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是“床前明月光”,亦非“黄河入海流”,这些在百度查询中都可以简输的诗句,早已成为国人身世心灵的文化密码,古今通用,自不待言。 我说的是创作于当下,流布于网际的极少数诗句,它们尚未被无垠时空所检验,但已显现出穿越时空的“亮瞎”能力。将来,它们也未必能够家谕户晓,在这个神马浮云段子狂欢的年代,它们甚至未能获得充分的传播。但,有幸读到它们的朋友,如果有足够的审美能力,一定会神思一瞬,莫逆于心。 近年来,因学诗,欲广视野,流连网际,浏览了不少当代诗友们的作品,即便佳作,无非多读两遍,亦未着意记取。几年下来,能够随口念出的只有二三十句,绝大部分都已记不得全诗了,凤毛鳞角吉光片羽而已。这就是传说中的过目不忘么? 成年人读诗,无考试之虞,心态轻松,怡情罢了。在这个文化讯息纷纭芜杂的年代,能够在不经意间触目入脑经年不忘,良非易事。记忆自己会筛选,理性评考这些令人心神一振的诗句,虽面目分殊,风神各异,但或多或少有些共性。不妨细述。 一是抒真情。千载以下,诗总与情相连通,无论亲情友情爱情,闺情豪情逸情,悲情怨情温情,羁旅情山水情家国情,总得有真情贯注,否则,塑料花矣。唯真性情方可为诗,而方今诗坛,勉愁勉悲强乐强颂之句,俯拾皆是。拟古一脉,动辄云屏、绣帘、玉笛、兰舟,真疑穿唐越宋,物象既虚,究竟情真几何?老干一派,满篇革故鼎新、沧桑巨变、倡廉反腐,直追党国报告,境界自高,谁信言发于心? 二是铸新魂。无论何体,识见为先,诗词亦不例外,视野偏狭思想陈腐,虽字字珠玑,亦华丽垃圾。没有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文明主流的精准把握,无论为文为诗,终乏入木透纸之力。旧体如果不植入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观照社会生活,关注吾国吾民,则断难接续诗教传统。为此,旧体诗词,特别是时事杂咏一脉,当铸新魂,新魂者,一言蔽之,普世价值也。诗论时事,如无新魂植入,无论句子多精妙,只好怜其才而悯其识。 三是得意境。深邃思想丰沛情感,于小说当藏于故事,于诗词宜隐于意境。简言之,即以若干意象入情启思。到底何为意境?花开良夜,鸟语幽林,泉枕漱石,月托东山,能造意境方为大家手段。诗论意境,似老生常谈,但往往常谈之事最难,景语情语,化之自然妥帖者,少之又少,这是唐诗难以超越的首要原因。当然,也与今之时政所导出的社会文化品质相关,毕竟,唐之自由风神及开放气度,今世亦难企及。 四是启通感。何谓通感?王国维所言“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之谓也。捕捉通感有点像捕捉灵感,虚实之间,往往“草色遥看近却无”。一首诗,一般缘事而作,句随事行,情动于衷,外感于物,物情相激,电光石火间,忽然精骛八极,通接今古,烛照人心,一些句子宛如天启神谕般出现。那些跳脱本事及具体诗境,千百年来被我们反复吟诵的千古名句,莫不具有这种通感人世人情人性人心的力量。 足以传世的佳句,或四美兼备,或对位一二,略无定教。唠叨这么多,珠椟而已,谓予不信,弃椟奉珠。当然,一孔之见或难精凿,个人私美未必众喜。句后妄评或为续貂,方家一笑可也。
一 林子理应归鸟雀,先生心已属云山。 真神来笔!寄意高旷,涵容宏深。比之燕雀鸿鹄句更仁厚豁达。噪林鸟雀,杖履先生,各有属寄,纷纭浊世无碍超拔襟怀,如此雍容态度,足谓高风雅量。
二 说好不为儿女态,我回头见你回头。 道尽多情离别态!读者当有会心,不独会心,或更有画面,车站机场码头,街边柳下湖畔。何故?概因“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通感叩响红尘心弦。
三 大侠归兮魂不死,已传刀法在人间。 首句尚有咏叹意,尾句纯客观,陡然间零度情感,但诛心之痛自在其间。人间无道,故大侠虽去而悲愤未已,“刀法”二字,意味无穷,词简意丰,诗眼所在。
四 群帆或远或将远,脚印些删些未删。 海滨即景,再寻常不过,但漫不经心处,词淡意远,隐隐竟起生涯之叹。所谓意在言外,非高手莫办!句内复沓,形式服从内容,一唱三叹,已略近唏嘘!
