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25-10-2 17:10 编辑
浪淘沙这一节回文词中不但有的只有一个词例(古人说例不三不立),需要继续创作。还有几个有谱无例,需要人当第一作者。
第五七节 浪淘沙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浪淘沙》的出现与南方水边民歌有关。任半塘于《唐声诗》下编曾提出“本调原属南方水边民歌”。俗语云“大浪淘沙”,“浪”字应属水部,而“淘”基本义是“用水冲洗以除去杂质”,与水有关。据《魏书·食货志》云“又汉中有金户千余家,常于汉水沙淘金”可知“淘”与“淘金”的活动是分不开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为民歌起源形态之一,而“淘金”或正是说淘金人借助水流淘去泥沙而最终拾得金子,淘金人将这一活动过程加以吟咏终得“浪淘沙”小调。调意或是歌咏浪涌沙移的壮观场面,或是感慨时间流逝而金未得的失落,或是由大浪淘沙而得的对人生和生命的考量与感慨等等。 中唐刘禹锡、白居易依小调《浪淘沙》唱和而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单调四句,为七言绝句体。刘、白善习民歌并依当时流行歌谣曲调而创制七言绝句体唱和《浪淘沙》,被《乐府诗集》列入“近代曲辞”中。它本是一些散佚或残损的民间乐调的杂曲,由乐府机构加以整理而得以保存的诗歌,其内容多是诗人述志感怀之作。刘禹锡、白居易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作七言绝句体。有两种格式,一为仄起式,一为平起式,四句二十八字,与七绝仄起平起式全同。此与宋人《浪淘沙令》《浪淘沙慢》不同,盖宋人借旧曲名,另倚新腔。此七言绝句也。 五代南唐后主李煜衍小令《浪淘沙》,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亦称《浪淘沙令》。 又名《卖花声》《过龙门》《炼丹砂》《曲入冥》。 史达祖词名《过龙门》; 贺铸、赵旭词名《曲入冥》(《钦定词谱》所谓“贺铸词名《曲入冥》”,其实是错误的。今存最早贺铸的《东山词》有一个宋代刊刻的残缺版本(残宋本),只有上、下二卷的目录和上卷109首词。目录都是词牌原名。赵旭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而是小说(宋元话本)中的人物,这首《曲入冥》可能是写小说的人作的,并换了个新调名); 李清照词名《卖花声》(《钦定词谱》中所谓“李清照词名《卖花声》”,同样是错误的。北宋张舜民词“木叶下君山”名《卖花声》,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而李清照生于元丰七年(1084年)。),其实是因为它最初是一种售卖鲜花的叫卖声。 北宋柳永创长调慢曲《浪淘沙》(《浪淘沙慢》),均与原词《浪淘沙》不同。 一、本句回文 词谱形式与通体折叠回文词相同。 词谱一、 ⊙○⊙●●○△ ⊙●○○⊙●△ ⊙●⊙○○●● ⊙○⊙●●○△ 回文谱 △○●●●○△ △●○○○●△ ●●○○○●● △○●●●○△ 词谱首创者刚刚。
词谱二、 ⊙●○○⊙●△ ⊙○⊙●●○△ ⊙○⊙●⊙○● ⊙●○○●●△ 回文谱 △●○○○●△ △○●●●○△ ●○⊙●⊙○● △●○○■●△ ■,与第三字○为两读字。 词谱首创者刚刚。
词谱三 ○○●●●○△ ○●○○●●△ ●●○○○●● ○○●●●○△ 实绝句耳。 回文谱 △○●●●○△ △●○○■●△ ●●○○○●● △○●●●○△ 12字平仄不合原谱,可用两读字。 首创者刚刚。 浪淘沙·秋(本句回文) 刚刚 平沙细草细沙平,惊雁殷鸿殷雁惊。塞上红枫红上塞,清秋落叶落秋清。 说明 殷,yīn,忧伤的样子。Yǐn,象声词,拟雷声、震动声等。 回文浪淘沙·游清河 王垂忠
清凉水涌水凉清。城古探幽探古城。贵族名流名族贵,陵丘广布广丘陵。
说明 古清河县,称贝州、贝丘。甘陵。北临清凉江。张、房、贝姓发源地。崔姓,以清河崔著名。 点评 第一个探读平声(阴平),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