢江区也全都成立了诗词学会。市诗词学会的活动也随着名声的扩大而逐步增多,2005年学会的活动多达七次之多。从1989年到2005年,市诗词学会与华鑫公司、乌溪江电厂等企业及交通、规划、城建、民政、旅游等部门联合举办诗会近40次,通过参观采风,激发创作灵感,先后共创作了诗、词、联近万首(副)。诗词创作群众基础的不断扩大,促进了我市诗词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水平的作品不断涌现,诗词作品竞赛中获奖者不乏其人。2006年“温岭‘曙光杯’全国诗词大奖赛”中仅有的3个2等奖中,2个被我市诗词学会的林峰和赵木兰夺得。对于诗词学会活动经费,我在各方面积极想办法向市财政争取,通过多次打报告及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等,开始时,市财政同意给我们每年拨款3000元的经费补助,后来又增加到5000元,2005年增加到了8000元,这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从2004年起,我因年龄关系,确实感到自己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继续担任会长已不合适,于是我多次向学会提出辞呈,并极力推荐由祝瑜英同志担任会长。2005年3月,市诗词学会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这届理事会上,我、项寿琼、廖元中等几个 75岁以上的原学会领导班子成员全部退下来。大会一致推选祝瑜英为会长。选举产生的新一届理事会成员绝大多数年富力强,有朝气。三十多岁的青年诗人林峰也在这次大会上当选为副会长。诗词学会的事业后继有人,是我最大的安慰。(执笔:叶裕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