五 慢车自有人情味,每在深秋小镇停。 自然清纯,仿佛脱口白话,慢车,深秋,小镇,好一幅静美油画。但画非无主,“每在”背后,是岁月苍心,是匆促人生,是一卷在手天涯孤旅的寂寞诗人。
六 秋雨连天池涨际,春风拂岭燕归前。 记得马致远“枯藤老树”否?“际、前”后缀,虽时态句,但隐约有人,隐约有无尽意。应猜得出个大略吧?对,怀人诗中的两句。何谓景语情语?此联可范。
七 夜笛声传千嶂外,秋灯影照一城中。 九十年代初,坐船回位于长江边的小县城,常于清晨六时抵达,万里怀乡,多少故梦,尽在此景。游子,街灯,峡江,汽笛,小城,此亦通感,此亦景语情语。
八 赋闲人自日中起,抢雨船从桥下过。 悠闲江南景致。出句舒缓,对句急促,缓急协调。人在瓦屋内,船在小河中,中隔一扇古老木窗,十足画面感,差比陈逸飞笔墨。“抢”字下得恰切,妙绝。
九 抛却青春难为祭,将就冠盖不由人。 平仄未谐,视为七古句。咏当日家国之变,中有巨恸,语近废然,非过来人不能深味。不独情感沉郁,“将就”句更有入木之功,迅翁有言:正如煤的形成……
十 且从杯底留孤影,不向人前说旧欢。 不说,且留,百般尘世无奈,万千霜天话语,尽在其间。中岁忧怀难遣,几多苍心自抚?小了说,青春往梦,大了看,身世家国,多种解读,尽可各各照影。
十一 万户千门深似海,十年弹指未逢卿。 “从此萧郎是路人”之别版,但表达上似更蕴藉,“是路人”痛在眼前,故情尚耿耿,“未逢卿”梦破十年,已意近幽绝。名句新翻而笔力犹健,方家手段。
十二 政无两党民非主,思不多元士是奴。 于喧哗众声中尽弃陈言,一语中的直擒要害,端的势大力沉!只此一联,足令万首陈腐老干体披靡,蛇拿七寸,此新价值之功也。时事诗,终以眼界识见胜。
十三 冢上已深三宿草,人间始重万言书。 咏彭帅,“已深始重”笔力千钧。本事历历固沉痛,然未尽于此,更深一层,世间真相真理,或掩蔽达一代甚至数代人,公义迟到,异代萧条,能不喟然?
十四 石友毎逢皆酒醉,佳人一粲便魂销。 风人形象跃然,夫子性情十足!比之“生怕情多累美人”更见真率放达。如斯风度,石友尽兴佳人怡情,虽“诗如其人”颇多反证,赤子可感,直欲为之担保。
十五 四海都归三字狱,百家尽入一言堂。 吾国吾民浩劫断语。一括十年,事理俱在,言约意丰。字面似冷静,底里有巨恸存焉。又,两句似断实连,果因可循,唯百家尽废,故四海归狱。真警世语!
十六 风雨正酣云似墨,鱼龙欲起浪摇天。 怒海披襟,物我相激,足砺男儿壮志。比之老杜“江间塞上”句,或少阴郁动荡,更增浩大壮阔。比之毛公“四海五洲”句,取象眼前,落笔赋壮,似更自然浑成。
十七 枕过春山留梦迹,担回溪水有蛙声。 清新可感。留梦春山,似见少年情状,隐含往忆;担回蛙声,杂揉新诗手法本不足奇,唯细节捕捉令人拍案,那时溪水清冽,山村孩子,或真有此生活经验!
