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思诗 于 2015-10-31 19:52 编辑
江南好,最好衢州水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赏析 叶裕龙 唐代诗人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三首《忆江南》脍炙人口,盛传1100多年至今而不衰,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河南新郑人,其父白季庚明经出身,因平叛有功从彭城县令擢升为徐州别驾,贞元元年(785)任期滿后调江南任衢州别驾。时白居易年13岁,随父迁衢州,居住地和读书的书院(州学)都在衢州城内的峥嵘山(今府山公园)上。贞元四年(788)白季庚任期满调离衢州。次年(789),17岁的白居易带着在衢州州学考试时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离开衢州赴长安,正是因为这首诗得到长安名士顾况的赏识,使白居易在长安名声大振。元和三年(808)白居易36岁时在朝中官拜左拾遗。长庆二年(822),50岁的白居易遭政敌排斥,被贬出京到江南任杭州刺史。长庆四年(824)五月,在杭州任期满回到洛阳。长庆五年(825),53岁的白居易又到江南任苏州刺史,在苏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回归洛阳。几年后,诗人写下了三首《忆江南》。 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对这三首词的赏析文章可说是铺天盖地,但内容都是大同小异,特别是对第一首,无一例外地将其说成是“对江南景色的总体描写”。而笔者则认为白居易这《忆江南》的第一首词并非对江南景色的总体描写,而是在回忆江南的衢州,是在赞美衢州的水。为什么这么说呢?看了下面这一番考证就不难理解了。 首先,纵观白居易的经历,他在江南总共呆过三个地方:其中衢州4年,杭州2年,苏州1年多。《忆江南》词第二首写“最忆是杭州”,是写杭州无疑;第三首写“其次忆吴宫”,是写苏州无疑。就白居易在江南三个地方呆过的时间顺序看,那第一首是在写衢州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其次,从《忆江南》第一首词的“风景旧曾谙”句子进行分析,“旧”指“很久以前”,“曾”指“曾经”,“谙”是“很熟悉”。白居易写《忆江南》词是在离开杭州、苏州后没几年,而且词中已写明白“最忆”即“记忆最深”的是杭州,因为呆了整整两年了,而“其次忆”的是苏州,虽然离开苏州时间更近些,但呆的时间比杭州短,只有一年多,故而排在“其次”。只有衢州是在四十多年前呆过的,印象因“旧”而有些模糊了,但毕竟呆了整整四年,因而“曾经”“很熟悉”,有些景象如“江”景仍然记得很清楚。“旧曾谙”三字足以说明《忆江南》第一首是在回忆一别多年的江南衢州,而非整个江南,因为白居易离开江南也仅仅几年时间。 再从地理环境看。白居易词中因天天看到而“很熟悉”的江面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景象,在杭州能经常看到吗?不能,因为杭州州府衙门在平原上,而且离钱塘江又有一定距离,是很难得看到江景的,更不可能“很熟悉“的;那在苏州能看到吗?更不可能,因为苏州只离太湖较近,而北面长江和南面钱塘江的都在百里之外,根本就没有江景可看。但衢州就大不一样,白居易在衢州的住宅和读书的学校州学都在峥嵘山上,峥嵘山是金衢盆地小平原上衢州城中一座峥嵘突兀的小山,在唐代高层建筑还没有出现的年代,峥嵘山就是一座天然的瞭望台。衢州是一个南北西三面环山、东北西三面环水的古城。长达四年时间,白居易每天上学下学的路上都可以俯视衢州方园数十里之遥:从西面和北面环绕衢州城的滔滔衢江近在咫尺,东面仅隔数里路就是自南向北奔流汇入衢江的乌溪江。每个晴天的早晨,白居易在峥嵘山上可清晰地看到初升的太阳将东面乌溪江的浪花染上比火的颜色还要美丽的红色;而每当春天阴雨季节,峥嵘山东、北、西三面江水同时上涨,白居易每天都能看到因盆地四周高山茂密的深色植被使江水透着衢州当年盛产的、用来提炼蓝颜料(染土布用)的蓝草那样清新美丽的蓝色。如此美妙的“江”景,使离开衢州太久导致对衢州总体印象有些模糊(旧)的白居易,却能对天天欣赏从而“曾谙”的衢州水的“美”始终记忆犹新,以至于在末句发出“能不忆江南”的感叹,这既是白居易对人生最美好的少年时代的深切怀念,又是对第二故乡水城衢州美丽水景的赞叹。我们说白居易将衢州当作江南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可以从白居易在长安城写的《轻肥》中“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诗句得到佐证。这“能不忆江南“不就是“能不忆衢州”的潜台词吗?而衢州使他终生难忘的最好最值得赞美的不就是“衢州水”吗? (作者单位:衢州市诗词楹联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