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5|回复: 24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竹郎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1473

主题

4081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507
贡献
3645
金钱
7696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5-7-15 17: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
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
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
要求一人一楼,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竹郎组
论坛作业贴

好,今天李商隐的诗,就读这么多吧。
下面布置一下解析作业:

重别梦得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
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哦!

0

主题

385

帖子

2599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词三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88
贡献
673
金钱
965
发表于 2025-7-15 22: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组长-炳坤

《重别梦得》解析

一、创作背景

此诗是柳宗元与刘禹锡(字梦得)的赠别之作。二人同为“永贞革新”被贬的核心人物,历经二十余年贬谪生涯(柳宗元贬永州、柳州,刘禹锡贬朗州、连州等),政治理想破灭,饱经磨难。元和十年(815年),二人短暂回京后再度被贬,临行前重逢又分别,柳宗元作此诗,既含别情,更藏对命运的慨叹。

二、句式与上下联关联

全诗为七言绝句,共四句,两句一组,层层递进:

前两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以时间(二十年)与空间(岐路分途)对比,总写二人共同的遭际与当下的离别。“万事同”概括二十载共历贬谪、理想失落的境遇,“忽西东”则点出此刻分别的仓促与无奈,由“同”到“异”,情感转折自然。

后两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从前两句的现实离别,转向对未来的渺茫期许。以“若许”的假设,表达对归隐的渴望,“邻舍翁”的愿景则将二人的情谊从政治同路人延伸到平淡生活的相守,暗含对命运不由己的怅惘。

三、主题立意

全诗以“别”为核心,却不止于离别之情,更融入三层深意:

1. 同病相怜的知己情:“二十年来万事同”一句,道尽二人共经患难的默契,离别之痛因“同”而更浓。

2. 对现实的无奈与超脱:政治理想已灭,“归田”成为退而求其次的愿望,暗含对朝廷的失望与对仕途的放弃。

3. 平凡生活的期许:“邻舍翁”的愿景,褪去政治色彩,回归人之常情,在苦难中透出对简单幸福的向往,悲而不伤,余味绵长。

四、典故与表达特色

此诗未用显性典故,却以“皇恩”“归田”等传统意象传递深层含义:

“皇恩若许”:看似盼朝廷恩准,实则暗含对“皇恩”难测的无奈——二十载贬谪已证“皇恩”薄,“若许”不过是渺茫的自我安慰。

“归田”:呼应古代文人“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处世观,是贬谪文人常见的精神寄托,此处更因与友人相守的愿景而添温情。

语言朴素平淡,无华丽辞藻,却以“同”“忽”“若许”等词精准传情,于日常语中见沉郁,尽显柳宗元诗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5

帖子

2599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词三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88
贡献
673
金钱
965
发表于 2025-7-15 22: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组长-小筑

《重别梦得》解析

一、创作背景

此诗是柳宗元与刘禹锡(字梦得)的赠别之作。二人同为“永贞革新”被贬的核心人物,历经二十余年贬谪生涯(柳宗元贬永州、柳州,刘禹锡贬朗州、连州等),政治理想破灭,饱经磨难。元和十年(815年),二人短暂回京后再度被贬,临行前重逢又分别,柳宗元作此诗,既含别情,更藏对命运的慨叹。

二、句式与上下联关联

全诗为七言绝句,共四句,两句一组,层层递进:

前两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以时间(二十年)与空间(岐路分途)对比,总写二人共同的遭际与当下的离别。“万事同”概括二十载共历贬谪、理想失落的境遇,“忽西东”则点出此刻分别的仓促与无奈,由“同”到“异”,情感转折自然。

后两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从前两句的现实离别,转向对未来的渺茫期许。以“若许”的假设,表达对归隐的渴望,“邻舍翁”的愿景则将二人的情谊从政治同路人延伸到平淡生活的相守,暗含对命运不由己的怅惘。

三、主题立意

全诗以“别”为核心,却不止于离别之情,更融入三层深意:

1. 同病相怜的知己情:“二十年来万事同”一句,道尽二人共经患难的默契,离别之痛因“同”而更浓。

2. 对现实的无奈与超脱:政治理想已灭,“归田”成为退而求其次的愿望,暗含对朝廷的失望与对仕途的放弃。

3. 平凡生活的期许:“邻舍翁”的愿景,褪去政治色彩,回归人之常情,在苦难中透出对简单幸福的向往,悲而不伤,余味绵长。

四、典故与表达特色

此诗未用显性典故,却以“皇恩”“归田”等传统意象传递深层含义:

