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回复: 3

谢冕:诗歌这个文体

[复制链接]

308

主题

8130

帖子

3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52
贡献
8868
金钱
11581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从小就喜欢诗歌。少年时节开始学写诗。诗没写好,后来转向研究诗。几十年来我没断了和诗打交道,从那时直至今日。不论是学写诗还是研究诗,一个简单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那就是:诗是什么?有时是别人问我,有时是我问别人,每逢这个时候,我总很胆怯。我说不清楚。记得当年在北大图书馆查过一本书,其中关于诗的定义竟列举了百数十条。定义多了反而乱花迷眼,我自己还是喜欢简约的答案。

我确认诗是有属于它自己的文体特征的。在我的概念中,诗区别于小说、散文和戏剧文学的基本点,要而言之,有如下两点:一、它是从情感出发的文体;二、它是与音乐性有关的文体。从情感出发,就不是从实有的事件出发,就是通常说的,诗缘情而生。这就决定了诗的产生和最后的指归都在它的抒情性。诗不是不可叙事,但叙事只是诗的别体,而且远非它的特长。别的文体当然也可抒情,但抒情绝非它们的必须,它们似乎更重视叙述和情节。所谓的和音乐性有关,指诗的可吟可诵,指这一文体在表达中特别重视节奏和韵律的效果,特别重视包括押韵等手段在内的声音的悦耳动听。抒情是诗的生命,音乐是诗的灵魂。

关于诗的本质,我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论述。我以为其中最重要的文献是《毛诗序》。这篇置放于《诗经·关雎》篇目下的字数不多的重要文字,它的经典性无可置疑。这篇序文可以认为是先秦儒家诗学理论的一个总结。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中国关于诗的本质的最彻底,也最精辟的论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里讲的是诗的发生。诗的产生是由于一种叫作“志”的东西存在于人的内心并要求得到表现的现象。这里说的“志”,大抵指的是人们的意志或愿望,所谓的心志之类。古人说的“在心为志”,指的是诗的内涵。所谓的“发言为诗”,就是那种内涵的形于语言,那就是诗的表现了。

诗是情感的,它是感情激动的产物。从根本上说,诗的诞生是人的情感作用于内心,而后通过语言得到外化的表现。但只讲情感在诗中的决定性的存在,显然未曾涉及诗的真谛。诗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不一般的情感。这就是《毛诗序》所揭示的从“言之不足”到“嗟叹之不足”,再从“嗟叹”到“永歌”,最后是“手舞足蹈”的这个情感生发及达于极致的过程。所以说,诗表达的不是常规的情感,而是饱满的、非常的激情。人的情感到达近于极限的状态时,诗就和音乐、舞蹈相和谐并归于一致了。上举那段文字揭示了诗、歌、舞的近亲的血缘的关系。

我特别强调诗这一文体的音乐的特点,乃是因为音乐性几乎是诗所特别拥有的。如果说,情感的特征是一切文学所不能排斥的共有,而在诗歌这里只是非一般性的存在的话,那么,音乐性对于诗而言,就是一种独有。诗这一文体不仅是一般地供人阅读的,而且是可供吟诵的,在古代,许多诗词更是可以按曲谱演唱的。旧时诗乐一家,后来诗独立出来了,却依然保留了音乐的特性。中外诗中的格律和音韵的要求,都是应和着音乐性这一特点而设的。节奏、押韵、平仄、对称、复沓等等,在废除严格的格律之后的新诗中依然坚定地存在着。即使是在完全破除了格律的自由体诗中,也依然有着对于节奏和旋律的内在要求。这是诗的最后的坚守。

前引《毛诗序》中那些对于诗的基本特性的概括和叙述,在中国古代的诗学著述中,并不是首次出现。这类解释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即“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讲的也是诗与志、言与声等的内在关联。宋朝的朱熹在《诗集传序》中回答“诗何谓而作”的问话时,也说到类似的意思:“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他也精辟地谈到了诗的发生学的原理,以及诗与音乐的亲密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毛诗序》除了关于诗的本质的论述之外,它还特别强调诗与社会的联接,强调诗对于社会盛衰进退的影响。它阐述道: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这段话同样揭示了儒家诗歌观念的最核心的部分,那就是诗对于社会是有用的,即我们通常说的诗的教化作用,即“诗教”。诗所传达的声音,是民众心理情绪最鲜明,也最及时生动的印证。人们从诗歌的情感抒发中,可以谛听并把握到社会和时代的脉动。由于诗与社会生活、民众忧乐息息相关,历来的统治者无不十分重视从诗中了解社情民意,并调整他们的施政方略。这就是这里说的“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的意思。

要是我们注意到儒家学说中的强烈的维护封建意识的理念,并对它采取警觉的态度,那么,我们就能比较适当地发挥诗歌对于现实生活的积极影响。这里使用的“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当然指的是封建社会的道德人伦理想。但我们若是对此加以批判地理解并活泛地运用,那么,用美好的诗歌来纯洁人们的心灵,使之更加高尚和有尊严,最后达到移风易俗的境界,这样的理解应当是不谬的。

诗的意蕴是十分丰富的,历来的论述也是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我本人虽然学诗有年,但由于学养所限,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故往往不自信。但先贤有说在前,也给我增添了勇气。至此,我愿明确而坚定地说:诗是情感的,更是音乐的。同时,不管有多少的责难在前,我还要强调说:诗可以娱乐和闲适,但诗首先是有用的,在净化人心方面,也在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方面。

(此文原刊于 2002 年 9 月 11 日《中华读书报》)


308

主题

8130

帖子

3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52
贡献
8868
金钱
11581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介绍一点东西是为了读者能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并不代表本人同持此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2

主题

606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82
贡献
5899
金钱
7693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李北谢,南李就是李元洛,这两人在我读大学时名声就如雷贯耳,这两人我都听过他们在岳麓书院的文学讲座

点评

张爱玲在她的一篇散文里说:人一成名就有了胡说的本钱【大意】,名人之为名人自是有一定的本事或者缘故,只是有的人还真一成名就喜欢胡说甚至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所以,尊重名人的学问是应该的,迷信名人的名声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4 天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8130

帖子

3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352
贡献
8868
金钱
11581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7-18 03:47 编辑
食无肉 发表于 2025-7-17 21:44
南李北谢,南李就是李元洛,这两人在我读大学时名声就如雷贯耳,这两人我都听过他们在岳麓书院的文学讲座 ...

张爱玲在她的一篇散文里说:人一成名就有了胡说的本钱【大意】,名人之为名人自是有一定的本事或者缘故,只是有的人还真一成名就喜欢胡说甚至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所以,尊重名人的学问是应该的,迷信名人的名声却是盲目的,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对不
然毕竟开卷有益,多读些名人的论述总比读名不见经传的我辈要好一些,起码可以多一些视角去理解、去甄别、去思考,至于诗是什么,历来争论不休,很难定义,转介谢冕的这篇论述是真的仅仅为了读者能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诗这种文体
不时地转介一些名家之论总比之前纠缠人事、瞎扯政治、纠结格律要好得多,至于别人爱读不读和怎么想怎么说我可实在管不着,也不想理会,多开拓视野和增进知识筹备也好过无所事事和口角是非,毕竟学到的知识才是自己的
转介来的一些优秀的东西是可以是成为理论的压舱石的,老兄有空就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2 09: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