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7|回复: 3

村庄传记二则:薛二东子、牛波

[复制链接]

4410

主题

447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4792
贡献
961
金钱
10813
发表于 2014-7-25 12: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村庄传记二则:薛二东子、牛波
    (记于2014-7-25上午10-12点)
    【薛二东子和旱烟】
    薛二东子,大号叫薛旭东,他娶了俺们邻村的一个丑女。张维义屯的,在俺们屯子西侧。又瘦又小,脸型几乎没个人样,可朴实能干活。生养了一个小男孩,很小很丑,打小体质不怎么好,却硬朗的活了下来,命很硬。我毕业的时候,常去他家溜达,那孩子还炕上爬来爬去呢。可一眨眼,我搬离薛家屯那年,就已经上初中了。2009年冬底,我回联合屯领工资,碰到那孩子小眼睛,精得很,跟他爹一样。当时,薛二东子,在吕宝忠的收豆点扛麻袋,大冬天的苦力,很累,经常中午回家吃饭。
    他两口子日子过得很节俭,早几年连续种叶子烟,发了一些小洋财。种旱烟很累很苦的,还很操劳,他两口子能吃辛苦。春天还没开化,就开始在自家园子里,打烟床,蒙上塑料薄膜,开始吸烟苗子了。等阳历5月初种完大田,再栽烟苗子,正赶上春旱,要用大铁罐拉水。事先地里掘个深坑,陷上厚塑料布,就是临时的储水池了。栽烟苗子很急手的,要雇人,要搭帮结伙(互助)。坐水栽上,还要缓苗,见了苗了,伺候更是费事,一直忙到老秋。立秋过罢,就要“掰烟”了,就是把烟叶子擗下来,上架,就是绑在铁丝上,搭在木架上晾晒。种在地里,烟片有了花斑,那就是所说的“烟”。而晒烟是很有学问的,必须要吃透露水,烟叶子才红得稀罕人。整个秋天,这小两口浑身是烟油子味,因为要从地里往外扛绿烟叶。烟下架之后,整个深秋和初冬,起早贪黑的要绑烟,喷水回潮,用木槽子和高粱秸捆扎,之后闷到偏厦子里,用苫布包裹上,防止风吹掉秤。冬天里,旱烟贩子上来了,成卡车成四轮子的收走。
    那时候,黑省境内还生产黑杆子烟卷,比如琥珀香、羚羊等牌子的。据说收走的旱烟就造那些土烟卷了,后来这种土雪茄烟停产了,绥北的旱烟种植一落千丈。特别是俺们邻乡三井乡,旱烟业盛极一时,被誉为旱烟之乡,后来也衰落了。那时还没合并乡镇呢,俺们隶属于联合乡,2002年以后联合乡消失,划入三井。旱烟衰微了,烤烟种植却走俏起来,烤烟户们很挣钱了,原来一度不景气的。不是烟叶烤的不好,而是收购价太低,几乎是赔钱。现在联合乡那块,烤烟地一垧能达到八千块钱。绥化城的烟贩子们都说,三井的旱烟太辣,化肥大,不但如此,整个种植期要喷大量农药。旱烟全靠农药了,不然,腻虫那可就成精了。
    每到十冬腊月,二东子(村里人都这样叫他)就做点小生意,赚点零花钱。寒风凛凛,他骑着一台旧自行车,从绥棱县城上点冻货,就走村串巷,往返于绥北各乡镇。真能吃辛苦,他不吸烟不喝酒,不打麻将牌,就知道攒钱。的确,年复一年的苦干,攒了一些,我搬绥化后,他盖了大砖房,在老宅子上扒倒扶起盖的。一个村里能盖大房子的不多,要苦干才能翻身。住宅一向是屯里人翻身的标志。他那宅子是冬天攒出来的,我毕业时候,他蘸糖葫芦卖,自己从绥棱买山楂,把山楂籽抠出去,大锅熬白糖,蘸糖葫芦。他自己都舍不得吃,真会过。这就是俭朴的故乡人。
    【牛波和老宋】
    牛波,大号牛秀波,再简单一点叫他“小波”。我打小一起长大的光腚娃娃。他和我同龄,生日比我大,我叫他牛哥。娶了个二房,因为头房白秀珍,俺那前十五村老白家的闺女,和他没过两年就离婚了。他曾一蹶不振,亏得他爹牛青余抓得紧,赶紧托媒人——宋福贵,介绍了前七村老宋家的闺女。外号宋浑抡,大号宋万林,算卦先生。老宋这人大咧咧,过日子从来顾头不顾腚,有钱就花,没钱再掂掇,挣一点花一点,所以攒不住钱,人送绰号“宋大浑抡”。
    而他,却是我的房媒。09年秋,经他和王德林撺掇,三番五次辗转,先是过了户,用我的名字用住房公积金贷款。结果没成,因为房龄超过了10年,贷款只能减半,我的现金不够。咋办,没退路的时候,房主王义杰逼上来了,把他俩连夜用他的黑轿车弄来,从一百四十里地外。亏得当时二弟借给我两万,还是从刘晓伟那借的,当时刘晓伟在三井平原呢,正忙着看稻子呢。他在那包租了稻田,秋后收后,要等着价钱卖稻子,直到上冻还得等。刘晓伟也是老师,请了长假,他回话说钱在他媳妇那呢。他媳妇在屯子,薛家屯,我家后一趟垓儿,是屯邻。次日,王义杰下屯,现去把刘的媳妇拉来到银行提的款。王义杰心急火燎的,他在俺那十四村买了杨树,就是三北防护林的树带。这是一本万利的投资,木材价钱高得很,甚至杨树的枝条都是钱,不扔,能机器削片了,加工地板或其他板材。