“皇恩若许”:看似盼朝廷恩准,实则暗含对“皇恩”难测的无奈——二十载贬谪已证“皇恩”薄,“若许”不过是渺茫的自我安慰。

“归田”:呼应古代文人“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处世观,是贬谪文人常见的精神寄托,此处更因与友人相守的愿景而添温情。

语言朴素平淡,无华丽辞藻,却以“同”“忽”“若许”等词精准传情,于日常语中见沉郁,尽显柳宗元诗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8

帖子

91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2
贡献
220
金钱
348
发表于 2025-7-16 16: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23讲解析作业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哦!
——————————————
解析: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柳宗元与刘禹锡屡遭贬谪又再度分别时所作。当时,柳宗元与刘禹锡一同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二人长期被贬。唐宪宗元和十年(815 年),刘禹锡和柳宗元奉诏回京,却又再次被贬往更为偏远之地,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刘禹锡被贬播州刺史(后改连州)。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下,柳宗元写下此诗,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二人命运的悲叹。

首先,题目是重别,可见二人是被贬之后的一次重逢后又再遭遇贬谪之事发出感慨。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一二分句就直接叙事抒情,回忆过往,一分句叙事回忆,二分句叙事容情紧扣主题,意思是我俩一起共事二十多年了,今天你我又要踏上不同的路各自去各自的岗位上班了。又要各奔东西了。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三、四分句使用假设流水句收束全篇,三分句一转,意思是如果皇上容许我解甲归田的话,期盼我们还能在老了时做个邻居,不知道你是不是很期待喔。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实。

整首诗布局起承转合,从再次分别回忆过往,再到突然间又各奔西东。可见从二人的人生遭遇屡遭贬谪发出感慨,引出后面的三四分句,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6

帖子

2153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四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65
贡献
541
金钱
806
发表于 2025-7-16 16: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绝高班第23讲作业:

【例诗】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解析】
此诗通过回忆两人患难与共的过去(“同”),面对骤然分离的现实(“西东”),设想一个遥不可及的共同归隐未来(“邻舍翁”),深刻抒发了柳宗元被贬谪至荒远之地时,面对挚友再度离别之际的极度悲怆与绝望,以及对超越官场倾轧、珍视人生真情的渴望。这份用磨难浇铸的友情,是黑暗政治环境下人性光辉的闪耀。
柳宗元的《重别梦得》是一首在特定政治悲剧背景下写就的、情感深沉复杂的赠别绝句。它以“二十年万事同”开篇,奠定了患难与共的基调;以“今朝岐路忽西东”突转,揭示现实的残酷打击;在“皇恩若许归田去”这一渺茫希望下,迸发出“晚岁当为邻舍翁”这炽热而悲壮的人生理想。全诗语言看似平易,实则字字千钧(尤其是“同”、“忽”、“若许”、“当为”),通过强烈的时空对比和精炼的白描,将对官场的绝望、对命运不公的悲愤,全部凝注于对至深友情和平凡生活的终极向往上,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和悲剧力量。这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在政治夹缝中沉浮的士人对人性之光、生命本真的深情告白,揭示了中唐政治的黑暗与知识分子的心灵困境。其动人之处,正在于悲怆中的情深,绝望处的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3

帖子

17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45
贡献
408
金钱
655
发表于 2025-7-17 10:00: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解析作业 竹郎组一悠然人生 七绝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哦! 解析: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柳宗元与刘禹锡屡遭贬谪又再度分别时所作。当时,柳宗元与刘禹锡一同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二人长期被贬。唐宪宗元和十年(815 年),刘禹锡和柳宗元奉诏回京,却又再次被贬往更为偏远之地,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刘禹锡被贬播州刺史(后改连州)。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下,柳宗元写下此诗,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二人命运的悲叹。  首先,题目是重别,可见二人是被贬之后重逢后又再遭遇贬谪之事发出感慨。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一二分句就直接叙事抒情,回忆过往,一分句叙事回忆,写出他俩命运高度重合(同科进士,同僚,同贬,同召)。二分句是今日之事,今朝又在岔道口分别,十几年后再度被贬,心中滋味无法言说,古人的每次离别都可能是生死诀别,交通和信息的不发达,心中的酸涩,和对前途的迷茫溢于言表。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三、四分句使用假设流水句收束全篇,三分句一转,意思是如果皇上容许我解甲归田的话,期盼我们还能在老了时做个邻居吧,归田,邻舍翁,用典来写晚岁之约,希望能有个好结局,绝望中的渺茫希冀,让人心酸。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实。布局起承转合,从再次分别回忆过往,再到突然间又各奔西东。引出后面的三四分句,对归隐生活的向往。真实感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

