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客家苇笛 于 2014-8-2 10:08 编辑
景德镇之游 一 一日,师兄苇笛问我,去景德镇否? 我问,都有谁去。 答曰,还有大卫、三秋。 我说,那好啊,完全可以。 我平生爱好众多,尤爱出游,更爱与志同道合者出游。 苇笛说,这次去景德镇应景德镇市珠山区诗词学会副会长林女史邀请,特去与他们相会。 哇塞,此乃学习良机,岂可错过。 于是,三秋因在南昌,从南昌出发;我们三人从宁都出发,直奔景德镇而去。 二 7月23日上午8时40分(误点了,本来是8点半的),班车启动,有些小激动。 车上人出奇之少,连司机在内,最多十人。 于是乎,车子一路载客,走走停停,懒洋洋的,磨蹭九个多小时才到达景德镇。 尚未进市区时,下了一场特大暴雨,路上的积水几乎把电动车的双轮淹没,一阵猛风掠过,道路两边的梧桐树有不少都拦腰折断了。汽车在茫茫雨雾中穿行,能见度很低。 我们正担心无法下车,在进入市区时雨渐渐停了,真有点为我们接风洗尘的味道。 三 下车后,热心的司机给我们指点了路线,苇笛也与景德镇的朋友加紧联系。 我们在市妇幼保健院门口的高架桥上等人来接,顺便看看四周的景色。大卫拿了个卡片机,管它高楼也好,树木也罢,抑或行人,全装进镜头。苇笛带了个单反,自然不甘落后,举起相机,见什么拍什么。而我,则用新买的小米3咔嚓了一些镜头。 几分钟后,当地的朋友诗林丽影等便找了过来,带我们到了住宿的地方——长城宾馆。 在宾馆与三秋会合。同来的还有鹰潭的诗友朱德群老师。 四 我们稍做休息,便一起出去恰饭。 珠山区诗词学会对宁都诗友一行予以了热情接待,景德镇市诗词学会刘会长、喻作云常务副会长等也亲自接见了我们。 饭局气氛热烈。鹰潭的诗友朱老师还即席赋诗一首,为这次聚会增添了不少情趣。 很庆幸,我又多结识了几位文坛巨匠。 五 第二天,协会的朋友带我们逛了南湖公园、浮梁古县衙、古窑民俗博览区。 六 南湖公园风光旖旎,景色非常优美。 最具特色的是三座华瓷作品:七层瓷塔、湖中瓷龙、风铃瓷楼。每一件作品都那么生动,别致。它们各据一地,遥遥相望,而又互相呼应,将南湖、中湖、北湖三湖有机地融在一起,构成一副独特的画面。湖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湖岸饰以造型各异的美石,植上一些不甚张扬的花草,借以增加其天然情趣。游人置身其中,恍若来到神仙世界,乐而忘返。 七 浮梁古县衙坐落在浮梁县城北部郊区,据说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得最好的五品县衙。 踏进气派的雕花牌楼,一个巨大且方正的院落展现在眼前。 连续经过三个牌楼,才抵达梁府县署的大门。迈过大门,依然是一个大大的院子。 走过院子,一道仪门横亘在前。仪门共开左中右三扇,我们从中门进去。 县署布置基本上呈对称结构。两边都是县署各部门办事的地方,如左有工房、兵房、刑房,右是礼房、吏房、户房。 正对仪门的是亲民堂,其实就是县令升堂办事之处。那种庄严肃穆历经数百年依然不变。在电视上见过无数次的景象一一真实地呈现在眼前。 再往后就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小院,前面是琴治堂,大概是县令闲暇时娱乐的地方。 穿过琴治堂,就是县令及其家属生活之所。最后是后花园。 在县衙的东部,从北至南,依次还有香山别墅、县丞署、校场(练功的地方)、酂侯祠、金公祠、浮梁察院。 要仔细游遍整个县衙,估计得要两三个小时。限于时间,我们只能走马观花。 八 午饭后,天竟然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当我们来到古窑民俗博览区的时候,雨还不见有停的意思,我们一行几个,个个都未带雨伞。我们只好等待,期待老天会怜见我们。可是等了两个多小时,雨势依然强烈;直到快五点的时候才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便沿着一条仿窑古道,欣赏了雨后的风景。 九 景德镇是个瓷都。市区随处可见瓷器及其设备,售卖瓷器的商店鳞次栉比,我们住宿的宾馆也辟出一大片空间,摆上琳琅满目的各种瓷器,街道两边的灯杆,花圃,甚至连垃圾箱都是瓷器做的。置身市内,犹如躺在瓷器的海洋。 十 非常感谢景德镇诗词协会的朋友们,他们全程陪同我们,热情招待我们,给我们温馨,给我们快乐。景德镇之游,不虚此行。
浮梁古县衙香山别墅之瓷雕茶女三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