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1|回复: 13

[其他] 空明诗呓录(未完待续)

[复制链接]

49

主题

225

帖子

205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2
贡献
359
金钱
1010
发表于 2025-8-15 10: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 一 日

既然话都说到这儿份上了,我还是一次说完吧,起承转合说到底,就是一个逻辑正向推导过程,而章法之底层逻辑,是为驱动,起承转合就是逻辑之驱动,只是诗之驱动中的一个类别、一个分支,用逻辑驱动强行解释章法之母本,这是本末倒置,本质是二维性的扁平诗观。为何很多初学者十年无寸进,百年少一功?核心就是写诗时,被禁锢在逻辑自证的无尽漩涡里,而忽视了其他任何路径。举个例子,吹雪有句,满衣冰彩拂不落。这本身就是一个对比句,在一句之中形成张力,前人云:无理而妙,当然这种对比吹雪是不自知的,她只是在大量仿写后,形成的肌肉记忆,也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微妙境地。而在看到杜甫大量的对比转写后,仍然机械套用逻辑驱动进行推导,所以这是个缘木求鱼的连环套,试问:学诗之人,能理解文中对比,为什么无法理解联与联,句与句的对比转写?两者有区别吗?其中原理我已经说了:对比生转折,而不是转折存对比,这是一个鸡与蛋的预言。那么继续回归章法,章法的底层逻辑是驱动,表现手法就是驱动中的对比,那么继续进阶在两个大方向上,引入内因与外因、重组与解构、诗格与诗骨等具体内容。纯手打,勿外传。
在引入内因与外因、重组与解构、诗格与诗骨等具体内容后,现在有讨论起承转合的价值了。因为起承转合是为内因与外因、重组与解构、诗格与诗骨这些高阶诗词符号服务的。
所以不要把起承转合和逻辑推理划等号,两者其实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起承转合最早的提出者是元代范德玑,起要平直, 如骏马下坡;承要从容,如祥云出岫;转要变化,如疾雷破山;合要渊永,如孤舟横浦。
很明显,这里的起承转合,就是所谓诗感,属于高阶诗词符号。从古至近现代,起承转合从未与逻辑挂钩。胡应麟《诗薮》"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算是说的细些,唯一有关联者,倒是钱钟书《谈艺录》"起承转合,八股之遗法,然好诗往往暗合,岂非结构本乎天理耶?"
于是我翻了八股原文,《学庸题镜》列八股标准结构:
破题(起之始) —— 解经开门
"用两句点明题要,如庖丁解牛"
例:《大学》首题破题:"大学者,乃明德新民之全书,由近及远之道也。"
承题(承之前) —— 溯流开端
"承破题意而申之,如登山拾级"
技法:常以"夫""何以明之"引发阐释。
起讲(转之枢) —— 借圣立言
"代圣贤立说,如优孟衣冠"
规则:必用"若曰""尝谓"等虚拟口吻。
入手(合之基) —— 收束前段
"束前启后,如金锁截江"
典型句:"由此观之,可识其要矣"
有点当代起承转合那味了。所以我认为,如今古典爱好者中存在所谓起承转合之说,只是将八股遗法大而化之,并在流传中经一些半吊子教诗匠加工,并强行加戏,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版本。
其实于诗道中有一个手法就是摧毁逻辑,也就是完全抛弃表面的1234的逻辑顺序,不断解构与重组。这个并不是我提出来的,这个理论实为传统诗学中「无理而妙」的至高境界。此种非逻辑表达,非今人专利,实乃唐贤法乳。
实际上李白的绝大多数歌行都是没有逻辑关联的情绪集结。白以情绪为古,甫以情绪为律,两者就是阴阳两面。
那么这种无理而妙的境界,和今人写诗不合逻辑有什么区别?肯定不能用理这么表层的说法解释,我试着总结一下。
一是破笔之险必以法度为宗,李太白白发三千丈虽荒唐语,实承屈子天问夸诞遗法。文心雕龙云: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此句虽破尺寸常度,然白发暗接缘愁之旨,正是夸饰在用,文岂循检。
二是逆理之辞必依前诗立骨,李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联,明明咏物性生死,实则以丝之贞喻情丝之韧,此全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化出。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可谓得比法极致。
不抬杠,继续说三,联章断层必有脉息暗渡,这里有一个名篇,就是老杜的秋兴之三,千家山郭静朝晖前四句都是写夔府晨景的,忽接匡衡抗疏功名薄自伤身世,看似突兀,实则朝晖照抗疏之往昔,若丝绳穿珠暗扣。这里的诗法,是有出处的:即文赋云:或因枝以振叶之法,而这里就是振叶反用。以枝动反震叶落,这种暗扣,跟逻辑是八竿子打不着的,纯是技术。
因为这个点,牵扯到了前面的诗,所以具体说下,五十年来云水身,渺然天地一微尘。青山雨后真面目,明月风前旧主人。实际上这首诗并不是暗扣,并没有那么高级,五十年来,就是直陈,已是明示了,这个线索是一直存在的,你不能当他没发生。五十年说的是什么,总不能是花花草草,中华民国吧,所以后面的句子都是五十年这份身世的发散,即枝以振叶,可谓发端,所以绕开前提谈过程,都是耍无赖。这个就不赘述了。
最后一种无理而妙的形式,即异象之诞必有典籍傍身,李长吉羲和敲日玻璃声,羲和见于离骚,为日御,淮南子言其职日月之行。以金石声拟日轮行天之状,即务去陈言,出鬼入神。
最后,谈谈诗理之争,四溟诗话,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严沧浪说得更详细,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因为无理之妙,在诗家眼里只是一个基本概念,古代教育断层,能接触诗词的,只有极少一部分士人,所以他们在写的时候根本没考虑老百姓看不看得懂。而为什么不存在有理之道,要么是已经形成常识,不用说,要么是非诗家语,不屑说。总有一个结论能靠上,抑或是两者综合,才是终极答案。

