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9|回复: 2

[品读古典] 谈谈绝句的“章法”(轉貼)

[复制链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9
贡献
33011
金钱
53055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5-9-14 11: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构成绝句的基本方法是起承转合。是起头所写,是承接上文,是转出新意,是合拢收束。要特别注意的是,起头之后的各个步骤都与上一步骤有承接的关系,即转是承上而转,合也承上而合。同时章法的关键即在转折之处,能揭露作品在转折处的承上启下秘密,就从根本上理解了作品。古人为文、为诗大都讲究这样的起承转合。我们可以据此去分析绝句中的篇章结构。
    请看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为起句,写诗人登楼西望所见,白日渐渐隐没于山后;黄河入海流是承句,承首句而言,写作者东望所见,滔滔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一起一承,互为补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山水画。这都属于写眼前所见之景。由景生情,作者有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或者有了一种深切的感悟,体验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于是,诗人便以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而宕开一笔,由实写转到虚写,由写景转上议论述怀。字与一二句的所见有了照应,欲穷千里便顺理成章地导致结句更上一层楼。转折之后,拓宽了诗的意境,使全诗论随景发,情因景抒,揭示了要登高望远的抱负和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这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诗中的起承转合是显而易见的。
    再看贺知章的七绝《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通过对初春柳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春风及一切创造性劳动的赞美。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起于对柳树高挑风姿的整体描写,说一株高高的柳树,像刚刚打扮好的碧玉姑娘一样漂亮。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承首句而来,沿着作者观察的顺序,集中地写柳枝茂密,轻柔下垂的样子,也是对柳树柔美风姿的补充之笔。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二字与首句的树高和次句的丝绦在词语上作了照应,表面看来像写柳叶,但是略加品味,不难看出,笔锋已开始转向。前两句描写柳树高大轻柔,如美人碧玉,如绿色丝带,这是写实。第三句已是作者联想的开始,它不再说柳叶怎么美,而是通过柳叶展开联想。谁裁出三字即逆转笔锋以设问的手法,从写柳树转向写春风,并自然引出了合句:二月春风似剪刀。合句在转句的基础上借助想象的翅膀,捕捉春天的形象,以妙不可言的比喻回答了前边的设问。至此,水到渠成,让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贯穿全诗,将整首诗剪成了一幅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图画。转折之后,也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诗人美好的情趣升华到对初春的赞美,也就是对一切创造性劳动的赞美。
    以上两首诗的篇章结构,起承转合,层次分明。尤其是在转折这个环节,由写景转入抒情,由实写转入虚写,表现得十分明显。但是,应该指出,并不是所有绝句体裁的作品,它们的篇章结构,特别是其中的转折之处都是如同《登鹳雀楼》、《咏柳》那样,由景到情,一看便知的。
    分析绝句的起承转合,要抓住转折的不同情况,既要掌握异中之同,也要看到同中之异。
    以下尝试分析一些绝句的转折情况,让大家对绝句章法这个关键之处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①杨万里的七绝《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篱落疏疏一径深为起句,写篱笆、写小路、写山林,为我们展现了人物活动的背景,树头花落未成阴承首句而作,绘树、绘花、绘叶,继续为我们补充了人物活动的时节及此时田园风光的美好。一起一承,一粗一细,均为景物的静态描写。第三句儿童急走追黄蝶却在写作对象上有了变化,即由写景物而转到写人物,由写静态而转为写动态。黄蝶与次句的存在意义上的照应,而儿童急走追也自然导出第四句飞入菜花无处寻,完成了从景的静态到人的动态的转折。
    ②杜甫的七绝《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道: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句。僧亡塔在,崇敬之余,夹杂着几分悲怆之情。心怀悲怆,又因春光而感懒困,头脑昏昏沉沉要靠微微吹着的春风才保持清醒。前两句写的是作者情绪低落的情形。第三句桃花一束开无主无主照应首句的黄师塔桃花照应次句的春光,也引出结句对桃花的异常喜爱之情,可爱深红爱浅红(桃花开得多么可爱啊!应该爱深红色的还是爱浅红色的呢?),实现了情绪从低到高的转变。
    ③杜甫的七绝《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二句写的是静态春光,三四句写的是动态春光。第三句在前面所写的花满蹊而又压枝低的基础上,直接转到戏蝶舞,然后末句用娇莺啼作结。动静结合,互相补充,既有繁花似锦,又有蝶舞莺啼。留连自在,不仅描写了戏蝶娇莺,也折射出诗人当下的欣喜心态。
    ④杜甫七绝《江畔独步寻花其七》: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前两句说,作者已不是爱花欲死的少年,而是担心花尽老催的老年。第三句繁枝容易纷纷落,怎么转呢?繁枝(繁花满枝)照应次句的花尽,而繁枝易落又引出末句的希望,希望嫩蕊们商量一下,绽放得慢一点。这就是说,由担心什么,转到希望什么。
    ⑤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前两句交代了分别的时间、地点,离开的地点和要去的地点。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孤帆两字,与首句的辞黄鹤和次句的下扬州意义上有照应,而远影碧空尽又引出了末句的长江天际流。粗略一看,似乎前半与后半都是写景,没有转折。实际上前边写景而后边已经转向了抒情,不过是作者善于以景写情罢了。后两句写的是作者目光望着帆影,一直望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作者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遥远的水天交接之处。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景中寓情,景中见情,更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转载,鸣谢作者!)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176

主题

319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86
贡献
3847
金钱
4815
发表于 2015-9-14 13: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谢谢转载分享,问好穿越梅嶺首席先生!

点评

謝謝先生留評,下午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9-17 15:29
鳥伴鸞鳳騰飛遠,吾隨賢良品自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9
贡献
33011
金钱
53055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9-17 15: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厚公 发表于 2015-9-14 13:05
欣赏学习,谢谢转载分享,问好穿越梅嶺首席先生!

謝謝先生留評,下午好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2 09: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