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田韵副首版
精华126
注册时间2014-9-11
威望5068
金钱15412
贡献6907
副首版
八桂田韵副首版
  
威望- 5068 点
贡献- 6907 次
金钱- 15412 枚

|
本帖最后由 我是栗子 于 2015-10-31 20:10 编辑
【原创】七夕两岸 --- 栗子
日本鬼子终于无条件投降了,举国欢庆!
胶东的鬼子,或被歼或逃离,几日的时间,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胜利的喜讯传来,村民们奔走相告,整个上庄村喜气洋洋!
上庄村是国民乡政府所在地,地势较平缓,北面的大天子山,虽不算高,可远眺仿佛与天相接。
上庄村中间有一条河,自东北向西南穿村而过,平时水流宛延绕曲,清澈细涓,雨季却是山洪暴发,泛滥澎湃!
因河水来自大天子山,天上雨下,地上河流,所以村民们称此河为天河!
因为雨季来得快去得也快,河上并没有桥。
人们踩着水中摆放的表面凹凸不平的大方块石,往来过河!
三妹嫁到上庄整好八年,这八年是躲藏着过的,鬼子时常来扫荡,新媳妇便是鬼子的花姑娘,若是被鬼子逮住了,那可不仅仅是贞节的事,性命都将不保!
家住河西面,离河边不远。三妹简单的梳妆打扮一番,跟随着丈夫大壮,踩着河间的方块石,跨过天河,从河西来到河东,前往拜见本家长辈文三爷。
三妹虽然已是老村民,可对这上庄村却是很陌生,这八年间,没敢正经上过街呢!
东张西望地边走边看,三妹由大壮向乡亲们引荐,互相认识着,胡乱地与村民打着招呼!
三妹姓王,在娘家女姐妹三个,排行最小,取名王三妹,三八年由史家嫁到上庄。
大壮姓丁,学名:丁壮,弟兄两个的老大,人生的憨厚壮实,比三妹小两岁,时年二十四岁!
来到文三爷家,大壮和三妹,跪下给三爷磕头行礼,文三爷心生欢喜,忙招呼一对晚辈坐在炕沿上!
文三爷年过七十,在丁族年纪最长,老伴前年过逝,现在独处一人,理事清晰,头脑活络,为人正直,所以晚辈若有事,都来向他请教。
“三爷,这小鬼子也打跑了,该找个营生做做了,请您老给参谋参谋哦!”大壮说话不绕弯子, 总是直来直去。
“壮子,你和三妹成婚有五、六年了吧,让小鬼子闹腾的,也没生个娃!”
“这过日子,要有个规划,天下太平了,该学个手艺养家呀!”
“你看让大壮学个啥手艺呢,三爷?”三妹急不可耐地追问着。
“木匠、瓦匠,哪个年代都需要,木匠活计轻快,可需要心灵手巧,我看大壮有一身力气,就让他学个瓦匠吧!”三爷边寻思边说。
“这眼前火,被日本鬼子烧掉的房子不少,修建活计应有不少!再加上这几年兵荒马乱的,没功夫娶亲盖房!鬼子走了,瓦工活计能兴隆一阵子!”三爷分析着,头头是道!
“瓦匠,行!三爷,壮子俺有的是力气,累不着,你看跟谁学呢?”
“下庄村,李家山二叔,手艺不错,为人又实在,我家你二姑的叔公,我们喝过酒,等这几日,我走一趟,去跟他说说!”
三妹和大壮,听了三爷的指点,信心十足,心喜映面!
说话间,闲不着的三妹帮着三爷收拾起屋子来,把该洗的衣服、裤子、手巾,拾掇一大盆,到门口的天河边洗去。
三妹叮嘱大壮,把三爷的水缸挑满,院子打扫干净,大壮二话没说,说干就干。
“大壮有福呀,娶了这么懂事的媳妇!”三爷吸着旱烟,跟着走出院外,看着孝顺忙碌的小俩口,心里一阵喜悦。
忙秋闲冬,转眼间,到了四六年。
开春了,大壮忙活完了两亩地,正打算到下庄学瓦匠。
勤快的三妹,这几日总是腰酸身懒,饭菜也不合胃口,常常恶心呕吐!
大壮心痛媳妇,急忙领着三妹,去见郎中。
郎中梧叔为三妹把着脉,喜上眉梢!
“大壮,恭喜呀,你媳妇有喜啦!”
“真的吗?我要当爹了?梧叔!”
“这还能假,若不出错,我诊脉是个大小子呢!”
大壮喜不自禁,谢过悟叔,小心地托着三妹的手,脚步也轻快了许多!