帖子

2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28
贡献
53
金钱
81
发表于 2025-7-17 13: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26一语蝶
重别梦得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
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哦!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柳宗元共作诗三首赠刘禹锡,这是第二首,故题名《重别梦得》


解析:这首诗临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
一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沉浮沉,人世沧桑。二人在公元739年(贞元九年)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已度过二十二个春秋。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永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谋议唱和,力革时弊,后来风云变幻,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去国十年后,又同召回京,却又再贬,二十年来万事同遭遇,使诗人感慨不已。
二句:今朝临岐忽西东:今朝临岐执手,倏忽间又将各自东西,今朝写出了诗人对最后一刻相聚的留恋。忽字又点出了光阴飞逝,转瞬别离的惊心!
三四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诗人强忍悲痛,似乎感觉这次分别很难重逢,用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他们归田隐居,他们定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晚年。
总结:这首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语似质直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

帖子

41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4
贡献
102
金钱
156
发表于 2025-7-17 14: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07一一切随风
重别梦得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重别梦得》解析

《重别梦得》是柳宗元与刘禹锡(字梦得)再次分别时所作,饱含真挚情谊与人生感慨。

创作背景

柳宗元与刘禹锡,这两位中唐时期的杰出文人,志同道合,在政治上共同参与“永贞革新”,力图改变中唐积弊。然而革新失败,二人同遭贬谪。二十年间,他们命运相连,一同经历风雨。此次又面临分别,柳宗元百感交集,写下此诗。

句式分析

- 首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以时间跨度“二十年”起笔,运用质朴简洁的语言,将二人二十年间在政治起伏、人生境遇等诸多方面的相似经历一语概括。此句为平铺直叙,却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引发读者对二人过往共同经历的联想。
- 次句:“今朝岐路忽西东”,与首句形成鲜明转折。“今朝”点明当下时间,“岐路”象征人生道路的分岔,“忽西东”生动展现二人此刻不得不分道扬镳的情形。从“万事同”到“忽西东”,句式上的顿挫,强化了分别的突然与无奈之感。
- 三句:“皇恩若许归田去”,“若许”表示假设,此句是诗人在无奈分别之际生发的美好愿景。从句式上看,它由前两句的现实描述转入对未来的设想,为诗歌增添一份不确定的期待。
- 尾句:“晚岁当为邻舍翁”,承接上句假设,进一步描绘若能归田,晚年做邻居的温馨画面。句式上以平和、悠然的口吻收束,与前两句的感慨无奈形成对比,给人以温暖慰藉。

上下关联

首联两句从时间维度,先言过往相同,后道当下分离,今昔对比,尽显人生变化无常,为全诗奠定深沉基调。颔联紧承首联,在分别的无奈中生出归田做邻居的期望,使情感从伤感过渡到对未来的憧憬,上下关联紧密,逻辑顺畅。整首诗情感层层递进,从回顾过去、感慨当下到展望未来,浑然一体。

主题立意

此诗主题围绕挚友间的深厚情谊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一方面,诗人通过回顾与刘禹锡二十年同甘共苦的经历,抒发对这份真挚友情的珍视。另一方面,面对又一次分别,诗人感慨命运弄人,发出“皇恩若许归田去”的渴望,表达对平静、安稳生活的向往,希望在未来能与挚友相伴,安度晚年。整首诗将友情与人生感慨交织,展现出诗人在困境中对温暖与安定的追求。

典故运用

诗中虽无明显用典,但“归田”这一表述,可看作化用古代文人辞官归乡、归隐田园的传统意象。古代诸多文人在仕途不顺时,常选择归田,远离官场纷争,回归自然。柳宗元借此表达对摆脱仕途困境,过上平静生活的期盼,使诗歌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丰富文化内涵。

《重别梦得》以其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严谨的结构,成为柳宗元诗歌中的佳作,生动展现诗人与刘禹锡之间深厚情谊以及对人生的复杂感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2

帖子

17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68
贡献
390
金钱
663
发表于 2025-7-17 17: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解析作业
竹郎08-曦春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哦!

