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40
注册时间2016-7-2
威望1882
金钱9695
贡献7525
金牌会员
 
威望- 1882 点
贡献- 7525 次
金钱- 9695 枚
 
|
本帖最后由 蓬草 于 2025-8-21 00:27 编辑
无端芥子破
蓬草 2012年秋冬
芥子须弥自在悬,鸿蒙未判不知年。
何来一点无明火,暴起千重粒子烟。
若即若离成混沌,随生随灭运因缘。
燃灯只待星云会,造化神奇演大千。
【诞生】
和蓬草君“无端芥子破--望空怀古”
画之梦幻(叶如钢)
2012年12月26日
若起虚空随势行, 太元飘渺自由恒。
倏忽混沌求精构, 孤寂粒颗思大形。
时序幽然为心备, 空间神秘索图成。
于无情处真情候, 宇宙挣扎欲诞生。
关于《无端芥子破》的思索
蓬草 2012年
一、宇宙和人生
我写《无端介子破》这首诗的缘起是突然想到芥子须弥这个佛教说法和宇宙大爆炸之说有点儿类似,于是在拙作中用了几个佛教的词语来描述和比喻宇宙大爆炸过程中的几个事件。佛教和科学都是人类智慧的花朵。据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以下一段话: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佛教具备成为未来宇宙宗教的的特征: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它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它是建立在对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精神的——的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而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佛教回应了这种描述。如果有一种宗教能够应付现代科学的需要,那就是佛教。
我始终没有找到这段文字的确切出处。我相信爱因斯坦不是佛教人士,赞同这样一种说法:他在哲学上最接近斯宾诺莎的自然神论。爱因斯坦自言,他不相信有人格化的神,但是抱有宗教般的情感。用他的话来说这种宗教般的情感是对自然界的神秘感。也就是说,在宗教和科学深处都有情感的推动力。他也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科学研究过程中有直觉、顿悟和想象的成分,这是宗教和科学另一相通之处。佛教当然不能代替科学,两者之间有若干至关重要区别:佛教的目的是解脱人生之苦,科学的目的是发现宇宙的秘密;佛教要面对主观世界的困扰,科学要面对客观世界的难题;佛教要将客观世界主观化,科学要将主观世界客观化;佛教要将现象化为虚无,科学要深入现象探求真相。宗教始终以感性为主导但也用理性为自身辩护,科学由感性推动但最终依理性做出判断。科学和宗教跨界,难免带来许多摩擦。
文学既非宗教,也非科学。文学深入生活,给人以最丰富的体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相互作用,诞生了文学艺术的精灵。我观文学艺术如见百变魔君:衣着带着时代的丰韵,精神却隐藏着永恒的渴望;既可以兴观群怨,又妙在独特的灵魂;可置身于任何领域,又不束缚于其中;现实生活太局限,文艺便创造故事和神话;宗教情感太严肃沉重,文艺便以更丰富的情感氛围加以调和,令人有自由呼吸的余地;哲学太抽象,文艺便以形象演示其精神、骨骼、血肉和风采;科学太理性,文艺便以感性揭示理性。诗就是百变魔君的跨界通行证,到达彼岸的渡船。有了诗,人人可以自渡,亦可渡人。
王国维说:诗人对于宇宙人生,应出乎其外,入乎其内。这个要求极高,恐难达到。不过诗确实可以出入宗教和科学,得其启发而不受其束缚。借用佛教词语比喻宇宙演化也确实有文学、游戏和思辨的趣味。通过这些文字游戏,我们可以在科学和宗教之间游走,从中获得作诗的乐趣。若能从这种对比中得到一点启发,那就是意外之喜了。
二、解说
高明的诗人不屑于解释自己的诗作。蓬草是笨伯,索性把蠢事做到底:逐句解释诗文。说了文学艺术的好处,并不等于别的方法不能用来解剖诗词。解剖尸体(诗体)并不好看,更不能让死人变成活人。但对理解活人也多少有点儿帮助。
【1】芥子须弥自在悬。宇宙大爆炸之前,生成宇宙的一切集中于一个奇点(英文singularity)。此处借用“芥子须弥”的说法,描述大爆炸后宇宙形成的过程。佛家用“芥子须弥”比喻极微小的东西(芥子)可以收藏极巨大的东西(须弥山,Sumeru)。任何比拟都是有缺陷的:奇点小而无内,芥子不足以形容其极小;宇宙大而无外,须弥不足以形容其极大。天文物理学家告诉我们,这个奇点只是一个极高能量的汇聚点,而构成宇宙的物质就是从能量转化而来(根据爱因斯坦的著名质量能量转换公式:E=M*C^2;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2】鸿蒙未判不知年。奇点极小,密度极大,温度极高。按宇宙学家霍金的说法,在奇点处,一切科学定律都失效,无所谓时间和空间。 也就是说,人类还不知道奇点的物理学规律。