大壮心疼媳妇,打算不去学瓦匠了,在家伺候三妹。
“大壮,咱俩家底薄,要勤快些呀,再说这十月怀胎,时间长着呢!你该干嘛干嘛,俺一个人,能行!”
大壮憨厚诚恳,觉得媳妇三妹说的有理,叮嘱三妹,别累着,下庄离家不远,俺会常回来的,重活由俺回来做哦!
道别了三妹,大壮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家!
三妹一人在家,缝补忙活着。
只听街上一声枪响,吵闹声越来越大,敢忙推开门,门缝中看到河对岸,一队人马正在耍着威风,吆三喝四!
三妹忙栓上门,心跳的厉害!
“鬼子不是打跑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不多会,街上消停了,小叔子二根敲门报信!
原来是廷匪回来了。
廷匪,名廷,也姓丁,是本村一霸,无恶不做。日本鬼子进村后,逃离了家乡,外出躲了几年后,现在又返乡逞威。
二根说,廷匪还在国民政府中谋了个差事,正在招兵买马,壮大队伍,现在更神气了!据说,外边又打起仗来了!
三妹叹着气,“唉!这太平日子怕也不多了!”
大壮听说廷匪返乡,放心不下三妹,回家更勤了些!
夏初一日,大壮回家,路过村口,那歪脖槐树上又挂上了告示。
“又要征粮、征布!”大壮走近一看,傻眼了,这回不是征粮征布,是征兵!
白纸黑字,潦草的写着:
“...,... 每家每户,须有一人入伍,若不想入伍,一人二十块大洋!... ...”
大壮下意识地摸了摸空空的口袋,心神不定地走回家!
大壮怕三妹担心,一直没敢说征兵的事。
三妹看出大壮似有心事,一直催问着!
明日还要出工,这事可不能撂给三妹一人,必须告诉她,两人或许能想出办法!
三妹听说要征兵,想想两人的家底总计不过两块大洋,老丁家没一个富余户,到哪里去凑这二十块呀!
出嫁时,娘家妈妈给的六块大洋,抗日这些年,已花的净光。
还是回娘家,向大哥借一借吧,大哥应该有些积蓄!
三妹不放心大壮拙嘴,决定两人一起回趟娘家!
大哥从小最心痛三妹,听明来意,二话没话,取出银罐子,数出二十块大洋,交给三妹!
大壮和三妹,又是一番千恩万谢!
吃罢午饭,道别大哥,回到上庄!
征兵的事,总算解决了!
大壮安顿好了三妹,安心去学瓦工!
平安无事,日子过得很快!
转眼间,到了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
这日却是大雨滂沱,从清晨下到中午,午后,雨稍小了些,大壮放心不下三妹,今日又是节日,向师傅告了假,早点回家!
大壮来到天河东岸,只见那愤怒的河水,汹涌直泻,那河间踩石早已淹没冲散,无影无踪!
河水凶猛,趟是趟不过的,只能等水落后再过河!
“三妹,俺回来啦!”
三妹听到大壮的呼声,挺着怀孕七个月的大肚子,出门迎接!
两人在河岸两侧,相视而笑,只能静静地待着!
正在这时,两个廷匪,背着枪,推推搡搡,让大壮跟他们走一趟!
“三妹,俺一会就回家,等着我呀!”
三妹看在心眼里,急在心上,不知何故,河又趟不过去!
直到熄灯,大壮一直没有回来!
三妹不知出了啥情况,担心大壮。
左思右想,安慰着自已:在一个村子,应该不会有大事吧!
碾转反侧, 一宿未睡!
天刚蒙蒙亮,洪水已退去。
三妹扶着年迈的婆婆,赤脚趟水过河,到河东村找到文三爷,他们一起, 去乡公所寻大壮!
来到乡公所,三爷没有见到大壮,寻问大壮的去向,他们起初竟装作不知!
后来安慰三妹, 不会呆太长时间的 ,不久就会来了!
原来他们征兵任务没有完成,上面追查下来,临时到街上抓人顶替!
“三爷,放心吧,大壮不几日就回来了,不会有事的!”管事的说。
“三妹,或许真不会有事,回家等等吧!”三爷安慰着三妹。
三妹心里忐忑,深一脚浅一脚,来到家中!
一天,两天,三天,四天,五天。
五天过去了,大壮依然没有回家。
三妹实在坐不住了,挺着大肚子, 来到乡公所。
他们告诉三妹,河西的大生也一起去了,不会有事的,回家等等!
后来,三妹隔三差五,来寻过大壮,乡公所不是无人,就是推脱安慰!
大壮从此没了音信!
三妹整天以泪洗面。
“三妹,俺回来啦!”大壮的声音总耳边响起,时常出现幻觉!