49

主题

225

帖子

205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2
贡献
359
金钱
1010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0: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先要摆脱幕强和崇古心态,并对今人诗保持客观态度,不能古人今人两套理论,否则我说再多也是白搭,划重点“保持敬畏,逐步祛魅”
其实辩源求真,翻开历史文本,千古有没有有理之道之说,实话讲,极少,但真不是没有。
原诗云,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但这里的理,不是逻辑。而是道理的意思。陆机文赋,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这里是逻辑的意思。但为文法,不是诗法。
还有更多谈理的发端,找两个有意思的。日本空海有云,凡作诗之体,意是格,理是其才,朝鲜的李睟光,唐人以格律运理,宋人以理趣为宗,这两句都是大概意思,原文记不太清楚了。他们对理的理解,或者阐述,也是停留在“道理”而非“逻辑”。
重点来了,有没有把理(逻辑契合)和诗法挂钩的呢?在我的记忆里,只有一个人这么说过,如果有第二个人,那就是我没读过。
我今天能打这么多,因为这是我十几年前就总结过的,其实说这么多,全部归结就是内因和外因,这些所有诗法都是内因与外因的佐证。外者表也,内者里也,外即为形,内即为神,外的表述既是客观文本,内的表述就是精神关联
外因就是客观文本的具体呈现,也就是把诗翻译成文本。
内因就是精神内涵的不断闪烁与勾连,既寻找作者思想的核心文本。须从无理中写出有理,于有法中生出无法,其实就是文本翻新,思想串联。这个思想要谈的可就非常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225

帖子

205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2
贡献
359
金钱
1010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0: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三 日