1.背景解析
诗中“梦得”是刘禹锡的字。柳宗元与刘禹锡是生死之交、政治盟友、文学挚友,并称“刘柳”。两人同为“永贞革新”(805年)的核心成员(“二王八司马”)。革新失败后,一同被贬为远州司马(柳:永州;刘:朗州),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贬谪生涯。这是他们共同的“二十年”的开端。
元和十年(815年)召回与再贬:十年后,他们与其他几位司马被召回长安。本以为政治春天到来,却因权贵排挤和玄都观诗案(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被认为讽刺当权者),旋即被贬往更偏远的柳州(柳宗元)和播州(后因柳宗元上书请以柳州换播州,改贬连州,刘禹锡)。这次分别,即“重别”。
“重别”的含义:既指两人在贬谪生涯中经历的多次离别(如十年前离京赴贬所),更特指这次刚刚看到希望旋即又坠入深渊、且是更遥远绝望之地的诀别。充满了幻灭感和更深的悲凉。此时的柳宗元,经历了十年贬谪的磨砺,对重返朝廷已不抱幻想(“皇恩若许”的“若”字透露出不信任),身心俱疲,对归隐田园有着强烈的渴望,同时对挚友的离别充满不舍与对共同命运的哀叹。

2.句式分析
①结构上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前两句(叙过去与现在):以时间(二十年)和事件(万事同)起笔,高度概括共同经历;紧接着用“今朝”转折,点明当下残酷现实(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后两句(盼未来): 以假设句(若许)提出一个渺茫的愿望(归田),并描绘愿望实现后的图景(邻舍翁)。
②语言凝练质朴
没有华丽的辞藻,用最平实的语言表达最深沉的情感。“万事同”、“忽西东”、“归田去”、“邻舍翁”等词,浅显易懂却蕴含巨大信息量和情感张力。
③对比与转折:
时间对比:“二十年来” (漫长) vs “今朝” (瞬间)。
状态对比:“万事同” (形影不离、命运一体) vs “忽西东” (骤然分离、天各一方)。
理想与现实对比: 后两句的归隐愿望 (“若许...当为”) 与当下被放逐的现实形成巨大反差。
④关键词“忽”:强调分离的突然性和命运的不可抗拒,是全诗情感爆发的支点。
⑤假设句式:“皇恩若许...” 是核心假设。这个“若”字,既是对皇权恩典的渺茫期待,更是深知其无望的委婉表达(甚至带有讽刺)。这种假设语气,使得最后看似温馨的“邻舍翁”愿望,充满了心酸与无奈。

3.上下关联(句意贯通与情感脉络)
首句定基调:“二十年来万事同” 是理解全诗的基石。它不仅是时间概念,更是对两人共同政治理想、奋斗历程、失败遭遇、贬谪苦难、思想交流的深刻总结。这份“同”是友谊和政治同盟的最高境界。
次句急转直下:“今朝岐路忽西东” 是对“同”的彻底撕裂。一个“忽”字,道尽了命运的残酷无情和政治斗争的翻云覆雨。前句的“同”越深厚,此句的“西东”之别就越痛彻心扉。
后两句的因果与递进:
正因为有“二十年来万事同”的深厚情谊和共同理想破灭后的疲惫(背景),才自然生发出对“归田”的渴望。
正因为经历了“今朝岐路忽西东”的再次沉重打击,才更觉“归田”之可贵、与挚友为邻之美好。
后两句的愿望是前两句经历和情感的自然归宿与升华(尽管是虚幻的)。
前两句的沉重现实(贬谪分离)与后两句的虚幻理想(归田为邻)形成强烈张力,共同指向了诗人内心的巨大痛苦和对安宁的极度渴望。

4.主题立意
主题:深沉厚重的友谊与共同命运在政治迫害下的无奈诀别,以及对归隐田园、安度晚年的渺茫渴望。
多重立意:
生死友谊的颂歌:“万事同”三字是友情的最高礼赞。
政治迫害的控诉:“忽西东”的根源是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是对“永贞革新”失败后长期遭受打压的悲鸣。
理想幻灭的哀叹:召回旋即再贬,彻底浇灭了政治热情,“归田”之愿是对仕途的绝望。
对平凡生活的向往:“邻舍翁”的设想,是对远离政治漩涡、与知己共享平静生活的终极向往,也是对当下漂泊流离生活的否定。
命运无常的感喟:“二十年”的沉浮,“今朝”的突变,都体现了在强大政治机器面前个人命运的渺小与无常。
情感基调:表面平静克制,内里沉痛悲凉,交织着深挚的友情、无奈的绝望和对渺茫希望的执着。尾句的温馨想象,更反衬出现实的冰冷。