思念担心着大壮,日子一天慢似一天!
“若是天不下雨,大壮就能回家!”
“若是没有洪水,大壮也能回家了!”
“若是修座石桥,大壮也能回家了!”
婆婆也想儿子,心疼儿媳,整天骂那廷匪是畜生,连本家兄弟都不放过!
三妹思念心切,本想去县城寻三妹,可又身怀六甲,行动不便!
没了大壮, 一家老小担心焦虑,情困煎熬,度日如年!
婆婆安慰开导着三妹,相依为命,坚强维持!
时至深秋,转眼间,三个月过去了!
阵阵痛疼让三妹难以忍受,婆婆知道三妹要生了,赶忙请来村里的接生阿婆。
一切顺利,三妹看着刚刚出生的幼儿,一脸的幸福!
儿子的出生,喂洗忙碌,减轻了三妹对大壮的挂念。
可是大壮的呼喊声,依然飘在耳边!
该给儿子起个名子了,可怜的儿呀,出生了去没了爸爸的疼爱,就起名“大桥”吧!有了桥,他和爸爸就能跨过洪水,早日见面了!
心痛着桥儿,思念着大壮,三妹数念着,艰难度日!
桥儿渐渐长大, 一晃三年过去了!
远方不时传来两军交战的消息,可大壮依然一点消息都没有,仿佛从人间消失了!
三妹告诉桥儿,爸爸叫大壮,长大了一定要找到爸爸呀!
桥儿似懂非懂,依偎在妈妈怀里,点头答应着!
婆婆思念儿子,安慰着儿媳三妹,硬撑着身心,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
十月一日,国庆大典,消息传到村里!
战争终于结束了,三妹一家也喜出望外,大壮也该回来了吧!
可是十几天过去了,左等右等,大壮依然没有消息!
三妹心头涌现不祥的预感,大壮是被国军抓了壮丁,这国军失败了,难道大壮他... ...
三妹不敢想下去了,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婆婆看出了三妹的心思,也眼泪婆娑!
桥儿反过来安慰妈妈和奶奶,一直说:“爸爸活着,不哭不哭!”
三岁的孩子,据说天目尚开,灵感未灭,或许大壮真的活着!
听着桥儿的童言,三妹心里稍得慰籍!
“既然大壮还活着,迟早会回来的,我要好好活着,把桥儿养大成人!”三妹默默地坚强着决心!
二根也渐渐长大,十五岁了!
二根很懂事,和嫂子一起,早早担负起家里的农活!
三妹在灯下,缝缝补补,依然盼着大壮,常常熬到深夜!
每到夏季雨天,三妹时常望着门前的洪水发呆!
七月初七,是全家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三妹总是象过年一样,做一桌子大壮爱吃的饭菜,为大壮放好碗筷,向天祈祷,轻声呼唤,祈求天爷放大壮回家!
三妹照顾着婆婆,养育着桥儿,关心着二根,一家四口,坚定着信念,期盼等待着!
二根十八岁了,和本村姑娘恋爱成婚,做了倒插门女婿!
家里的农活,二根始终没有撂下不管,虽然成家,依然和嫂子一起,春播秋收!
婆婆的病越来越重了, 秋后便洒手人寰,睁着双眼,带着遗憾!
三妹送走了婆婆,与桥儿相依为命!
桥儿很懂事,性格开朗,有桥儿陪伴,三妹心里总算好受一些!
桥儿八岁了,三妹这些年拉扯孩子,没有回过娘家!
自从大壮出事之后,三妹的大哥,每逢赶集,特意去看望三妹,帮衬安慰,送些零花钱!
大舅家本来有四十多亩地,土改后都归公了,家里孩子又多, 日子也不宽裕!
桥儿从小就喜欢大舅,大舅若有些日子不到,便自言自语地念叨着!
六月十八,是桥儿的大舅生日,三妹终于可以领着孩子回趟娘家了!
桥儿与大舅家的哥哥姐姐,不一会就玩在了一起!
三妹感谢着大哥大嫂的帮助,大哥心痛着三妹,却是心实纳言,不停地叮嘱三妹,好好把桥儿养大成人!
大炼钢铁,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各项运动此起彼覆!
还好,村民们都以为大壮战死,对三妹没多过问!
三妹和桥儿相依为命,桥儿在娘有疼爱中,渐渐成人!
孤儿寡母,艰难度日,也曾有人家来说媒改嫁,被三妹一口回绝!
六八年春,三妹给桥儿完成了婚事,三妹心力交瘁,时感全身无力!
