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回复: 6

钱锺书:宋诗选注·黄庭坚

[复制链接]

322

主题

8464

帖子

3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74
贡献
9196
金钱
11985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7-24 09:15 编辑

黄庭坚(一○四五——一一○五)字鲁直,自号山谷老人,又号涪翁,分宁人,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他是“江西诗社宗派”的开创人,生前跟苏轼齐名,死后给他的徒子法孙推崇为杜甫的继承者。自唐以来,钦佩杜甫的人很多,而大吹大擂地向他学习的恐怕以黄庭坚为最早。他对杜诗的那一点最醉心呢?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①在他的许多关于诗文的议论里,这一段话最起影响,最足以解释他自己的风格,也算得江西诗派的纲领。他有些论诗的话,玄虚神秘,据说连江西派里的人都莫名其妙的。②


杜诗是否处处有来历,没有半个字杜撰,且撇开不谈。至少黄庭坚是那样看它,要学它那样的。元稹赏识杜诗的白描直说,不用古典成语:“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③;刘禹锡讲“业诗即须有据”,举了一句杜诗为例,只限于“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④,在涵意上还比黄庭坚的话狭得多。“无一字无来处”就是钟嵘“诗品”所谓“句无虚语,语无虚字”。钟嵘早就反对的这种“贵用事”、“殆同书抄”的形式主义,到了宋代,在王安石的诗里又透露迹象,在“点瓦为金”的苏轼的诗里愈加发达,而在“点铁成金”的黄庭坚的诗里登峰造极。“读书多”的人或者看得出他句句都是把“古人陈言”点铁成金,明白他讲些什么;“读书少”的人只觉得碰头无非古典成语,仿佛眼睛里搁了金沙铁屑,张都张不开,别想看东西了。当然,以前像李商隐和师法他的西昆体作者都爱把古典成语镶嵌绣织到诗里去的,不过他们跟黄庭坚有极大的不同。李商隐的最起影响的诗和西昆体主要都写华丽的事物和绮艳的情景,所采用的字眼和词藻也偏在这一方面。黄庭坚歌咏的内容,比起这种诗的来,要繁富得多,词句的性质也就复杂得多,来源也就广博冷僻得多。在李商隐、尤其在西昆体的诗里,意思往往似有若无,欲吐又吞,不可捉摸⑤;他们用的典故词藻也常常只为了制造些气氛,牵引些情调,仿佛餐厅里吃饭时的音乐,所以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文浮于意”的印象。黄庭坚有着着实实的意思,也喜欢说教发议论;不管意思如何平凡、议论怎样迂腐,只要读者了解他用的那些古典成语,就会确切知道他的心思,所以他的诗给人的印象是生硬晦涩,语言不够透明,仿佛冬天的玻璃窗蒙上一层水汽、冻成一片冰花。黄庭坚曾经把道听涂说的艺术批评比于“隔帘听琵琶”⑥,这句话正可以形容他自己的诗。读者知道他诗里确有意思,可是给他的语言像帘子般的障隔住了,弄得咫尺千里,闻声不见面。正像《文心雕龙隐秀》篇所说:“晦塞为深,虽奥非隐”;这种“耐人思索”是费解,不是含蓄。


南宋初年,任渊注解了《山谷内集》;南宋中叶,史容注了《外集》,史季温注了《别集》,都赶不上任渊的精博。此外,陈逢寅也作了《山谷诗注》⑦,任骥和邓公立又分别注了《外集》⑧,可惜这三家的注本没有流传。看来“读书多”的人对黄庭坚的诗都疑神疑鬼,只提防极平常的字句里有什么埋伏着的古典,草木皆兵,你张我望。例如任渊满以为把《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的出典注明白了,可是杨万里又搜查出来两句暗藏的“古人陈言”⑨。甚至黄庭坚明明是默写白居易的诗,记错了些字句⑩,他的崇拜者也以为他把白铁点成黄金,“可为作诗之法”,替他加上了一个“谪居黔南”的题目,编入他的诗集里11。


322

主题

8464

帖子

3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74
贡献
9196
金钱
11985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①《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九《答洪驹父书》。参看《山谷老人刀笔》卷三《答曹荀龙》论读书时该留心“佳句善字”备自己创作之用;吕本中《紫微诗话》:“范元实既从山谷学诗,要字字有来历”;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记黄庭坚讲“换骨”和“夺胎”。当时反对黄庭坚的人像魏泰在《临汉隐居诗话》里也看准这一点是他的特色:“好用南朝人语,专求古人未使之事、又一二奇字,缀葺而成诗。”

②李弥逊《筠谿集》卷二十一《跋赵见独诗后》,杨万里《诚斋集》卷三十二《戏用禅观答曾无逸问山谷语》。

③《酬孝甫见赠》第二首。

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

⑤参看元好问《论诗》:“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王士祯《戏效元遗山〈论诗〉绝句》:“一篇‘锦瑟’解人难”;毛奇龄《西河合集•诗话》卷七记张杉论李商隐诗:“半明半暗,近通近塞,迷闷不得决。”⑥《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八《跋翟公巽所藏石刻》。李商隐《楚宫》第二首:“月姊曾逢下彩蟾,倾城消息隔重帘;已闻佩响知腰细,更辨弦声觉指纤。”―也许可以解释黄庭坚这个比喻。⑦《宋史》卷二百八《艺文志》七。

⑧魏了翁《鹤山大全集》卷五十五《注黄诗〈外集〉序》,洪咨夔《平斋文集》卷十《豫章〈外集〉诗注序》。

⑨《内集》注卷三,《诚斋集》卷一百十四《诗话》。

⑩王暐《道山清话》记范寥述黄庭坚语。

11《内集》注卷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8464

帖子

3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74
贡献
9196
金钱
11985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7-24 09:19 编辑

病起荆江亭即事①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②。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③。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④!