5.典故应用
这首诗的语言非常平实,没有直接引用或化用明显的历史典故。其诗来源于生活经历和真挚情感本身。
“归田”:这个意象本身源自古代士大夫(尤其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传统。它代表着一种逃离政治纷争、回归自然本真的文化理想。柳宗元此处用“归田”,正是借用了这一文化符号,表达他对官场(尤其是被贬谪状态)的厌倦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邻舍翁”: 描绘的是最普通、最朴素的晚年生活图景。它没有隐士的高蹈,而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和友情的温暖。这个意象本身不算是典故,但它与“归田”结合,共同构建了一个远离庙堂、回归乡野、知己相伴的理想生活模式,这本身是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精神归宿。
“岐路”: 常指分岔路,象征人生的离别或选择。古诗中常用(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此处指两人分别前往不同的贬所。

柳宗元的《重别梦得》是一首在特定政治悲剧背景下写就的赠别诗。它语言平实如话,却因其深厚真挚的情感(基于“二十年万事同”的生死友谊)、强烈的现实反差(“忽西东”的残酷离别)和对渺茫未来(“若许归田”为“邻舍翁”)的深情期许,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不依赖典故,而是以自身坎坷的经历和喷薄而出的情感直击人心,是中唐政治抒情诗的典范,也是友谊诗中的绝唱。诗中蕴含的对政治迫害的控诉、对理想破灭的哀叹、对平凡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无常命运的感喟,使其立意深刻而复杂,超越了单纯的离别之情,成为时代与个人悲剧的深刻写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4

帖子

172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93
贡献
377
金钱
673
发表于 2025-7-18 07: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35-云水间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浅析:
《重别梦得》是柳宗元晚年写给好友刘禹锡(字梦得)的送别诗,全诗紧扣“重别”之情,既含对过往的感慨,又藏着对未来的期许,情感深沉而克制。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以“二十年来”概写与刘禹锡共同的人生轨迹:二人同登进士、同官御史台,后一同因“永贞革新”被贬,二十年间命运休戚与共。“万事同”三字,道尽风雨同舟的深厚情谊。而“今朝岐路忽西东”,则将视角拉回当下离别——曾经相伴的岁月戛然而止,岔路分向东西,一个“忽”字尽显离别之仓促与无奈,暗含对命运无常的叹惋。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联三四句转向对未来的期许。经历长期贬谪后,诗人对仕途已无奢望,只盼若能蒙皇恩允许归隐田园,便与刘禹锡结为邻里,共度晚年。这一愿望看似平淡,实则饱含复杂情感:既是对现实贬谪生涯的逃避,也是对纯真友情的珍视,更藏着对安稳生活的渴求。然而“若许”二字,又暗示这愿望的渺茫,让这份期许染上一层悲凉。
      全诗以朴素语言写尽友情与沧桑,于平淡中见深情,是中唐送别诗中含蓄沉郁的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2

帖子

84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7
贡献
209
金钱
317
发表于 2025-7-18 08:54: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竹郎组作业

竹郎组/海云飞

好,今天李商隐的诗,就读这么多吧。
下面布置一下解析作业:

重别梦得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
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哦!


注释:梦得:是刘禹锡的字。
歧路:分岔路口,象征离别。
归田:暗用张翰莼鲈之典。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年春。两人在京城赴贬途中,再次分别之时。经历了二十年的共同沉浮,从入仕到被贬,再到短暂回京,又遭更重打击再次被贬更远地方。这首诗就是就是写于分别之时。

语句分析
首句:二十年来万事同。(陈述句,开门见山)
点明时间跨度和共同命运,二十年来,指从贞元九年,(783年),两人同榜进士及第开始,到元和十年,(815年)。再次被贬共22年,万事同,是高度概括同登科第。
次句:今朝歧路忽西东。(陈述句)
带有强烈的转折意思,今朝与二十年来形成时间上的强烈对比。忽,字,至关重要,道出发生变故的突然性,包含了命运弄人的无奈,西东,指两人被贬的方向。形象的描绘天各一方的场景。此句是前句的重大转折。将长期的同,瞬间撕裂成分。
转句,皇恩若许归田去。(假设句)
皇恩表面上是敬语,但经历了反复无常的被贬后,词句隐含着复杂甚至讽刺的意味,,归田,指辞官隐居田园,这句是诗人提出一个渺茫的几乎不敢奢望的假设,如果皇恩如果允许我活着归隐故乡。
尾句:晚岁当为邻舍翁。(承诺句)
晚岁:指晚年,承接上句假设而作的约定,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晚年就做相邻而居的老翁,邻舍翁,是一个极具朴素的意象,他摒弃所有的政治抱负,和功名利禄的幻想,只剩下最普通的生活渴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7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栏目顾问

