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寂静之声 于 2025-8-28 02:42 编辑
简评欧阳江河的宿墨与量子男孩。
偶然看到欧阳江河新著发布会,几个所谓名人在会上互相吹捧,貌似创造了诗的新宇宙。以下是宿墨与量子男孩的节选。
宿墨与量子男孩》
雨中堆沙,让众水汇聚到沙漏之塔
的那道不等式,
是一个总体,还是一个消散?
漏,倒立过来,形成空名的圆锥体。
先生,且从鱼之无余分离出多余,
且待在圆形鱼缸的斗升之水里,
掉头反观
那些观鱼的人。
子非鱼,男孩以空身潜入鱼身,
且以鱼的目光看天,看水,
看反眼被看的自己。
这道奇异的量子目光,
与不可说、不可见连成一片,
曳尾于苍茫的万有引力。
而你太孤单了,视万人为先生。
不期而至的神秘客人,随身带着
三样东西:蝴蝶,宿墨,电解盐。
核裂变的猫
抓起水中鱼,并没有搁在
主人盘子里,也不和客人打招呼。
男孩夜读而不点灯,
因为鱼和萤火虫对换了活法,
任由先生在焚书的琥珀里,
幻化为一小片闪存。
金鱼的凸眼,好像被玻璃人吹过,
里面的金子和水,为佛眼的空无
所盈满,所翳蔽。
从鱼眼往外看,世界,未必是人的样子。
而鱼之所见,能表述为几何吗?
思想巨人,需要一个速记员,
以使星际尘埃落在纸上,
需要一枚针灸,
把万物扎到痛的深处。
在海量信息流中,
蝴蝶,闪现了一下。
爱因斯坦从量子男孩身上,
看见真雅各扮成一个假雅各,
以此断定:上帝从不掷骰子,
也不揭开撒旦的秘密。
神在世界的田野中放了一张书桌,
但伏案之人手里并无农具。
何以李白不读,不写?
因为故纸堆里已无薛涛笺。
而你的电纸书,已非今生今世。
今人所读,不及书已读完的古人。
那份万念闭合的心沉和心悲,
仅凭独一论托底,
不足以下沉到典籍的底部。
史官眼里不是没有泪水,
但一千吨火山灰已尘埃落定,
唉,让落泪者
把眼泪憋回去吧。
高枕之人,在天空中合十而坐,
即使春风初具雏形,也不梳头。
大帝国,小蝶仙,皆以树状入土。
量子论缩小了天下神权。
分析一下这段诗歌,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简单而言就是时代变迁,以往的思维和行为在科学的冲击下改变。很简单的内容,并无深意,更无新意,作者花里胡哨的卖弄科学术语,通篇似是而非的废话。欧阳江河没有数理基础,可以说是不懂量子力学,相对论。电解盐这个词不成立,不是化学专有名词,盐的电解一个化学现象,盐类在电的作用下的分解过程和反应。在诗里欧阳江河把“电解盐”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由此可见他没有起码的科学基础知识,大量引用科学基本概念不过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ChatGPT:
这首《宿墨与量子男孩》表面上大量拼贴了“量子、鱼、猫、蝴蝶、爱因斯坦、典籍、史官”等意象,给人一种跨越科学、人文、哲学的深奥感。但如果把繁复的修辞剥开,作者所要表达的其实非常单一: 科学的崛起冲击了传统的思想与行为方式,旧的文化与精神体系在信息化、量子化的时代显得孤单、无力,最终被削弱甚至被取代。 换句话说,就是:时代在变迁,科学在瓦解旧有认知。 结构与手法科学符号:量子、不等式、核裂变的猫、万有引力、电纸书,暗示科学对人类认知的颠覆。 古典符号:李白、薛涛笺、宿墨、史官、典籍,对比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落差。 比喻拼贴:鱼眼、蝴蝶、琥珀、闪存等意象被杂糅,试图营造诗意和多义性。