我昨天说了这么多废话,最后归结到两点,即诗的内因和外因,既然外为文本,内为思想内核,是不是觉得少点什么?对,这两个概念实为结果,而非过程,那么问题来了,要实现诗词的文本与内核,究竟用什么方式?这就回到了我最初说的:章法的底层逻辑是驱动,即实现过程,注意,这里只是底层逻辑,不要在这个时候就带入起承转合这种高阶技术,会有介入,但不是本质属性,更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诗的起承转合就是章法,起承转合这个知识点以后会说,但不是现在。
接下来要说的,未必就对,仅是个人识见。
章法的底层逻辑是驱动,怎么理解这句话?应该从驱动说起,即中国古代诗论的章法逻辑,非单纯形式排布,实为情志、理道、自然三极相摩相荡的驱动体系。
一是喜怒哀乐、情志为核的情绪驱动,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引申即古典诗学以气为媒,情志激荡催发章句辗转。短歌行,对酒当歌,四段四转,句法从慷慨到沉郁再到宏阔。沈德潜说心潮跌宕成章,此是耿介生刚健。
亦有缠绵化节奏,夜雨寄北,巴山到何当到巴山,两度时空嵌套,元好问评章法即心法。
二是理法相成,阴阳开阖的理志驱动,注意这里的理不是西方逻辑体系,这个概念在古典主义时期是不存在的,理者道也,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不具体赘述,接着驱动往下说,王右丞终南山从仰观天都到俯瞰中峰,平视人处,最后收尾樵夫,全景视角的俯仰开合,实为大其心体天下物的开合对应。
崔诗黄鹤楼,前四句虚写遗世之叹,后四句实写乡愁贯日,金圣叹说此法如太极图阴阳互抱,暗合虚实相生。
驱动之三是四时物候、自然节律的天道驱动,文心雕龙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饮酒其五,结庐句至采菊句,物候自夏入秋,渐变中,现此中有真意的深沉。前人评说章随季转,意与天通,此为季候。
皎如飞镜临丹阙,但见宵从海上来,章法依月升月落展开,前人评以天象骨骼搭建诗章,此为天象,这个类别里最著名的就是春江花月夜,不赘述。
情绪、理道、自然,是不是包含了所有驱动?没有,还剩下最重要的一个驱动。大家在看诗的时候是不是经常遇到一些名篇,用逻辑解释不了,因为有些诗是跳跃,完全超出了正常顺序,我昨天举得秋兴之三,还有小李的泪,锦瑟。这就涉及到了终极驱动。
四是活法无法、破立辩证的创造意志,即超越驱动。
这是诗人与爱好者的本质区别,陆浑山火用赋体写火势之暴烈,破诗之传统雅正,清人谓章法如熔岩迸裂,此乃造物驱驰使然,这就是逆传统之铺叙。
杜工部秋兴跳脱单篇自成章法,八首联章,和弦变奏,不断交叉,如交响乐章,前人说铙吹曲破之章。此为破常规起结。
驱动是个很抽象的概念,我们换个思路,你们把它看作某种工具,情绪、理道、自然,好比骑车驾马,你管他是怎么往前,怎么舒服怎么来。再换个思路,杜诗登高俯仰天地,动静奔腾,你在开飞机,黄鹂鸣翠柳诗,你在照相,泪诗,你在下跳棋。
是不是形象了许多?明白了这一点,章法的底层逻辑为驱动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章法只是笔,你才是执笔人,不以工具规矩方圆,诗人者,不破不立。
好了,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有驱动我想怎么来就怎么来?会驱动我是不是会写诗了?首先我一直强调,驱动只是底层逻辑,不是最终形态。因为人是感性动物,是会变的啊。
写诗不是死脑筋,驱动你是可以换的啊,你可以中途下马坐飞机,可以边抽烟边下棋,要是一个驱动用到底,那你完了,被淘汰了。
那么我一首诗会换驱动,不停在各种感情里来回,那我不就是大诗人了?
这就涉及到诗之底层的最后一个层面了,即表现手法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338

帖子

4550

积分

高级会员

诗乐雅韵区诗林晓月艺术指导

Rank: 4

威望
102
贡献
1325
金钱
1648
发表于 2025-8-15 10: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君欲作十日谈乎

起承转合貌似只是诗之做法之一。

阅读有益,再次深读

点评

谢兄赏读,目前写到十一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8-15 1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225

帖子

205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2
贡献
359
金钱
1010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0: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四 日