沧浪诗人春华秋实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375
贡献
16493
金钱
20228

特别贡献奖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7-18 15: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16 槛外客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
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

解析: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柳宗元赠予挚友刘禹锡(字梦得)的三首离别诗中的第二首,故题为《重别梦得》。刘禹锡与柳宗元同为中唐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两人因共同参与"永贞革新"而结下深厚友谊,也因改革失败而共同经历了漫长的贬谪生涯。

诗意解析

"二十年来万事同":这七个字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柳宗元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二十年来"并非确数,从贞元九年(793年)两人同中进士到作此诗的元和十年(815年),实际已二十二年,此处取其整数,强调时间跨度之长。"万事同"三字则包罗了他们共同的政治理想、改革实践、贬谪遭遇以及精神世界。

"今朝歧路忽西东":此句由历史回顾转向现实描写,点明题旨中的"别"字。"歧路"典出《列子·说符》中杨朱邻人亡羊的故事,喻指人生道路的分岔。"忽"字尤为精妙,既表现了离别到来的突然性,也暗示了政治风云的变幻无常。

"西东"二字并非泛泛的方向指示,而是具体指代两人的贬所:柳宗元将西行至柳州(今广西柳州),刘禹锡则东赴连州(今广东连县)。在交通不便的唐代,这种地理上的分离往往意味着永别。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将政治迫害下知识分子身不由己的命运表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注意的是,"今朝"与上句"二十年来"形成时间上的对比,突出了长期友谊与突然离别的反差,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皇恩若许归田去":此句转折巧妙,由现实离别转入对未来的设想。"皇恩"表面上是感念皇帝的恩典,实则暗含讽刺——在专制制度下,连辞官归隐这样的个人选择也需仰仗"皇恩"批准。

"归田"指辞官回乡务农,是古代士人政治失意后常见的归宿。但柳宗元用"若许"二字,表明这不过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假设。据史料记载,唐代贬官未经许可不得擅自离开任所,因此"归田"对他们而言确实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晚岁当为邻舍翁":末句承接上句的假设,描绘了一幅看似平淡却充满温情的图景:两位白发老翁比邻而居,共度晚年。这种设想一方面表现了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难舍难分的别愁离恨和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另一方面也反衬出现实处境的残酷——他们连这样简单的愿望都无法实现。

"邻舍翁"的意象源自陶渊明式的隐逸生活,代表了传统士大夫在政治失意后的精神归宿。但柳宗元将此理想与刘禹锡共享,使这一意象超越了单纯的避世思想,成为真挚友情的象征。


《重别梦得》在结构上完美体现了"起承转合"的传统章法:

"二十年来万事同"——起,总括过去,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今朝歧路忽西东"——承,承接上文,引出当下离别情境。
"皇恩若许归田去"——转,转折提出假设,开拓诗意空间。
"晚岁当为邻舍翁"——合,收束全诗,留下悠长余韵。

四句之间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由历史到现实再到想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情感发展过程。

诗中暗用了“歧路”和“田舍翁”的典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54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6
贡献
3911
金钱
4575
发表于 2025-7-19 16: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竹郎组论坛作业贴
竹郎-浮生半闲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
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
分析:
一、创作背景:唐顺宗即位后,柳宗元、刘禹锡等参与“永贞革新”,不久革新失败,二人同被贬为远州司马。直至唐宪宗元和十年初,二人同时奉诏回京,然而朝廷又将他们分别贬谪到柳州和连州为刺史。二人共同离京赴任,行至衡阳岔路口,即将各奔东西,感慨万千,相互赠诗惜别,《重别梦得》即作于此时 。
二、布局方式:起承转合
三、句式分析:一二为陈述句,简洁概括二人经历;三四为假设式复句句式,表达愿望。

三、上下关联:首句回顾过去二十年,二人同进士及第,同参与革新,同遭贬谪,强调“万事同”,为次句的离别做铺垫。次句由过去转到现在,“今朝”点明时间,“岐路忽西东”写当前分别情境,与首句形成今昔对比。后两句是对未来的设想,基于当前分别的无奈,希望未来能归田为邻,与前两句的现实形成反差,在无奈中给予彼此安慰 。

