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回复: 0

第九期词曲吟诵班第一课《长相思》

[复制链接]

88

主题

314

帖子

2853

积分

版主

朗吟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32
贡献
470
金钱
1405
发表于 昨天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灵-儿 于 2025-8-31 22:23 编辑

                                                            第九期词曲吟诵班第一课《长相思》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我们盼望已久的“朗吟书苑第九期词曲吟诵班”今天终于开课了!
很荣幸,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共同xx咱们第九期的第一讲——北宋欧阳修的《长相思》!
.作者简介
图片1.png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永丰沙溪人。他幼年丧父,母亲画荻教子,育孤成才。24岁考中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经学家、金石学家、目录学家和谱牒学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被公认为文坛领袖,一代文章宗师,是“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六家之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有《欧阳文忠公集》《新唐书》《新五代史》《诗本义》等著述传世。     
.作品介绍
图片2.png
原文:   苹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时陇月低。   烟霏霏。风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
《长相思·蘋满溪》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一说张先)创作的一首词作。该词为代言体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与送别对象已不可考。 全词以女子送别行人为核心脉络,上片描绘溪水西畔的送别场景,通过“蘋满溪”“绕堤柳”“低垂月”等意象构建朦胧意境。下片转写别后情境,以“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等细节展现孤寂心境。作品运用“烟霏霏,风凄凄”等叠字强化凄迷氛围,采用平声韵脚与密集押韵形成声情低抑的节奏特征。结尾“寒鸥”意象将怅惘情绪推向高潮,全词景语结情、熔情入景,实现词调声情与词情妙合无间。
.作品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意境凄迷朦胧的送别词。全词以景语结情,熔情入景。词中选取满溪之苹绕堤之柳、低垂之月、霏霏之烟、凄凄之风、寂寒之鸥等景象,营造出一个朦胧的境界,有效地渲染、烘托出送者凄迷的心境。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使得此词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送别词中别具一格。
词意解析

上片:描写送别场景。 “蘋满溪,柳绕堤”:以“蘋”和“柳”起兴,暗示离别之情。“蘋”即田字草,常见于浅水中;“柳”则象征离别。 “相送行人溪水西”:写送行人至溪水西岸,表达送别时的依依不舍。 “回时陇月低”:送别归来时,山月低垂,天色已晚,暗示送别时间之久和心情的低落。
下片:转写别后情境。 “烟霏霏,风凄凄”:描绘别后景象,烟雾弥漫,寒风凄凉,烘托出送者的凄迷心境。 “重倚朱门听马嘶”:送者回到家中,仍倚门倾听马嘶声,期盼行人归来,表现其思念之情。 “寒鸥相对飞”:以“寒鸥”作结,反衬送者的孤独,含蓄地表达了其内心的哀愁。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全词以景语结情,熔情入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送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别后的孤独凄凉。 声情妙合:词调声情与词情妙合无间,全词用平声,音低抑,如诉如泣,句句押韵,声情紧促,与词情表里一致2。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含蓄的情感表达,展现了送别时的深情和别后的思念,是欧阳修词作中的佳作。
起首一句,写送行途中所见景象。“蘋满溪。柳绕堤。”青蘋满溪,其含意无异于芳草萋萋,亦是关别情。垂柳绕堤,则暗示沿曲曲溪柳送行之远。融情入景,寓事于景,意蕴包孕很丰富,语言却极简练,只六个字。“相送行人溪水西”承上,点明送行之事,也点明全词的词旨。千里送行,终有一别,“溪水西”就是送者不得不止、行人终于别去之处。无限凄惘,见于言外,因为水西一别,行人已经渐行渐远,则送者不得不返。歇拍即写送者归来所见景象:“回时陇月低。”山月低垂,则天将拂晓。可见,送行之时是拂晓之前。
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回时”二字,写送者沿送行原路折回。方才顺此路送行,此时逆此路返回,却是孤身一人,唯有低垂之陇月,照见形单影只而已。“陇月低”三字,妙景物之特征与情感之特征相似。此句陇月之低垂,与送者心情之低沉,特征完全相同;低垂的陇月,正象征着低沉的心情。
上片描写送别情境,下片则转写别后情境。过片两句,纯为景语,写的是:拂晓之后,山水原野,烟霭霏霏笼罩,寒风凄凄交加。而送者的心灵,同样笼罩凄迷怅惘之中,这景语又正象喻着心情。这两句不但有景象吻合心情之妙,而且有声情吻合词情之妙。这两句共六字,字字皆阴平,构成凄凉之调,读来愈觉其凄楚。

“重倚朱门听马嘶”写:送者已回到家门,可是仍不能平静,因为家门反而触动了伤心怀抱,所以送者转过身来,背靠朱门,面向远方,重新举目眺望行人所去的方向,可是,只听得路上过往的马嘶声,再也不见那人的影子,声声马嘶想必紧揪着送者的心。
结句“寒鸥相对飞”将凄迷的词情推到极致:此时,天地间唯有那霏霏晓烟中飞来飞去的寒鸥,与孤独的送者相对。人鸥相对,只是一片静默而已;这静默之中,包含着无限的悲哀。此句还含蓄地点出送者为女性,行人为男性。温庭筠《河传》词云:“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可与此词参看。抒情主人公送行归家,闻路上马嘶声,犹倚门倾耳而听。一个“听”字,写出其心动神驰之状,而一个“重”字,则其念兹兹之情亦可想。骑马去者必为情郎,则“倚朱门”者自是怨女。对此作者偏不于明处交代,只从“听马嘶”一幕曲折透出。
此词的一个显著特色是词调声情与词情妙合无间。全词用平声,其音低抑,如诉如泣,而且句句押韵,韵脚既极密,声情便紧促。特别是过片二句,全用阴平声,尤见低抑。低抑的韵脚、字声与急密的韵位构成一部声情悱恻的凄调,与词情表里一致,相得益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9-1 09: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