说手法之前,先说说一个诗德,保持敬畏,逐步祛魅,我昨天就强调过。
为什么说这话?我其实是非常反感扬古抑今的,现代教育已经非常发达了,接受高级语文教育的只怕有几亿人。前面统计700万诗词人口,就算夸大,其实大差不差。也就是说当代诗词人口,应该超过了古典时期各朝各代的诗词人口总和。
如此庞大的诗词人口,李杜苏辛那级别的可能还没有出现,但文史留名级别的大拿其实层出不穷。今人写诗必不如前人?从概率上讲这就是不可能的。
但是诗途中有个悖论,就是写得越好越发觉自己菜。非常矛盾是不是?苏轼学老杜四更山吐月,一连写了五首。要跟杜甫比个高低,结果怎样都知道了。苏轼尚且如此,何况今人。
所以回到超越驱动这个主题,你不破不立,说明你没有诗人之自觉,尚在门外。再强调一次,超越驱动即诗人驱动,未必要破,未必要出新,但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否则写一辈子就写了个寂寞。哪怕写的再好,无自己之面目则不入道,最多留个仿先生之名。当然如何拥有自己的风格,后面会提到,这涉及诗格、诗骨。
我昨天说了,诗的表现手法,就是对比。为什么这么说?是不是很难理解?拟人夸张白描不都是手法,凭什么对比成了底层手法?这就回到了古人的道理层面,即阴阳。
在古典文学体系里,是没有逻辑、对比这个概念的,只有比兴赋三法,而比兴赋行文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阴阳对比,其运用之深,非肤浅对立,乃阴阳虚实之互动交响,那么阴阳对比到底存在哪些维度?
一是天人交错的宇宙投影,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时空季节的对比,如夜壑移舟,古今之慨尽在此异质时空的撞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将黎明暮色浓缩于十字,再辅以残旧之比,瀛奎律髓说此法如八卦爻变,昼夜之气环扣,此是日夜朝暮之对比。
二是物我同构、生命交响,这是存在之维度,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巨细互文互彰,星垂之微与平野之阔构成空间张力,前人评愈微愈显其壮,此对比之极境。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声显静。王夫之说于闹中取寂,此法盖本《老子》大音希声。
这个手法用一个电影语言表示,这里有一座桥,想告诉你的是有一条河。还有江雪,千万孤独之外,是我钓天地之信然。这就是诗的阴阳对比魅力所在。
三是心理对冲的情感维度。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悲喜悖反,肃杀白头与闲适姿态并置,摘唐诗别裁,笑语中含天宝血泪,此法最诛心。这个手法几乎已经是最最常见的对比法了。我昨天用了个病理名词,双相情感的极致拉扯。所以当代入道之人看到有人评其诗,这两情绪完全不相干啊,只怕除了苦笑啥表情都没有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个更好理解了,生命极炽与毁灭极寒的交缠,诗式云:情至极处必生两极震荡,琼瑶最熟悉这个,爱憎交织。所以我昨天说了,大诗人往往大情大性,甚至多多少少有点心理疾病。
最后一个维度,理性维度,哲学辩证也是最难的。万物静观皆自得,自得为最难,因为你要表达出来。与极浦书,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用实象,却勾连羁旅虚无感。此为入境。
我这里举两个自己的例子:青山细雨无名氏,鲁酒春灯不夜城。江滩粉墨千声岸,人外云山两色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225

帖子

205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2
贡献
359
金钱
1010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0: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风度 发表于 2025-8-15 10:28
君欲作十日谈乎

起承转合貌似只是诗之做法之一。

谢兄赏读,目前写到十一日

点评

继续拜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8-15 10:51
创世纪只用了七天,还连带休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8-15 10: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225

帖子

205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2
贡献
359
金钱
1010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0: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五 日

