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论坛永久功勋诗友
精华33
注册时间2014-7-8
威望987
金钱7290
贡献3734
功勋诗友
大中华诗词论坛永久功勋诗友
 
威望- 987 点
贡献- 3734 次
金钱- 7290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4-7-23 12: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濂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遁叟,明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汉族,浙江省浦江人(远祖居京兆,其后裔屡次迁徙,至六世祖始从义乌迁金华潜溪,后举家迁居浦江县郑义门青萝山),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为“一代名儒”和“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太史公”。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四先生。濂在文学、史学、儒学及释道之学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以至“士大夫造门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其文集”,可谓“誉播中外”!其主要著作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龙门子》又名《诸子辩》、《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翰苑集》、《芝园集》等,后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典型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桃花涧修禊诗序》、《阅江楼记》、《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濂自幼家境贫寒,英敏强记,被人称之为“神童”,九岁作《兰花篇》,借兰述志。先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游柳贯、黄溍之门。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1334年正月,负笈东明求学,时吴莱主教席郑氏义塾;次年正月,濂主教席,其后长期执教义门“东明精舍”达20余年之久,并参与修订《郑氏规范》、《郑氏家仪》,多由他参酌定稿。元至正十年(1350),濂因慕郑义门的孝义家风,又携家自金华潜溪迁居浦江郑义门青萝山下,筑室读书,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并作《萝山迁居志》:“以其家九叶同居,乃愿卜邻焉。”“特欲熏渐孝义之风,以勖我后人耳!”“子孙居于此者,毋析炊、毋为不义、毋侵蚀比邻,日衣被乎诗书,耕则为良农,学则为良儒,庶几不负予之志也” 。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明初朱元璋称帝, 朱元璋礼聘宋濂、刘基、章溢、叶琛至金陵。任宋濂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入内,授皇太子经。洪武二年(1369年)濂奉命主修《元史》,义乌王袆任副总裁,协同修纂。甲辰改起居注,侍帝左右,侍讲经筵,讲授太学;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长期居义门青萝山,纳宁海方孝孺为入门弟子,闭门著述;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朱元璋本欲杀戮,经皇后、太子力谏,改为全家流放茂州(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行至夔州(重庆奉节县),寓僧寺,卧病不起,绝食二旬,书《观化贴》端坐而逝(1381年五月二十日,享年七十二),旅葬于夔州莲花峰下。永乐11年,蜀献王慕濂名,复移茔于成都华阳城东,蜀献王府教授、濂得意门生郑楷撰《翰林学士承旨宋公墓志》。明正德八年(1513),朝廷追谥“文宪”。
郑氏父老敬他为恩师,子弟尊其犹如严父,他与郑氏也视同一家(濂之次女适义门郑杕)。当他在被累谪茂州,离开郑义门乡亲之际,百感交集,以遗稿,画像托付义门门生郑柏,并亲书《别义门》:“平生无别念,念念只麟溪。生则长相思,死当复来归。”其深情厚意可见一斑!“郑氏义门不可无宋濂,宋濂不可无郑氏义门”,虽然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但直至今日,“江南第一家”郑氏义门后裔依然怀着虔诚的心情,每逢清明、冬至或宋先生诞辰之日,隆重祭奠恩师,以告慰其英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