【3】何来一点无明火。因为已知的科学定律在奇点都失效,我们不知道奇点为何有如此高的温度,为何会突然爆炸(膨胀)。故在将奇点的极高温度称为无明火。“无明”乃佛教中所说的十二因缘之首,是人生之苦之起因。十二因缘相继而生,循环不已。无明最重要。如果人能够斩断无明,就能打破这个循环,解脱尘世之苦。如果没有最初的这点无明火,宇宙又怎能演化?宇宙的无明之火是斩不断的,也恰好因为有这无明之火,才有可能造就今天的人类。 从科学出发,令我难以同意佛教的说法。一个思想的荧光,可能照亮大脑的夜空,令人获得新奇的感受,激活求知欲,推动人去创造新生活。
【4】爆起千重粒子烟。大爆炸后,宇宙不断膨胀。各种粒子相继产生和湮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5】若即若离成混沌。在极高的温度条件下,正反粒子不断产生和不断的湮灭过程之中。大爆炸后的几十万年之内,由于温度极高,构成宇宙的物质处于等离子状态(电子和质子不能形成氢原子,处于电荷分离状态)。“若离”就是这种等离子状态。光子被等离子体散射,不可能穿透较长的距离。宇宙处于一种所谓的不透明状态,一片朦胧弥漫。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降低,正反粒子不再产生,大部分正反粒子互相碰撞被湮灭掉。这就是“若即”的结果。只余下一千万分之一的正粒子。这些正粒子就成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正物质。而正反粒子在湮灭时就生成光子。混沌(hùn dùn)一词首先见于《山海经》。混沌面如黄囊,无七窍。中外古人皆有天地起源于混沌的说法。根据盘古神话,盘古孕育于混沌之中。
【6】随生随灭运因缘。《维基百科》对“因缘”的解释如下:佛教术语,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正反粒子的产生和湮灭如同佛教讲的十二因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按佛教的说法,十二因缘之首是“无明”。人生之苦起于无明,只有斩断无明才能解决人生之苦。然而宇宙的无明之火无法斩断。恐怕顺从自然之道,与万物同游,才是出路。
【7】燃灯只待星云会。写这句诗的时候,我头脑中产生了三种想法。第一种想法是,要把宇宙点亮灯光,只需等待星云会聚,产生星光(宇宙中的恒星和星系都是在引力的作用下由星云慢慢汇聚而成)。这个想法最为自然。第二个想法是,“燃灯”也可以暗指燃灯佛。燃灯佛是过去佛(释迦摩尼是现在佛;弥勒佛是未来佛),在他出现时,四周一片光明,故称为燃灯佛。这里是用过去佛带来光明来暗喻宇宙早期光明的产生。第三个想法是,宇宙已经点亮了灯光,只等待下一步星云会聚了。根据天文物理学家们的说法,绝大部分的重子(质子和反质子,及中子和反中子)都互相湮灭。光子的产生是正物质和反物质互相湮灭的结果。大爆炸后大约379,000年,宇宙的温度随着膨胀而降低到3,000度(绝对温度)。这时电子和质子结合成中性的氢原子。光子不再受到等离子体的牵制,可以自由穿越空间。这个过程被称为光子去藕合(photon decoupling),宇宙也由不透明变为透明。上世纪六十年代所发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就是在宇宙早期光子去偶合时发射的光线。
【8】造化神奇演大千。“大千”指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包含一千个中千世界,一个中千世界又包含一千个小千世界。每个小千世界都包含一座须弥山和日月等事物。现在我们知道宇宙是有结构的。银河系中有许多恒星;众多的星系又组成星系群;宇宙包含极多的星系群。 按照宇宙学家的解释,大爆炸之初能量和粒子的微小不均匀分布,是日后形成星云、星系和更大结构的种子。经过137亿年的时间,种子生长演化才变成现在的样子。
三、进一步的联想
宇宙大爆炸的模型还令人想起老子所说的道。《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说的道,具有双重意义:既表示决定万物运行的规律,也表示先于天地而生的存在物。道没有具象,无法用可感知的形象去描述它。宇宙大爆炸就相当于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也即是后人所说的“无极生太极”。如果套用物理学的概念:道的一个方面,这个先天地而生之物或无极,就是奇点的能量;道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能量运行的物理规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的化学、生物和社会运行过程又各有其独特的规律,这些运行规律也是道。不过宇宙的运行并非全由必然性所支配,也非全由偶然性支配。
按照大爆炸模型,时间起始于大爆炸。再此之前,无所谓时间。然而,我们还记得古人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大爆炸模型描述的历史对于宇宙历史来说,也许还是“小年”。有的天文学家们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宇宙可能经历了不止一次大爆炸。如此,宇宙的历史就是因缘循环无穷无尽了。
(这是2012年的旧作,最近将文章的第一和第三部分做了一些修改补充。2025年8月2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