我想继续谈谈对比的范式,其实大家去翻中古诗词任何读本,对比是逃不开的,无论虚实说还是阴阳说,其目的都是为了对比,形成张力,这个艺术手法是全体互通的。
绘画中颜色对比,音乐中和弦与变奏的对比,戏剧中矛盾冲突的对比。艺术创作的本质是什么?没有张力的艺术创作是没有灵魂的,没有变化的艺术创作是不完整的。冲突,拉扯,碰撞,毁灭,重生。这涉及到美学说,这里不展开了,我略微提一嘴。
我在之前对比维度中举得各种例子,其实都是各自维度中写得极好的,那么有没有简单的例子,一眼能看明白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看到这基本不用我说,大家也能明白这个对比属于哪个维度了吧。
继续回来说范式:因为千百年来诗太多了,我就拣简单的说:大小相形,冷暖共济,时空转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死生相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那么回到这个问题,那么我一首诗会换驱动,不停在各种感情里来回,那我不就是大诗人了?不是的,作诗的时候假如随意更换驱动,而没有内因之关联的前提下,这种更换不仅无效而且无理。
那么怎么判断一首诗在更换驱动的时候是具备关联的?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阴阳对比,将字与字,句和句,联和联置于因果之中,既是阴阳调和,人诗合一。你在创作的时候,有没有有意识的将对比线索置于其中,是判断入门与否的一个标志,假如没有,那就是倒果为因。
这里我举自己的例子,
二月
颇爱自然空煽情,诗田二月未曾耕。
青山细雨无名氏,鲁酒春灯不夜城。
按剑何须真甲子,达官应是老先生。
一经陆海归人海,从此云程共水程。
这首诗基本上每联都在更换驱动,怎么判断其内因的连接?看起句,颇爱自然空煽情,这里已经非常明显了,就是在说人,说自己。那么二三的转折点在哪,是如何产生对比的?无名氏给出线索,这个无名氏虽然修饰的是青山细雨。但实际上是身份认知的延申。
青山细雨无名氏,鲁酒春灯不夜城。为什么这联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因为无名氏这个身份认知被置于了不夜城这个大时代中,人为线索,按剑只是这个人在大时代里处于的状态,后面就不继续解释了。
所以这首诗是一首以个人际遇为线索不断更换驱动,不断使用存在维度和理性维度对比的作品。至于里面究竟使用了多少诗法,就不赘述了,这里只谈底层逻辑。
再把那首二月掰碎说一下,这次用大白话:
二月
颇爱自然空煽情(我是谁),诗田二月未曾耕(在干嘛)。
青山细雨无名氏(啥身份),鲁酒春灯不夜城(人在哪)。
按剑何须真甲子(想干嘛),达官应是老先生(能干吗)。
一经陆海归人海(不知道),从此云程共水程(去他吧)。
说穿了,诗真的就是玩,章法根本就是羚羊挂角,但这要到极后期才能达到。今天就说这么多,明天讲别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225

帖子

205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2
贡献
359
金钱
1010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0: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六 日