思念和饥困折磨着三妹,面黄肌瘦。
坚强的三妹,支撑着身体,依然忙碌着。
一日,桥儿从田间回家,发现三妹倒在炕间地上,三妹也没有合上双眼,直瞪着桥儿。
桥儿知道三妹的心事,为母亲合上双眼,入土为安!
尽管三妹没有留下支言片语,可是桥儿知道母亲的心愿,一定要找到父亲!
母亲带着遗憾离世,做儿子的心有愧疚!
桥儿暗下决心,如其漫漫等待,何不出去打探一下!
每逢农闲时节,桥儿便背上干粮,向西,走遍各村,寻问当年壮丁兵役之事!
八年过去了,尽管也有类似情况,但依然没有个清晰的头绪。
大桥的儿子和女儿相继出世,儿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
大桥给儿子起名:安安,大桥自始至终,相信父亲安在!
一家人默默守候着,从来没有放弃!
从来没有谋面的父亲,应该也年近六十了。
一日,大桥一家四口正在吃午饭,邻居孩子敲门而入,捎来一封书信!
大桥看着信封上的繁体字地址,清晰的四个字:王三妹 收。
“三妹,您好!”
“俺是大壮,俺还活着!”
“现在台湾台北,这么多年,你和儿子,一定受苦了!”
“... ...”
“... ...”
“此信是通过香港朋友转发,切记不要声张哦!”
“大壮亲笔,77.7.7”
大桥泪如雨下,信中,大壮详述被抓过程,运往青岛,看管军械库。
大壮本以为不上战场,兵役期满,过几日就能回家,没成想国军溃败,全线撤退。
大壮被命登上去日本的商船,经过几日驶行,在日本东京港停留两月,补给后又驶向台湾。
跟随部队,大壮登上台湾岛,一心想着三妹,可是自从上岛后便失去了自由!
大壮几次偷度,均没有成功,仰天无奈。
退役后,尚存一身力气,在码头扛货度日。
时常梦见三妹,恩爱相守,醒来却是空空如也!
其间,也有本地姑娘相中大壮的憨厚诚恳,朴实可靠,均被大壮婉言谢绝了,
在大壮心里,只有三妹!
大桥按照父亲留下的回信地址,给父亲大壮写了回信,告知母亲八年前已经过逝,并安慰父亲不要难过,一家人都很好。
大桥知道父亲大壮还活着,心里踏实了许多。
女儿也要上学了,大壮给起名:和和,期待两岸早日互通,一家人早日与父亲见面!
无奈的等待是痛苦,遥遥无期的期盼也不是幸福!
十年过去了,终于有了消息!
县政府来了通知,让大壮来县城,统一参加海峡两岸见面会!
大桥此时已年届四十,穿戴一新,终于能见到父亲了!
大桥乘飞机经香港转机,落到台北机场!
见到已经白发苍苍的大壮,父子俩抱头痛苦!
大壮向儿子诉说着离别和想念的痛苦!
大桥向父亲倾诉母亲的不离不弃和遗憾离世,以及自已想念、担心、寻找的艰辛!
相处三日,父子俩形影不离,难舍难分!
大桥返回村里,向妻子儿女以及亲朋好友,详述到台湾与父亲相见的经历。
乡亲们都来恭贺,大桥喜在心上,精神抖擞,走路也很带劲!
大陆与台湾,书信往来,逾加频繁!
两年之后的八九年,喜讯传来,大壮喜不自禁!
“可以见到爷爷啦!可以见到爷爷啦!”
大壮选了一个特别的日子回到村子,这一天便是“七月初七!”
让幸福来的喜上加喜,冲散所有的痛苦!
这日,村中的天河架起的大桥,剪彩开通,难道这是巧合?
离别祖国四十年了,大壮才跨过海峡,心身俱累,老泪纵横!
大壮在三妹坟前痛苦出声,几经安慰,无论如何,却也无法释怀!
这海峡如当年的天河一样,阻隔着两颗爱心!
大桥亲自请来大舅,以及所有在世的长辈,欢聚上庄村!
七月初七,写满一个家庭难忘的记忆!
酸楚和幸福的泪水交织混合,时有痛苦,时有欢笑!
昔日壮实的大壮,已经步履蹒跚!
等待他的,或许是一个儿孙满堂的晚年!
大壮回家待了半年,割舍不断对三妹的思念,整日昏昏迷迷!
大桥对父亲的痛苦,感同身受,父亲昔日的伙伴或离逝,或年久隔阂,已无人能与之交流!
大壮又飞回了台湾!
三年之后,大壮在台湾永远闭上了双眼!
那晚,邻居们真切地听到两声呼喊:"三妹,俺来了!","三妹,俺来了!"
这一天,正好也是农历七月初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