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弯月 于 2015-12-8 21:16 编辑
古风楹联七期中级班第三讲松组长--弯月作业:
从古诗中,找出十句你认为炼字好的句子出来,并且指出你所认为的炼得好的字眼。说明:这讲的作业,要求把炼的字找出来并加以说明,必须要有文字表述 。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句中炼的最好的字是“绿”字, 这个“绿”字采用使动用法,内涵深永,极具表现力.它把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表达的淋漓尽致。此诗所以能“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正得力于此。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这句诗出自中唐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全诗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句中的“敲”字,用的非常妙,既有动作,也有声音,而且合理。在月光皎洁,万籁俱寂的时候,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动了宿鸟,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3、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句是出自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诗人这里运用 “红于”而不用“红如”也是独具匠心的。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4、“俯窥怜绿静,小立伫幽香。” 这句子出自王安石的《岁晚》,全诗写了岁末晚秋的迷人景致,他更强调了一个心情,老人的好心情。见景生情,见人生情,见事生情。 句中的“窥”字,用的非常精妙,诗人不愿打破宁静的环境,俯身悄悄观水,窥,小心翼翼的看,是一种想看又怕打扰了这份宁静的心理的表现,足以表明对眼前景色的怜惜与珍爱。
5、“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诗中“挂”字用的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瀑布如珠帘垂空。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句诗出自诗人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一首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句中的“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7、“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这句诗出自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8、“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句诗出自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9、“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是出自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表现出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但又不是单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通过一个“尽”和“唯”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10、“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这句诗出自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是一首记游诗。 句中的“怜”字有情致,高齿的木板鞋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访春天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闭门羹,轻拍木编门扇而久久不见打开。“怜”从探访春色者的 游兴的角度落笔,更贴合“游园不值”、无缘进门的诗题。
11、“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句诗出自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 “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12、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句诗出自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句中的“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1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句诗出自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的是西湖六月美丽景色,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1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诗出自朱熹《观书有感》,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