今天要讲的,是一个诗的上层逻辑。我花几天时间讲了诗的四个底层逻辑,即驱动、手法、外因、内因。为什么说这四者代表了诗的发端,因为它解释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有以驱动为创作动机的,比如破体为诗,有以手法为创作动机的,比如有句成诗,有联成诗,有以外因为创作动机,即文本为诗,比如某某七律比赛,咏题比赛,有以内因成诗的,比如出口成诗,或者表达思想。诗的动机这个议题点到为止,不是今天要讨论的。
在讲今天的题目之前,还要继续谈谈诗的底层逻辑。驱动、手法、外因、内因,四个概念是有顺序的,这里面只有外因是结果,即文本表达,如果再准确点,应是外果,但是这里面有个概念我前面没有具体谈,就是外因代表其实是体裁,律绝古歌风骚雅颂。
那么一首诗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即作者产生一个动机,驱动、手法、外因、内因,确立体裁,寻找驱动,运用对比,融入思想,得到结果。创作的第一步,从任何一个底层逻辑进入都是合理的。
今天不是要讲怎么写诗,所以这个过程,我们先按下不表。这时候就产生一个问题,是不是明白驱动、手法、外因、内因四大底层逻辑,我就能写诗了?我的回答:是的,你可以开始创作了,那怎样写得像老杜一样呢,我的回答是,做梦,不可能的。
这就引入今天要讲的第一个上层逻辑,即诗格。
为什么我说不可能写得像老杜呢?这就是涉及到诗的本质流变,即格的不同,前人说老杜沉郁顿挫,沉郁说的是他的诗风,顿挫说的是什么,说的是他的对比手法,我前面说了,老杜极爱实见对比,不爱虚实相间,这是他和盛唐诗人最大的区别,而李白呢,对比极爱将虚想对比,脚不着地,假设将对比这个手法做“V”型排列,那么他们分别代表了现实与虚拟的两个极端,分别站在各自维面的最顶端。
对比手法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展开,比如烈度,密度,分布,这涉及到诗的解构与重置,今天不讲。以后再讲,这个今天不说,不是今天的主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只用说两句,你们可以自行判断。极微烟气无从握,斗大星团四象穷。心剑寻常三万丈,劈开春梦绝倥侗。这是我的具体应用。
实际上,古典诗词发展到现在对于格一直是没讲透的。我们在判断某个诗派,诗风,诗人的时候,往往用某种底层逻辑来判断,比如江西、同光、性灵,比如沉郁顿挫,飞扬跋扈,比如七律圣手,五言长城,比如广大教化主,高古奥逸主。实际上这都是二维视角,从某一个点出发,得到终极结论。
实际上应该是驱动、手法、外因、内因这四重底层逻辑综合在一起,我们把这四者全部的流变,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我称之为诗格。
我二十岁时对诗格的理解是诗格即人格,这个说法对吗?半对,但全错。
那么什么是诗格?诗格这个名词,自先秦就有雏形了。风赋比兴雅颂初建体格规范。毛诗序:主文谲谏,在这里,诗格只是外因的一个表述,即体裁体格。主文谲谏与风格初步关联,后人常说,此人诗格不高,有时候就是说的没有风赋比兴雅颂之体。并不是说此人人格不够,应要明辨。
到了六朝,诗格说进入觉醒期,文赋:诗缘情而绮靡,文心雕龙: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初步形成诗体与风格的对应法则,并在此时,诗格说出现了人格萌芽,诗品:吟咏情性。进入唐,诗格说开始与技法挂钩,并数量暴增。上官仪归纳六对、八对,王昌龄更是直接挑明,诗格十七式。
皎然则和他完全不同。诗有五格:不用事第一,作用事第二(其有不用事而措意不高者,黜入第二格),直用事第三(其中亦有不用事而格稍下,贬居第三)有事无事第四(出于第三格中稍下,故入第四)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第五。
所以诗格这个概念,千百年来根本没有统一标准,古人自己的说法大多数时候都是相悖的,没弄清楚诗格是什么的时候,不要用诗格这个说法,更不要看诗话里诗格如何如何,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诗话里引用的到底是哪个诗格。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则构建了雄浑、冲淡等风格美学体系,他和皎然都是把诗格归为风格类型。上官仪、王昌龄则是把诗格归为体裁量化。
进入宋,诗格说开始高频出现。沧浪诗话,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其用工有三:曰其结、曰句法、曰字眼。在这里,诗格成了一个单列项,那么你能解释严羽在这里使用的是哪个格力吗?是皎然说,还是王昌龄说?
我现在只是讲的诗格之流变,说的是历史沿革和成因,并不是我要说的最终答案,大家不要着急下结论。严羽在这说的格力,最早的出处是元稹的上令狐相公诗启。“然以为律体卑痹,格力不扬,苟无姿态,则陷流俗。”所以这又是一个分支。
王昌龄、皎然、元稹对诗格的解释都是不一样的。元稹这条路,也有流变,贯休:野人有章句,格力亦慷慨。苏轼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 汉、魏、晋、宋以来风流。这句其实有前文,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与前文照应,与后文连接。苏轼在这说的格力,其实更符合风赋比兴雅颂之体格美,而不是元稹之说。
所以再三强调,不要看诗话里说的格力二字,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作者在这里引用的哪个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12

主题

3万

帖子

1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楹联特邀嘉宾

Rank: 6Rank: 6

威望
7768
贡献
28909
金钱
44629
发表于 2025-8-15 10: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借酒一杯 发表于 2025-8-15 10:31
谢兄赏读,目前写到十一日

创世纪只用了七天,还连带休息

点评

可惜我不是GOD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8-15 10: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225

帖子

205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2
贡献
359
金钱
1010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0: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碎萍 发表于 2025-8-15 10:45
创世纪只用了七天,还连带休息

可惜我不是GO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338

帖子

4550

积分

高级会员

诗乐雅韵区诗林晓月艺术指导

Rank: 4

威望
102
贡献
1325
金钱
1648
发表于 2025-8-15 10: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借酒一杯 发表于 2025-8-15 10:31
谢兄赏读,目前写到十一日

继续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225

帖子

205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2
贡献
359
金钱
1010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0: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七 日