四、 主题立意:全诗通过回顾共同经历、描述当前离别和设想未来归隐,表达了诗人与刘禹锡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二人坎坷仕途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对朝廷不信任、再次被贬的无奈与怨愤,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 。

五、典故应用:此诗语言质朴自然,以直白的表述传达真挚情感,未借用历史故事或前人词句等典故,却能感人至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3

帖子

15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24
贡献
367
金钱
603
发表于 2025-7-19 23: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23讲讲作业
竹郎25-幽谷一枝兰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哦!


解析
一、背景
此诗是柳宗元与刘禹锡(字梦得)的赠别之作。二人同为“永贞革新”被贬的核心人物,历经二十余年贬谪生涯(柳宗元贬永州、柳州,刘禹锡贬朗州、连州等),政治理想破灭,饱经磨难。元和十年(815年),二人短暂回京后再度被贬,临行前重逢又分别,柳宗元作此诗,既含别情,更藏对命运的慨叹。

二、诗意及上下联的关联
前两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以时间(二十年)与空间(岐路分途)对比,总写二人共同的遭际与当下的离别。“万事同”概括二十载共历贬谪、理想失落的境遇,“忽西东”则点出此刻分别的仓促与无奈,由“同”到“异”,情感转折自然。

后两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从前两句的现实离别,转向对未来的渺茫期许。以“若许”的假设,表达对归隐的渴望,“邻舍翁”的愿景则将二人的情谊从政治同路人延伸到平淡生活的相守,暗含对命运不由己的怅惘。

三、情感以及主题立意
全诗以“别”为核心,却不止于离别之情,更融入三层深意:

1. 同病相怜的知己情:“二十年来万事同”一句,道尽二人共经患难的默契,离别之痛因“同”而更浓。

2. 对现实的无奈与超脱:政治理想已灭,“归田”成为退而求其次的愿望,暗含对朝廷的失望与对仕途的放弃。

3. 平凡生活的期许:“邻舍翁”的愿景,褪去政治色彩,回归人之常情,在苦难中透出对简单幸福的向往,悲而不伤,余味绵长。

四、表达特色及典故
此诗未用显性典故,却以“皇恩”“归田”等传统意象传递深层含义:

“皇恩若许”:看似盼朝廷恩准,实则暗含对“皇恩”难测的无奈——二十载贬谪已证“皇恩”薄,“若许”不过是渺茫的自我安慰。

“归田”:呼应古代文人“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处世观,是贬谪文人常见的精神寄托,此处更因与友人相守的愿景而添温情。

语言朴素平淡,无华丽辞藻,却以“同”“忽”“若许”等词精准传情,于日常语中见沉郁,尽显柳宗元诗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特色。

五,结构: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0

帖子

57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2
贡献
142
金钱
216
发表于 2025-7-20 07: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38-海棠依旧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赏析:
一、背景
这首诗是中唐诗人柳宗元写给好友刘禹锡(字梦得)的离别之作,创作于两人共同经历政治挫折后的又一次分别之际。
柳宗元与刘禹锡同为“永贞革新”(805年)的核心成员,革新失败后,二人一同被贬远州(柳宗元贬永州,刘禹锡贬朗州),此后二十余年仕途坎坷、命运相似。诗题“重别”,点明是“再次分别”——历经长期共同磨难后,短暂相聚又要各奔西东,这种“同经患难却难长相守”的境遇,为全诗奠定了悲而不伤的情感基调。
二、句式分析
句式朴素自然,却暗含张力:
首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以“二十年”的时间跨度起笔,用“万事同”概括两人共同的政治遭遇(被贬、失意)与人生轨迹,是对过往的总括,句式平直却分量沉重,暗含“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情。
​次句“今朝岐路忽西东”:由“二十年”的漫长过往转入“今朝”的瞬间,“岐路西东”以空间的分离打破“万事同”的聚合,“忽”字强化了离别来得突然、令人措手不及的痛感,与首句形成“久同”与“忽别”的强烈对比,句式短促,直击离别之切。
​后两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以假设句式(“若许”“当为”)展开想象,从眼前的离别转向对未来的期许。“归田”“邻舍翁”是具体而微的生活场景,句式舒缓,与前两句的急促形成节奏反差,暗含从“当下之痛”到“未来之慰”的情感转换。
三、上下关联
全诗四句层层递进,逻辑紧密:
- 前两句“实写”:首句“万事同”是“因”——正因为二十年来命运与共,才有了次句“岐路西东”的“果”,离别才更显沉重(“同”愈深,“别”愈痛)。
- 后两句“虚写”:承接前两句的离别之悲,转而以“皇恩若许”的假设,将情感从“当下的分离”拉向“未来的相聚”。“归田为邻”的愿景,既是对眼前离别的慰藉,也是对两人共同理想(摆脱仕途束缚、求安宁生活)的呼应,从“实”到“虚”,从“痛”到“盼”,情感一脉相承,结构严丝合缝。
四、主题立意
全诗以“离别”为切入点,核心立意有三:
1. 深厚的友情与共情:“二十年来万事同”不仅是对共同经历的概括,更暗含“你懂我,我知你”的深厚默契,离别之痛正因这份“同”而更刻骨。
2. 对仕途失意的无奈:“皇恩若许”四字暗藏辛酸——归田的前提是“皇恩”,实则暗示二人被贬的命运由朝廷掌控,仕途已无希望,归隐是无奈中的选择。
3. 对安宁生活的向往:“晚岁当为邻舍翁”的愿景,是对政治漩涡的逃离欲,更是在苦难中相互取暖的期盼,于绝望中透出一丝温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5

