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毛泽东《黄鹤楼》关于“沉沉一线穿南北”讨论的深入 毛泽东《黄鹤楼》(1927年春 )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毛泽东自己的解释为:“心潮”:“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8月7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此词于1957年在《诗刊》正是发表。1958年,文物出版社于9月出版了刻印线装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毛泽东于当年的12月21日在第一页《沁园春.长沙》的天头、地脚、和标题下空白处,写有如下一段话: “我的几首歪诗,发表以后,注家蜂起,全是好心。一部份说对了,一部份说得不对,我有说明的责任。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在广州,见文物出版社一九五八年九月刊本,天头甚宽,因而写了下面的一些字,谢注家,兼谢读者。” 毛泽东1957年在《诗刊》上发表的诗词为:1《长沙》、2《黄鹤楼》、3《井冈山》、4《元旦》、5《大柏地》、6《十六字令三首》、7《娄山关》、8《长征》、9《昆仑》、10《六盘山》、11《雪》、12《七律和柳亚子先生》、13《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4《北戴河》、15《游泳》。1958年古本加上16《答李淑一》、17、18《送瘟神二首》,古诗共十八首。 毛泽东在此大字刻印本上批注时,其大字本并没有臧克家等的注释。毛说的“注家蜂起”另载于别的报刊。他也没有具体说这些注家何处说的对,何处说的不对。当时郭沫若说的最多,例如他对《娄山关》的注释就不符合毛的原意,毛直到1965年才以郭的口气进行了改写。毛对《黄鹤搂》也没具体肯定或否定“沉沉一线”是长江说还是铁路说。他只是在《诗词十九首》《黄鹤楼处》的“心潮”下批曰:“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8月7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那么,这“沉沉一线穿南北”倒底是指长江呢,还是指铁路呢?我们就来分析这首词的首句:“茫茫九派流中国”。毛在另一个场合解释“云横九派浮黄鹤”时,说:“‘九派’指这一带的河流,是长江的支流。”毛又在致钟学坤的信中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可见,在毛泽东的诗境里,九派是不代指长江的,九派支流同长江是九纵一横的关系。再从逻辑上说,也不可能同时出现九条大河纵向流入长江,一条铁路又纵向穿过长江作为对仗句构思于诗句中。其实,毛在长江边上,因古建筑黄鹤楼引出思绪:茫茫九派大河从国中流入长江,汇集成沉沉一线的长江穿过南北两岸。南北是为了押韵,南方话:穿过南北之间。南方话没有从南方穿到北方这样的语言结构,例如不会说从湖南穿到湖北。所以一条铁路从北方穿到南方是不通的。只能说这条铁路穿过南方又穿过北方。 最有力的证据是古人: 1、用一线形容江河的: 万里长江一线横,好风时送晚潮声。江州司马叫不醒,叫得庐山分一觥。寄题舒州宿松知县戴在伯重新紫霄亭二首 其二(宋·杨万里)
下视落星石一拳,长江一线湖一涓。谢石佛琏大禅(宋·杨冠卿)
阑干三面倚晴晖,竹外长江一线微。太守不来僧自看,清凉境界箨龙围。金陵杂兴二百首 其一二九(宋·苏泂) 万里黄河一线流,茫茫大地水中沤。非非是是莫相聒,一夜西风欲白头。题北园十五首 其七(明·曹于汴) 2、用一线形容道路的: 石栈梯空一线横,路穷台殿两峥嵘曹山寺(宋·孙觌) 浓云林表千峰立,细路山腰一线横。次韵申伯上杭道中见示二首 (宋·李纲) 游筇从此寻真好,绕岸幽蹊一线横。东郊晚眺(清·李晸应) 江河和道路都可以用“一线”来形容。然而诗人们一般都是用横看来形容它们的存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对面是山,可以立体入眼,才把道路直看: 无端白日双厓断,有路青天一线通。(明·黄廷用) 海东直北路一线,横绝岭岫当其冲。白沙墩观海寄伯卿(清·朱景英) 四围崒嵂插苍穹,路入青云一线通。清明偕诸兄弟拉友游青云寺(明·毕自严)
白羊山路白云中,鸟道羊肠一线通。西山杂诗 其九(明·严嵩) 毛泽东在长江南岸背靠蛇山,他不可能去看离龟蛇两山很远的平面铁路。1927年的汉口、武昌铁路各至江岸的最低处,离龟蛇两山很远,是用轮渡连接,只是到了1957年的长江大桥,为了桥下通航,才把铁路改道在龟蛇两山的最高处通过大桥连接。 毛泽东虽然在黄鹤楼遗址处也看不到九派支流,但可以通过眼前的长江想象九派这个典故。而看不见的平面铁路却是没有典故的一个现代建筑。更何况毛不可能写支流纵向之后又去写一个铁路纵向构成自对。 因此,毛泽东的“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只能是前句写长江的九条支流,纵向描写;承上再写长江一线穿过南北,横向描写。九纵一横,构成对仗诗句。《黄鹤楼》通篇都是以长江为背景的心绪描写。硬扯一条现代铁路进去是荒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