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客家苇笛 于 2015-10-26 13:43 编辑
附上我学生的一篇习作,请兄台点评一二:
传承红色精神
某某中学 高二(8)班 郭某某
有这样一股暖流,它始终流淌在勤劳而又朴实的赣南客家人心中;有这样一种火焰,它始终跳动在江南的广袤大地上;有这样一种光芒,它始终映照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建国已经65周年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弥漫硝烟已经淡去,处于和平时期的人们,似乎对那段腥风血雨的记忆已经模糊,对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已经变得淡漠。 此时,我正站立在“中央苏区反围剿站争纪念馆”的前方,那一行鲜红的大字在蓝色的天宇下熠熠闪光,而远处的翠微峰等丹霞峦嶂,正好构成了一个沉静、坚定而又大气的背景。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馆内一进大门,一块巨石吸就引了参观者的注意——毛主席正指挥一支红军部队奔赴战场,与国民党前来“围剿”的压境重兵进行着殊死的搏斗。红军战士那冲锋陷阵的姿势,昭示着百万工农的凛然不可侵犯;红军战士那坚毅、冷峻的脸庞,蕴含着对革命胜利的希冀。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永远定格在了这块巨石——栩栩如生的雕塑上。 再往前走去,只见一支冲锋号放佛响起了嘹亮、雄劲的号声,空气也顿时变得凝重起来。萦绕在我耳畔的,是一阵阵激烈的枪炮声。但见得,一颗子弹呼啸飞来,殷红的血液从红军战士的胸膛汩汩溢出,我们似乎看见他脑海一片眩晕,只依稀听到炮轰枪鸣、刀刃相交。一个个背着蓑衣、斗笠的身影不幸倒下,一番番宁死不屈的呐喊声回荡在赣南的青山绿水之间······大地一片狼藉,血腥迷漫了整个沙场······清理了惨不忍睹的战场,掩埋了无数战友的尸体,闪闪的红星又指向北方,开始了用血与火探索中华民族命运的漫漫征途······, 此刻,尘封已久的记忆似乎一瞬间被打开,大刀、梭镖、步枪、大炮,号声、硝烟、拼杀、鲜血,总在我的脑海中闪现。讲解员那如泣如诉的讲述,革命先烈那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让我的血液加速流动,久久未能平静······ 革命英烈的血,染红了赣南的红土地,染红了漫山遍野的映山红······革命的种子,在赣南这片红土地上,早已生根、发芽······ 此时,也正是农村插秧的最佳时节,乡村的农民也正日夜不停的劳动着,用付出的汗水来换取一年的收获。 我曾问过一位老伯伯:“为什么要如此拼命地插秧。” “这个时候是插秧的最好时候,如果错过了,就会影响收成哩!唉,我在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唉!现在的年轻人啊! ······”老伯伯的话充满了叹息。 看着一位位老人站在稻田里辛苦劳动,隐藏在他们体内的血液似乎产生了共鸣,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引燃了我体内的鲜血,在体内剧烈的燃烧······ 有这样一股暖流,它始终流淌在勤劳而又朴实的赣南客家人心中;有这样一种火焰,它始终跳动在江南的广袤大地上;有这样一种光芒,它始终映照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点评】 习作着重再现了红军战士反“围剿”战争的激烈战斗场面,笔触细腻、生动,撼人心魄。后半部撷取了一个与老农对话的细节,暗示着当前的许多年轻人已经忽略了那段不该遗忘的史实。不足之处是,对于如何传承红色精神,习作者还挖掘得不够深,个人的体悟没有凸显。 ( 指导教师:苇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