进入金元,诗格有了世俗化趋势。瀛奎律髓,"格高"标准从杜诗典范转向野逸清苦。评陈与义诗,大量涉及诗格说,不赘述,而且这个时候,民间诗法开始爆发,各种江湖流大量出现,诗格的定义更加模糊,甚至与先秦相比开始面目全非。同样的异质冲击也开始发端,元好问诚乃诗之本将儒家诚明之道注入诗格论。诗禅之争,佛道思想也渗入诗格理论,
进入明代,复古与性灵开始相互博弈,李东阳辨格与调,建立格主静,调主动的二元体系,这又回到了六朝的方向。李梦阳格古调逸倡导从汉魏盛唐诗格中取法。是不是非常非常混乱?诗格这玩意真是万能钥匙,什么都能往里装。不过我们快接近终极答案了。
性灵派,袁宏道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镜总论,诗贵真,尤贵雅将人格真挚置于格法之上。到这,诗格在复古范本与当下创造、形式法则与生命本真间开始觉醒。我二十岁时理解的,诗格即人格,大概发端在这。
进入清,开始风格、体裁相互交融了,王士禛格谓品格,韵谓风神,格谓品格就是我说的诗格即人格。
半对,但全错。
叶燮提出理事情三要素与才胆识力四品质,将诗格生成机制哲理化。这已经很接近终极答案了,但还不完整。
先秦(体制雏形)→ 六朝(双重觉醒)→ 唐(技法暴增)→ 宋(哲理转型)  
↑__________↓  
金元(江湖裂变)←明(复古博弈)→清(集半成)  ,这是一个思维导图,就是诗格理论的历史谱系。
好了,我前面说了这么多,那么诗格在我这的解释到底是什么,不能抛开底层逻辑谈诗格,四大逻辑驱动、手法、外因、内因所有要素的总和,得到诗格的终极答案。即诗格为风格、人格、体格。
你必须从二维视角里跳出来,构成三维的共生系统。风格代表修辞美学系统,人格代表主体精神镜像,体格代表形式符号体系。这是三者的本质属性。
那么他们的存在方式是什么?风格——文本显现模态,人格——创作潜在基因,体格——文类制度范畴,这三者是共生体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永动不竭,在创作中,这三者的不停作用就是诗格的表现。
比如说写一首七律,秋兴八首,沉郁人格忧国(人)、密集意象风格(风)、七律体格规范重组(体)三重共振。一首诗的诗格好不好,要看这三者的表现形式,可以有和谐,可以有主次,可以有浅深,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里是风格和体格的体现,一字一意打破的是体,实物对比打破的是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里就是人,成风格,立人格,破体格。是为诗格高者。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诗之巅峰是唐,词之巅峰时宋,成风格,立人格,大才者往往能做到,破体格才是最难的。不是不破,而是体裁的规范已经规定好了,所以哪怕大才如小李,也只能在七律的驱动形式中寻求突破,最终形成朦胧诗派。
所以我一向认为屈原才是古往今来第一诗人,作为0到1的那个人,他的风格,人格,体格都超过了时代太多年,哪怕到今天,也无人达到。

点评

诗格延拓为风格人格体格,这点赞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8-15 14:43
不错不错,借酒兄功力深厚,的确好文。从第一日一路看到第七日,足见借酒兄在诗词上的用心,个人最喜欢第一日,比其他天更用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8-15 14: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9

主题

8874

帖子

3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乐雅韵区诗林晓月执行首席

Rank: 8Rank: 8

威望
818
贡献
8629
金钱
11312
发表于 2025-8-15 14: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借酒一杯 发表于 2025-8-15 10:52
第 七 日

进入金元,诗格有了世俗化趋势。瀛奎律髓,"格高"标准从杜诗典范转向野逸清苦。评陈与义诗,大量 ...

不错不错,借酒兄功力深厚,的确好文。从第一日一路看到第七日,足见借酒兄在诗词上的用心,个人最喜欢第一日,比其他天更用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9

主题

8874

帖子

3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乐雅韵区诗林晓月执行首席

Rank: 8Rank: 8

威望
818
贡献
8629
金钱
11312
发表于 2025-8-15 14: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借酒一杯 发表于 2025-8-15 10:52
第 七 日

进入金元,诗格有了世俗化趋势。瀛奎律髓,"格高"标准从杜诗典范转向野逸清苦。评陈与义诗,大量 ...

诗格延拓为风格人格体格,这点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29 12: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