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彩云逢月 于 2015-10-6 09:57 编辑
作者:满娜
中国人喜欢饮茶,除了传统的茶叶,还有花茶、水果茶。喝咖啡的习惯还没有那么普遍,甚至有一些人觉得喝茶是健康的,喝咖啡是对人有害的。每次有人见我喝咖啡劝我不要喝的时候,我笑笑。是不是看着我喝咖啡觉得我在“自残”,我喝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表现得“悲壮”一点。真要我去辩解也很难说得那么让人信服,偏见根深蒂固,我无法为其“正名”。 一个人喝咖啡是品,两个人喝咖啡是陪伴,三四友喝咖啡是小聚,多人喝咖啡就显得格格不入。当然也没有那么凑巧,正好那么多人都喜欢喝咖啡。闺蜜们每次拉我去喝咖啡,就喝卡布奇诺和拿铁,在家里给她们冲咖啡的时候她们又只喝酸奶了,她们说其实就想喝咖啡上面的泡泡。“那去喝泡泡冰不就好了?”“安慰自己在喝咖啡呗。” 过年时老友从台湾归来,邀请大家去他家“喝咖啡”。名曰喝咖啡,其实就是想久未相聚的一群朋友趁着有时间聚聚。当然,我是奔着咖啡去的。老友知道我喜欢喝咖啡,给带了一包烘焙好磨好的咖啡豆和一盒袋装咖啡,包装很文艺。日出、日落、蓝调、黑潮,其实都是黑咖啡,味道差别不大,只是取了不同的名字。想想商家就那么靠包装,十袋咖啡的价格可以比上一斤咖啡豆的价格了。 去了老友家,他给我们煮咖啡。人到齐,玩游戏,老友问喝咖啡还是喝茶,除了我,都喝茶。我说:“你们不是来喝咖啡的吗?”他们说这黑咖啡太苦,不加糖不加奶怎么喝,平时喝咖啡就喝上面的奶泡。我心里暗暗心疼那些献身的咖啡豆就那样默默进了下水道。 老友说从台湾给我带本书,让我“开眼界”,看着繁体字和从右往左翻书有什么感觉。我说不会又是“心灵鸡汤”吧?大概是看过太多“心灵鸡汤”,想想现实过生活还是得靠自己,对“心灵鸡汤”已经有了免疫力。朋友—愣,还真是!我忙打圆场:“也好,最近心情比较抑郁,看看‘心灵鸡汤’治愈一下。”我看看书的封面——《黑咖啡幸福学》,翻了几页,与内地的书除了字体排版也无太大差异。难得老友有心,只能逼着自己尽力摆出—副爱不释手的表情。但封面的那句话还是让我记住了:人生要经历万道工序的淬炼,才能达到极致的回甘。 没有多少人会经历令人“毛骨悚然”的“千锤百炼”,但也没有那么多人可以一帆风顺,总会经历种种磨难。船停在港口固然安全,却不是造船的目的。有些苦必须尝,那样才会知道甜的美好。逃避固然可以暂时安全,你却永远也无法享受磨难过后等着你的幸福。每—种味道都有存在的理由,每个人都有自己该经历的苦难和幸福。 青春年少,香醇美好;初出茅庐,人世百态,初尝苦涩;历经磨难,极致回甘;儿女长成,人已迟暮,可谓酸。把人生比作一杯黑咖啡,似乎小看了生活,但一杯黑咖啡里的哲学却也没那么容易说得清。香醇苦甘酸是黑咖啡的灵魂。大多数人只尝到了苦味便弃掉了,正如人生,熬过了苦难,美好的日子终会到来。不愿吃苦,何来回甘。安稳过后,仿佛又觉得没有努力过是不是辜负了光阴。 有阳光的日子,一杯黑咖啡,一本好书,一把椅子,就足以度过一个悠闲的午后,思想可以很简单,也可以飞很远。充实而满足。逛街、吃饭、看电影,看似充实,可是周而复始过后,总会有些许恐慌,好像丢掉了什么东西。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我们逐渐丢失了自己,丢失了思想,于是感到害怕、不安。我们慢慢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却忘记了偶尔也需要放慢脚步,看看自己来时的路,走错了可以回头,走对了坚定信心向前。与其说喜欢喝咖啡,不如说享受喝咖啡时的心境。节奏太快容易出问题,给自己冷静思考的时间,是我对生活的顿悟。我们总会把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事一推再推,于是被遗忘的问题长年累月地堆积,有些消失了,有些却在吞噬着生活。所以留一点时间给自己整理思绪,去解决遗留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时间治好了忧伤与争执,因为我们不再会是同一个人。一点点小事就可以安慰我们,因为一点点小事一样可以刺痛我们。学会放下很多无谓的东西,是时光送给我们的礼物,经过无数次的思考与思想斗争,我们总会给一些纠结不已的事情做出一些定论。无论是好是坏,都是一种了结,这样才会有新的开始,我们才能有继续往前走的勇气。 生活苦不苦,没有人能确切地定义。黑咖啡同样如此。为什么一定要把苦这种看似不招人喜欢的味道强加在咖啡身上呢?无论工作和生活再忙碌,都请在夹缝中给自己留一杯咖啡的时间,去思考抑或是去放松,也愿你如同黑咖啡般保持纯正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