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回复: 0

我读《领悟时间的艺术》

[复制链接]

359

主题

8995

帖子

3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424
贡献
9703
金钱
12643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岳川先生的《艺术美学四题》最后一题是《领悟时间的艺术》,说实话,读这篇文论唯一感兴趣的是篇章最后的一段,其中的‘写诗忌讳太过具象,写书法忌讳呆板拘凑。’两句印象最深,而对前面所论述的西方文学中的如何去领悟时间的艺术却并不感冒,这里还是想通过我们自己博大精神的古典诗词文化中的一些诗例去领悟时间的艺术。

      陈友冰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中,对“时间美感与表达”的论述主要围绕古典诗词如何通过意象、修辞和结构展现时间的流动性与哲理性。陈友冰
先生认为,古典诗词的时间表达不仅是技巧,更承载着中国文人对生命、历史的哲思,形成“诗性时间”的独特审美维度,本文参考了陈友冰先生的核心观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时间的意象化表达‌

譬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以具象景物映射人生短暂,体现“伤时”主题,又譬如李白"高堂明镜悲白发"将白发比作雪落‌是把抽象时间转化成可视画面,更妙的是蒋捷"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水果颜色变化写季节流逝。还有一类是通过器物承载时间,如杜牧写赤壁中的"折戟沉沙铁未销"‌通过锈蚀的兵器成了时光的见证者,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更让燕子成为穿梭百年的活时钟。

二、时空压缩与延展‌

诗词通过蒙太奇式组合(如“今月曾经照古人”),打破线性时间,形成历史与当下的对话,这种手法在怀古诗中尤为突出,如刘禹锡《乌衣巷》以“旧时王谢堂前燕”勾连古今,《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则是通过时空的折叠手法把千年月光压缩进瞬间。

三、循环时间观与永恒感‌

受道家与禅宗影响,诗人常以“圆月”“四季轮回”等意象表现时间的循环性(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而“松”“石”等恒久物象则寄托对超越时间的追求。

四、语言节奏的时间性‌

平仄、押韵等格律技巧模拟时间流动感,譬如李清照《声声慢》中叠字的使用,既强化情感,也暗合时光绵延的韵律。

五、似乎静止的时间

譬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用云的运动来表现时间上的貌似静止,实际上是表达内心的安宁。

六、时间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时间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可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例,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通过前后的时间距离表现了诗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唯一性,后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既包含了天地的地理空间,又包含了情感空间,这样的组合也许真是除陈子昂外绝无仅有的;另外,李商隐的
《夜雨寄北》一诗中也体现出了时空交错的艺术手法。

      至于前面所提到的‘写诗忌讳太过具象,写书法忌讳呆板拘凑。’两句虽是印象最深,但却与领悟时间的艺术之主题关系甚微,估计王岳川先生也是顺笔提及,所以就不再论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12 08: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