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悬壶轩 于 2015-12-11 11:41 编辑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梅花那般风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到诗人的喜爱。元缜《菊花》诗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道出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特殊的爱菊之情。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韩琦“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都是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陶渊明一生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饮酒二十首》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名句。而更令人陶醉的是,象李白笔下的月,陆游笔下的梅一样,陶渊明笔下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已的化身,以至一提起陶就想起菊,一提菊就想起陶,陶和菊已融为一体。“秋菊有佳色,裒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诗人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角度,独特的情趣和性格,构成意境的个性化。那秋丛绕舍、遍绕篱花的菊花,不正是诗人靖节之身的自我写照吗?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也有两首菊花诗。但完全脱出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第一首《题菊花》云:“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作者通过咏菊,想象出有朝一日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一齐在春天开花。这一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而诗中的菊花,可以说就是当时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化身。第二首《菊花》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我国重阳节有赏菊风俗,相沿即即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它描写了菊花盛开后冲天香气和壮丽情景,尤其是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从而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的胜利前景。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黄巢笔下的菊花一改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而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出理解吧。
闲唱〈十一菊吟〉
菊影 离披扶月阙,日霁与君同。 暮色春愁里,胡霜晓镜中。 烟松寒似雨,露竹夕惊风。 笔在花阴底,病残重入梦。
忆菊 耶溪深寂寂,树下独行时。 却羡垂檐子,相怜入户枝。 秋来唯自惜,近种是谁知。 绿鬓朝临镜,苍颜岁岁移。
对菊 关门如洞府,即是费知音。 柳色何殊玉,花香直异金。 开时终一局,涌处老千岑。 酒是因春瘦,清时宿石楼。 风清迎过客,思妙落行舟。 色淡烟波阔,香秾星汉秋。 真珠兼解佩,泪尽复何愁。
笑菊 往事都休说,萧条渭水傍。 我思因腐草,君作倚孤光。 明月惊弦影,浮云结阵行。 不平时到眼,凭他笑声旁。
菊梦 都休初入定,雨罢有馀清。 世事闻人说,营夫见鸟情。 离家同霁色,饮马报寒声。 子系闲愁住,柔条白露生。
画菊 银翰不知狂,丹青费较量。 洒涂千点墨,迟染几层霜。 聚会沾前影,余生腕底香。
簪菊 庭芳依日薄,泛月堕蛾眉。 风舞摇风蕊,浪波含露枝。 新诗偏见赏,半偈独令随。 澹澹飞鸿没,秋容引上台。 对菊 南山居未定,本是出群雄。 病起崤陵雨,觉来林苑风。 影旋江水北,月倒古城东。 子者心还静,缠萦菊点丛。 残菊 检尽东流水,红楼当酒旗。 卷帘花雨滴,鸣磬竹阴移。 秋色意何极,故山徒尔为。 贫斋无客至,晚起相维持。 咏菊 抱月望秋光,寒侵自傲霜。 冷吟分素韵,清瘦试浓妆。 岑寂易安苦,流连陶令狂。 西风愁不语,隔岁玉魂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