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7-25
威望90
金钱239
贡献143
高级会员

威望- 90 点
贡献- 143 次
金钱- 239 枚
|
发表于 2015-12-7 16: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风学院楹联七期中级第三讲作业
杏28-子卿
1.杨万里《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流、照、露和立使得整个诗句由静态的自然状态一下子转入活力四射的晚春,生机盎然又 带几分俏皮。试想一下把“露”改为“出”就不会如此生动。
2.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西湖的美景并不是一年四季相同的,此时的六月天,宽阔的湖面被整片的荷池覆盖,远处望去碧连天。“接”字在这里作为炼字非常合适,如换成“连”和后面的词语不好衔接且绕口,古人的诗句不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平仄相携。
3.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容易识别的春风,万紫千红的春天好一派自然风光。这里的等闲用的简洁干练又概括的全面
4.叶绍《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好一句小叩柴扉久不开,主人爱惜青苔,怕被别人踩坏,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的心情被形容的淋漓尽致。一个“叩”得重音字和“不开”很好的衔接了下句
5.袁枚《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振”好重的一个音,在这里形容清脆的歌声贯穿着整个树林,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感觉看诗句就已经身临其境了。
6..龚自真《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恃”虽然在这里是平,但从字眼里理解狂雷炸响般的声音滚滚而来震九州。
7.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趋车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登”由此可见并非平原而是地势较高的游览胜地。
8.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的主旨是思乡,身在异乡,与家乡只隔了一水数重山,可又是一个春天来了,何时才能回故乡呢?“又绿”“何时”说出了作者的无奈的心情。
9.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绿”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也不景隔。
10..胡令《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映”重音字,在这里足以说明夏天的景色,“应”在这里也做了很好的解释 如用“回”就没有这么生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