    正因为老宋,我有了现在这所宅子。他帮我这个大忙,我分文没回报他,我实在于心不忍。直到后来,我念叨要卖掉,说买贵了,他还帮我张罗,他曾和王德林来一次,问我14万块钱卖不卖,当时紫华在场,是证言人。此后,我和紫华下屯,在张玉堂的小卖店,碰到了老宋,他正忙着去李忠诚那。那是和他最后一幕。2012年我住院之前,下屯,在老赵家住了一宿,听说他去河北唐山做手术了,肝上长了个东西,套用人家的农村低保切除掉。回来后,据说很好,还能吃鱼肉呢,一大盘子一大盘子的吃,可是不久复发了,来绥化住院。他老闺女两口子护理的,不久听说死了。很可惜,我没有去看他,他和我相处很融洽,他是个好人。
    老宋的老伴也瞎哄哄的,有些傻和笨,但为人实在。他眼睛有些不管用,走道俩胳膊左右摇摆,撇啦撇啦的,双脚也是撇啦。很有特点,能让人一眼就记住。老宋死后,上一个冬天,她在前院牛波那过的,今春被人接走,改嫁到河东了,就是诺敏河东岸绥棱县境(泥尔河乡)。老宋一生只有俩闺女,大闺女也下落不明,老宋走南闯北,天津、大连、温州都去过。牛波是他老姑爷,老宋先前买的屋子给牛波了,老宋又买了王德林的老土屋。牛波现在是个地主了,他爹的宅子,王义志、王德林的宅子,还有王大江的老房场,四块地皮了。王义志的,在我东院,是老段家买了的,又转手给老宋,又转给他姑爷。老宋就搬到我后院,才二三年,我离开后,他曾撺掇我卖掉那宅子,我没同意。老宋的一生很悲凉,他一生净给别人算卦了,却没给自己算上一卦。他也说,生死这东西是算不出来的。
    牛波也是个闺女命,始终想要个儿子,可媳妇肚子就是不争气。先后生养了三四个,一窝闺女,孩子多,一大家子围着桌子吃饭倒是热闹。大锅饭,大铁锅,捞饭炖菜都一锅一锅的,做少了就不够吃。人多饭量大嘛!牛波和我一样,始终是怀才不遇,他初中毕业,有点知识细胞,在大队当过统计员,在小学给别人代过课。后来在乡上当过统计员,来回坐客车跑绥化报表,一度被他爹引以为豪,说他儿子好赖也是乡上的。但随着精兵简政,牛波自然落配了。但后来的人口普查,乡上管统计的侯峰找他,当助手,就是雇他。多年的磨合,牛波搞统计有一套,绘个房宅的简图了,比较擅长,他本就有点绘画的简单底子。
    2007年之前,他举家去了大连,干海边的活。那年春,他爹死了,他提前一年回来的。之后,就把家滞留在薛家屯,有时自己单身出去务工,无非是大连那边,苦力活。辗转了几年,也将供嘴,孩子多呗,花销大。记得有一年春,他和前院赵秀委等人到三江插秧,赵秀委和张维的离婚在家呢那年。牛波家,一群小闺女,负担那么大,亏的是在农村,也都拉扯大了。人生本来就充满挑战,要有耐心和信心去应对。一眨眼,他大闺女都十三四了,人啊真不禁混。我鬓头白发斑斑,衰老的那么快。这人啊就跟割韭菜似的,一大茬子一大茬子的,新人噌噌窜起来,仿佛就在一夜之间,真恍惚啊。

563

主题

2978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翠微风韵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765
贡献
1313
金钱
4439
发表于 2014-7-25 15: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浓郁的北方乡土气息实在引人入胜,景致与人物肖像的描写也颇具特色!

335

主题

334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1504
贡献
2664
金钱
563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4-7-25 15: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筠习赏先生好文,问好您
一念风尘、诗书剑雨。
为诗词者,恬要知耻。莫追名逐利、溜须拍马、趋炎附势。莫做苍蝇,做自己就好。

1577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89
贡献
12059
金钱
17430

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4-7-25 23: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描写生动,学习好文章,问好。
开心每一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23: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