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24-10-9
威望120
金钱312
贡献190
高级会员

威望- 120 点
贡献- 190 次
金钱- 312 枚
|
本帖最后由 暖阳下的仙女湖 于 2025-9-11 21:39 编辑
8.如梦令·白露
文/扶苏01-残月
疏苇沾霜日暮,风卷旧踪难驻。露湿去年襦,月照空庭如注。念否,念否,枕畔秋声相诉。
天之年简评:
小词格律用韵无误,立意当是伤秋怀人。
六言句句式222,正确。但二字句叠韵处的格律用了“仄仄”,虽然符合“中仄”的要求,但为了格律美感,最好采用:平仄,再酌。
第一句,“霜”,早了点,通常霜晚于露一些时候。
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旧踪”、“去年”、“空庭”铺垫出了怀人的意境,这方有了“念否”之叹。
结句留白耐品。不错的小令,个别位置的格律有提升空间。加油!
9.如梦令·晨出
文/扶苏-山间路上
急件远程心怨。风冷露重星散。河畔路漫漫,大挂横冲催唤。长叹,长叹,落泊天涯独转。
天之年简评:
格律用韵都正确。句式也符合要求。感叹生活中的愁烦、艰辛,一吐为快。画面鲜活,
第二句描绘出白露节气清晨的光景。二字句叠韵是情绪抒发的高潮。结句饱含着那份无奈。打动读者。
整体不错,富于生活气息。
10.如梦令·秋思
文/绿竹28-晓风残月
晨起漫听秋语,梧叶草尖珠举。心醉欲轻沾,那滴却从泥处。凝伫,凝伫,叹问怎能留住?
天之年简评:
格律韵字正确无误,句式符合要求,叠韵格律处理得当。
立意感叹浮生流光。
起拍第一句指明秋季,第二句点明白露节气,第三句转情,醉心于光阴荏苒,“欲轻沾”露滴,暗指惜时光,接下来,露滴却掉落泥土之中。此情此景,人儿不禁凝望伫立不动了。
第三、四句和二字句以灵动的笔触表达了,时不我待,流年难驻的感动。是出彩之处。
结句直抒胸臆,道出了主题,可以,若以景结再含蓄些些更佳。
11.如梦令·秋晨
文/青桐20-秋韵
晓露门庭风爽,月季长春争放。静坐狗相陪,吟诵读书冥想。真棒,真棒,幸福简单明亮。
江中月评:一首简单明了的《如梦令》。
词的开篇“晓露门庭风爽,月季长春争放”,巧妙地选取了秋日清晨的典型意象。晓露、门庭、凉爽的风,勾勒出一幅宁静清幽的画面:安静地坐着,有狗相伴,进行着吟诵、读书、冥想等精神活动,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真棒,真棒,幸福简单明亮”以直白的重复表达,将词人内心的满足和喜悦之情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这种情感真挚自然,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感受到简单生活中的幸福真谛。整首词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堆砌,以质朴的文字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如果挑点骨头的话,就是语言过于直白。虽然我也是这样直白,但我还是想要指出来。比如“狗”换成“犬”也行吧。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单一。例如在描写花卉争放时,如果能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可能会让花卉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增强词的艺术感染力。
12. 如梦令 · 白露
野岸蒹葭凝露 , 河畔寒蛩低语 。 慢驾小单车 , 细赏古槐风度。 钦慕,钦慕,庇护布衣无数。
冰竹问好词友!这首词描绘了白露时节的秋景,并融入了对古槐的赞美,立意上有可取之处,开篇即选取了典型的白露节气意象(蒹葭、白露、寒蛩),准确点题。“凝露”、“低语”用词生动,营造出一种清冷、静谧、略带萧瑟的秋日氛围,画面感较强,是词中的亮点。
有待提升之处:
前两句描绘的是开阔的野外河岸景象(蒹葭、寒蛩),第三句突然转到“慢驾小单车”,场景转换略显突兀。从“野岸”、“河畔”的远景、自然景,跳到“驾小单车”的个人行为近景,衔接不够自然流畅。“细赏古槐风度”承接“慢驾小单车”,点明此行目的。但前两句的清冷秋意与后两句的悠闲赏景之间,情感基调的过渡不够清晰。寒蛩“低语”通常带有萧瑟或孤寂感,与“慢驾”、“细赏”的闲适感如何统一?需要更细腻的笔触来融合。再有叠句铺垫不足, 前面仅有“细赏古槐风度”一句对古槐的正面描写,其“风度”具体如何体现?为何能引发如此强烈的“钦慕”?显得比较空泛,情感爆发的基础稍弱。煞尾点明古槐的功德是好的,但“庇护布衣无数”的表达过于直白和概括,缺乏具体的形象支撑。如果能通过一两笔具体的场景描写(如树荫下休憩的农人、嬉戏的孩童等)来暗示其“庇护”之功,会比直接陈述更有画面感和感染力。现在这样略显口号化,削弱了词的含蓄美。还有“小单车”是具现代生活气息的词汇。将其置于“蒹葭”、“寒蛩”、“古槐”等古典意象中,需要高超的技巧才能不显违和。此处稍显突兀,打破了前两句营造的较为纯粹的古意氛围。用“蹇驴”、“短棹”或更中性的“徐行”、“漫步”等可能更易融入意境。当然,创新引入现代元素并非不可,但需要更整体的构思和更圆融的表达。
13 如梦令•白露吟
文/阿弥陀佛
一夜凉风霜起,露打草枯虫死。悲泣野萧萧,世事奈何如此?蝉子,蝉子,最后一声凄唳。
冰竹问好词友!这首以白露时节的肃杀之景为背景,抒发了深沉的悲秋之慨,意象选择精准。
“凉风霜起”“露打草枯虫死”直击白露节气特征,用“霜”“枯”“死”等字强化了秋日的凋零感,与主题高度契合。末句“蝉子,蝉子,最后一声凄唳”以蝉的绝唱收束,赋予秋日终结的象征意义,悲怆感强烈,余音耐人寻味。
有待提升之处:
首先是意象堆砌,缺乏层次。前四句连续铺陈“凉风、霜、露、枯草、死虫、萧萧野”,密集的衰败意象稍显0重复,削弱了画面纵深感。建议可加入少量动态或反差意象调节节奏,不如往“孤雁掠寒塘”“残荷曳冷池”上考虑,避免单一化的萧瑟。其次“悲泣野萧萧,世事奈何如此”直接点破悲情,削弱了词的含蓄美。类似“奈何如此”的慨叹流于泛泛,未能聚焦具体情感支点。建议将抒情转化为场景暗示。以景象代情绪或借典故深化“世事”之叹。再有叠句的叠用符合词牌要求,但仅作为称呼略显平淡,未发挥叠句应有的情感递进或转折功能。建议赋予叠句动作感或哲思,像“知否?知否?此去再无晴昼”或“休诉!休诉!天地本无常主”。煞尾句中“凄唳”稍显直白,且“最后”一词彻底封死意境,少了“弦外之音”。建议改用意象收尾,如“声断斜阳里”,或引入对比:“犹向青天振翅”(悲中见壮);或设问:“可能唤得春归?”(开宕新境)。这里平仄自己掌握哈,我只给出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