十八 贼捐赃款常行善,仆享高薪正养廉。 此时代无良政商之寻常时尚。属对工稳,妙笔辛辣!出句似为刘汉之流画像,对句总汇“闷声发大财”乱象。炼字尤见功力,贼仆善廉对举,真穷形尽相!
十九 两三灯火西风后,多少情怀午夜时。 落寞青春语。出句景,显为证心之景,灯火只两三,且在西风后,非落寞人难觉;对句情,应是无奈之情,唯青春浓稠,故耿耿不寐。语感极好,情意殊深。
二十 岁月如倾多米诺,人生似逛迪斯尼。 不必一例长衫,亦可偶着西装。“多米诺”妙对“迪斯尼”,不独有形式之美,后缀“岁月”“人生”,更以意胜。西词亦可尽意,时语无碍旧体,此联可证。
二十一 大教授群蛇出洞,老和尚独伞撑天。 只陈事实只字无评,绀弩笔法泪血幽默,极具概括力。风雨如晦际,“蛇伞”之说,嚣嚣时语也,过来人自可意会。今典化用得好,何消僻典救场生客入座?
二十二 新雪柔如乳,繁星亮似糖。 新奇卓异,无理而趣。设喻陌生感极大増强了诗意,细考,不过转换视角,以童稚之心捕捉诗意,类同“被子有太阳味儿”,所谓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不由不信。
二十三 九原人骨贱,犹可化新煤。 咏挖煤工。盛世惊奇,谁为拍案?活则地下苦力,死为九原新煤,“犹可”二字,语淡意绝,静水深流,力度断不输老杜“酒肉冻骨”句,而悲抑似犹过之。
二十四 独坐三更冷,相思一豆红。 写深夜抽烟,有孤绝意存焉。独坐将身三更冷,缘何?端在一豆红。因色形相近,烟头瞬化红豆,红豆转切相思。电光石火间,因果霎时连通,真奇思也!
二十五 无聊知世味,多难识残棋。 沧桑人语。出句可以放翁“世味年来薄似纱”参读,俱是失意;对句尤耐品咂,多难兴邦政治家语,于凡人言,多难而后乃是凋零残棋,苍烟夕照,无多期待。
二十六 秋凉翻旧被,母爱有余温。 平白语,至深忆,一瞬温情。诗从生活来,从日常来,信不虚也。与孟郊《游子吟》对读,更有意味,念子思母景异时殊,情则一。人事凋零,秋凉似有深意。
二十七 云垂千户雨,伞放一街花。 江南!烟雨江南!“一街花”或是实景,“千户雨”当为怀想。君不闻小杜“千里莺啼绿映红”否?虽信有,谁亲见?但无碍自然妥帖,而远近推移更见风致。
二十八 响枝松布子,争粒雀添丁。 一为听,一为视,林中别有天地,而“我”自在其中。凭诗而画,必有一杖履先生存焉。“响争”前置,更见生机。“松布子”真妙喻也,先生高怀,不难想象。
二十九 雨巷青花伞,烟桥白璧人。 江南风致,有故事。大家取象,惜墨如金,名词连缀,尽得风流,记否“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璧人”是诗眼,休作墙边那人解,“璧”非“壁”也,呵呵。
三十 一钩弯作梦,深钓洞庭情。 弦月乡忆,设喻本无足奇,但月、湖、梦三位一体,赋形奇警。情自夜生,忆从湖起,梦随月弯。月下秋湖,一钩深钓,不独意象绝美,情感亦深沉厚重。
一通妄解或唐突,好在有古语撑腰: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中宵不寐神清气爽,诗吟佳句意兴盎然,是否错会,也就顾不得了。诗词至三唐两宋自是高峰,但诗尽唐宋无疑是谬判。十分有限的阅读范围内,上述诗句,窃以为或正图谋传世,有待广大群众,特别眼睛尤其雪亮的朝阳区群众长期“举报”。 余兴未了,七律以遣——
代有雄篇追李杜,一时骚客自风标。 满山枫叶待题句,万里江声催趁潮。 常恨居闲无至味,为谁击节起中宵。 知音吝少于斯世,且仰高怀破寂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