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穿越梅嶺 于 2015-11-13 08:14 编辑
《曲徑軒午後小吟 》
久歷江湖意倦塵,擇居小院巷偏深。紅椒紫蒜門前挂,老酒香蔬戶外聞。
信步只須方丈地,閑情又與幾多人?夢覺索興喫茶去,放下執著日日新。
觀局閣主、其為人也、心懷坦蕩;其待人也、如春風風人。梅嶺與觀局閣主先生有文字緣,先生之與梅嶺,可謂亦兄亦友,這首詩是先生兩年前所作,當時一讀之下,便記住了,曾經寫過一個賞析,甚矣、與先生暌隔已久,今于舊篋中檢出,略做潤色,以作回想。
綜觀歷代,對山水田園的清新、幽靜的幽棲生活的嚮往,一直是淸懷高淡的詩人們的追求,他們通過對山水田園和山野生活的描寫,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觀局的這首七律就是這樣的一首作品。
詩人由於久歷風塵,常年為稻粱謀,對紛繁的世事應酬已經感到了厭倦,於是,就有了避開喧囂的市井繁華,擇居在深深的小巷中,過起了類似於古代士人的幽居生活的想法。這種思想,也正符合現代人回歸自然的追求。放下心中的浮躁和執著,讓心靈回歸到童心時代。 這首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述的是詩人心目中的幽居生活的愜意。後四句轉而為議論,對人生的思考。這種手法很特別,凡律詩中前四句寫景,後四句議論、抒情的寫法叫“纖腰格”。著名的例子有宋代王安石的《登大茅山頂》:“一峰高出眾山巓,疑隔塵沙道裏千。俯視雲煙來不極,仰攀蘿蔦去無前。人間已換嘉平帝,地下誰通勾曲天。陳迹是非今草莽,紛紛流俗尙師仙。”前四句寫道家第八洞天茅山之勝景, 後四句乃議論,反對學仙。秦始皇要學仙,聽説把臘月稱做嘉平月就可招致神仙。傳説茅山之華陽洞可以通到仙家洞府,可是沒有人找到過這个洞府。這些傳説都已成為陳迹了,可是世俗還在紛紛學仙。他認為學仙是虛妄的。詩人接下來的議論是緊扣上面“擇居小院巷偏深”的。古人不是常說斗室可以容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嗎。然而,在現實中,又有幾人能有此領悟、到此境界,也就不怪詩人有“閑情又與幾多人”?的感喟和自適了。
原來我們以為詩人是在那小巷、老酒的幽靜之地過作與世無聞的生活的,讀到尾聯,我們才恍然大悟,詩人所嚮往的那種幽靜而無世喧的優雅,原來都是在夢中才有的,不免有點小失望,但詩人是個曠達的人,既然我目前還不能擺脫世俗的紛擾,那我乾脆去喝茶吧,放下眼前的執著,去享受片刻的寧靜又何嘗不好呢。
“喫茶去”是一個著名的禪宗公案,唐代趙州(現在河北趙縣),當時著名的從諗禪師曾在這个禪院(當時叫觀音院)主持40年,有“喫茶去”、“庭前柏樹子”等有名的禪門公案。最有名的就是這個“喫茶去”。當時有兩位僧人來到趙州,向趙州禪師請教如何是禪。趙州禪師問其中的一个,“你以前來過嗎?”那个人回答:“沒有來過。”趙州禪師説:“喫茶去!” 趙州禪師轉向另一个僧人,問:“你來過嗎?”這个僧人説:“我曾經來過。”趙州禪師説:“喫茶去!”這時,帶那兩个僧人來的監院就好奇地問:“禪師,怎麽來過的你讓他喫茶去,未曾來過的你也讓他喫茶去呢?” 趙州禪師稱呼了監院的名字,監院答應了一聲,趙州禪師説:“喫茶去!”,“喫茶去”這個三字禪有著直指人心的力量,言下頓悟。詩人的頓悟就是放下執著,未嘗不是一篇新天地。
“日日新”出自《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寓意一天一天的更新、完善自我。 尾聯是全詩的重點,其中柔和了詩人對禪家人生態度的體悟和對儒家思想的深刻認知 ,由此可知詩人深得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
通觀全詩,詩人不但懂的生活,也會生活,對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領悟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讀完這首詩,留給我的感想是,對待生活要樂觀而隨時,對待人生要達觀而通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