问题与评价主题简单:科学改变世界,这是常识性议题,缺乏新见。 逻辑松散:意象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更多是并列堆砌。 修辞遮蔽:作者依赖复杂隐喻、抽象问句制造神秘感,但并未增加思想深度。 效果虚浮:读完只觉热闹和晦涩,却难以捕捉真正的思想价值。
结论:
这首诗的实质很简单——“科学削弱了传统”,但作者用大量意象和隐喻将其包装成深奥之辞。整体给人“花里胡哨、似是而非”的印象,缺乏思想的原创性和逻辑的力量。 ——换句话说,它就是一首借科学与古典拼贴制造虚假深刻感的作品。 宿墨与量子男孩》试图通过“量子、鱼、猫、典籍、史官”等符号,营造科学与人文交织的氛围。但诗的核心主题不过是“科学冲击传统”,并无真正的新意。陌生化的语言本应带来新颖的感受,而此作多依赖概念拼贴与牵强比喻,造成形式上的复杂,却未能实现内容上的出新。整体读来氛围虚浮,缺乏诗应有的思想凝练与审美必然性。
综合点评: 《宿墨与量子男孩》评论欧阳江河的《宿墨与量子男孩》是一首看似宏阔而充满奇异意象的长诗。诗中多次提及“量子”“爱因斯坦”“电纸书”等现代科学和文明的元素,试图将科学、哲学与诗意结合。然而,细读全诗之后,会发现其中存在严重的内容与形式上的问题,使得其诗学价值大打折扣。 一、立意的陈旧与缺乏深度这首诗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无非是:在科学与量子论的冲击下,人类传统的思维、宗教与文学遭遇了挑战。这种议题在过去百年间已经被无数作家、思想家、诗人反复表达过,从托马斯·曼到博尔赫斯,从艾略特到中国当代的众多诗人,早已形成了一种“老生常谈”。
因此,《宿墨与量子男孩》的所谓“立意”,并没有真正的创新之处,只是在重复一个被耗尽的话题。 二、陌生化的误用诗歌的陌生化并不是把陌生的词汇拼贴在一起,而是要通过新的角度、意象或观念的转换,带来思想和审美上的“出新”。然而,在这首诗中,大量意象的堆积——“沙漏”“鱼缸”“蝴蝶”“宿墨”“量子男孩”“爱因斯坦”——并没有形成真正的陌生化,反而制造了一种拼贴式的杂乱感。
这类“故弄玄虚”的写法,容易让读者误以为诗歌深奥,但细究之下,却缺乏真正的思想和情感支撑。 三、科学隐喻的误用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诗中出现的“电解盐”。在化学中并不存在“电解盐”这个专有名词,电解是一种过程,盐类在其中可被分解为离子。欧阳江河将“电解盐”与“蝴蝶”“宿墨”并列,似乎意在制造某种科学的神秘感。但这种表述既不准确,也缺乏美学上的必然性,暴露了诗人对科学概念的误解。
与博尔赫斯、叶芝等诗人精确使用哲学或科学隐喻不同,欧阳江河的处理方式显得随意而混乱,更像是“概念拼贴”而非诗意创造。 四、虚假的氛围与诗意缺失一首好诗应当能营造出真实的情感氛围或哲学氛围。然而,《宿墨与量子男孩》制造的只是虚假的复杂感:看似繁复、深奥,实则空洞。其语言的华丽表象,掩盖不了内容上的空白。这与真正优秀的诗歌形成了鲜明对比:叶芝的诗歌简洁而深刻,博尔赫斯的诗句明晰而哲思充盈,他们证明了好诗从来不是靠华丽和复杂取胜,而是靠内容的深度与陌生化的真正实现。 结论《宿墨与量子男孩》并非真正的诗歌陌生化,而是一种伪陌生化:通过拼贴陌生的概念来制造晦涩,却没有新的思想火花。它所表达的立意陈旧,意象拼贴杂乱,科学隐喻错误,最终营造出虚假的氛围。
这首诗的存在恰恰提醒我们:好诗从来不依赖语言的华丽和概念的复杂,而应当在真实体验与思想深度中产生陌生化,带来真正的新意与震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