①这是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元年(公元一一○一年)黄庭坚贬斥在湖北江陵时所作。
②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到六十二岁还能够上战场;佛经里说如来佛在菩提道场得道,又讲起维摩洁害病。黄庭坚参禅信佛,做过戒绝女色和荤酒的《发愿文》(《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一,参看宋镰《宋文宪公全集》卷四十六《题黄山谷手帖》),作诗时年纪五十六岁,生了个疽刚好。这两句说自己是位文坛老将,也像个寺院里的病和尚。
③这两句说住处很逼仄,没有风景。唐人陈咏诗句:“隔岸水牛浮鼻渡”(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黄庭坚来了个“点铁成金”,他在《跨牛庵铭》(《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三)里又说:“浮鼻渡河。”
④这一首采用杜甫“存投口号”的作法,一首诗里两句讲一个死去的朋友,两句讲一个生存的朋友。那时陈师道正做“正字”这个小官,秦观已在广西藤州身故。陈师道家里很穷困,做诗的时候怕声音扰乱,把孩子和猫狗都撵出门,所以黄庭坚说他“闭门觅句”,又说“不知温饱未”。秦观的诗文很细致讲究,也许笔下不会很快,所以朱熹觉得黄庭坚的话需要引申:“少游诗甚巧,亦谓之‘对客挥毫’者,想他合下得句便巧。”(《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8464

帖子

3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74
贡献
9196
金钱
11985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7-24 09:20 编辑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①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②。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③。

①这是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一一○二年)春天的诗。黄庭坚被赦,可以回到江西故乡,从江陵动身,这时候正经过湖南岳阳。岳阳楼是唐以来的名胜。君山一称洞庭山,在岳阳西南洞庭湖里。

②瞿塘峡和滟滪堆都在四川,是航行的危险地带,古人诗里常常歌咏的。黄庭坚本来贬斥到四川黔州,后来迁移到四川戎州,留在四川近六年。这句和下一句都是写心里的欣幸;张舜民贬斥出去,也路过岳阳楼,做了一首《卖花声》词,里面说:“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画墁集》卷四)跟黄庭坚这首诗恰是个鲜明的对照。

③《楚辞》里所谓湘夫人的神灵相传住在君山,山的形状像十二个发髻。“银山”指波浪。这两句申说“望”字,表示只在高处远眺山姿,未能在湖面兼看山姿水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8464

帖子

3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74
贡献
9196
金钱
11985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7-24 09:21 编辑

新喻道中寄元明①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②。

①新喻在江西;黄大临字元明,是黄庭坚的哥哥。

②黄庭坚贬斥到黔州去的时候,大临一直送到地头,路上经过一百八盘和四十八渡等险境(《内集》注卷十二《竹枝词》)。这首是黄庭坚的比较朴质轻快的诗,后来曾几等就每每学黄庭坚这一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8464

帖子

3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74
贡献
9196
金钱
11985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宋诗就不能不提到江西诗派,提江西诗派就不能提到黄庭坚,提黄庭坚就不能不提无一字无来处,只是,人们长期以来或许误解了无一字无来处的意思,甚至连百度都解释不准,“无一字无来处”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提出的文学创作理论,强调诗文用字需有典籍依据,反对随意自造语言‌。该理论出自其《答洪驹父书》,主张通过借鉴古人语言实现规范化表达,但也因过度强调用典而引发形式主义的批评。‌‌--摘自百度

按:百度AI给出的“无一字无来处”恐有失其本意,其本意当是指【诗歌较多保留着前代诗人运用过的语汇,较多地运用一些古典或不通用的词】,类似于后世所云的固有意象或者说固定意象,即其象征意义是前人留存下来的,不可滥用甚至是误用而带给读者误读、误会,如“千门万户”一辞代指皇都宫室,孤城往往与征夫之离绪相关,杨柳代指挽留,归雁代指思归等等,这些经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的实践已形成了特殊的诗歌语汇,这或许才是“无一字无来处”的本来意义。可参见相关链接

大中华诗词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http://www.hksc888.com/forum.php ... &extra=page%3D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8464

帖子

3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74
贡献
9196
金钱
11985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7-24 09:50 编辑

至于宋初三体中的西昆体和白体,钱先生好象没有选注,但我觉得百度词条对西昆体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既批评了其思想内容贫乏空虚,脱离社会现实,缺乏真情实感。又肯定了其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西昆体是对于宋初风靡半个世纪的白体诗流于庸俗化、鄙俗化的一种反动,江西诗派又是对西昆体一种反动并取代了西昆体在宋诗中的地位,余可参考龙榆生先生的论述--西昆体及其反动,链接附后

可参见百度西昆体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5%BF%E6%98%86%E4%BD%93/331192


第十六章 西昆体及其反动(龙榆生)——中国韵文史
https://longyusheng.org/zhongguoyunwenshi/yunwenshi1-16.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30 12: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