帖子

7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5
贡献
170
金钱
265
发表于 2025-7-20 07: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19-学点文化


一、创作背景:患难与共的别离

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是柳宗元与刘禹锡在衡阳分路时所作。二人自贞元九年(793年)同登进士第后,结为挚友,共同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同时被贬(柳宗元贬永州,刘禹锡贬朗州),历经十年才被召回京城。然而回京不久,二人又再度被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刘禹锡为连州刺史),此次分别前路茫茫,故诗中充满复杂的离愁与感慨。

二、句式特点:简洁中见千钧

全诗为七言绝句,押“东”韵(同、东、翁),音韵和谐,节奏明快,却字字含情:

首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以“二十年来”的时间跨度起笔,用“万事同”高度概括二人共同的经历(同登科、同革新、同被贬、同召回、同再贬),看似平淡,实则浓缩了半生坎坷,极具张力。

次句“今朝岐路忽西东”:“今朝”与“二十年来”形成时间对比,“岐路”“西东”(柳州在西,连州在东)以空间的分离打破“万事同”的共生状态,“忽”字凸显别离的仓促与意外,暗含命运无常的惊心。
  后两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以假设句式收束,“若许”二字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归田本是奢望,却以朴素的“邻舍翁”愿景相期,语气平缓,却藏着对友情的坚守与对未来的渺茫期盼。

三、上下关联:情感的递进与转折

前两句:从“同”到“异”,是现实的落差。首句“万事同”奠定友情与共患难的基调,次句“忽西东”陡转,将“同”的过往与“异”的当下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别离的突然与沉重,为后文的抒情铺垫。

后两句:从现实到理想,是精神的慰藉。面对被迫分离的无奈,诗人不直接写悲愁,而是转向对未来的设想——若能归田,便结为邻里。这既是对友情的承诺,也是对坎坷命运的一种温柔反抗,让沉痛的别情中透出一丝温暖的希望。

四、主题立意:患难友情与命运悲歌

全诗以“别”为核心,却不止于写离别之愁,更融入了三层深意:

友情的坚贞:“二十年来万事同”是对二人患难与共的总结,“晚岁当为邻舍翁”是对友情的长远期许,无论命运如何捉弄,情谊始终不渝。

对命运的无奈:“岐路忽西东”暗指政治生涯的反复波折,“皇恩若许”看似恭顺,实则暗含对朝廷的失望——“归田”本是退而求其次的愿望,却需“皇恩”恩赐,道尽贬谪文人的身不由己。

对平凡生活的向往:“邻舍翁”的愿景,褪去了文人的政治理想,回归最朴素的生活期待,反衬出官场的险恶与诗人对安稳生活的渴望。

五、典故应用:无典胜有典的含蓄

此诗未直接引用典故,却处处可见“事典”的影子:

“二十年来万事同”隐含二人共同参与的“永贞革新”及其失败后的贬谪经历,无需明言,知情者自能体会其中的政治隐痛。

“皇恩”一词看似常规,却因二人“两度被贬”的经历而带上反讽意味——所谓“皇恩”并未给予公正对待,反而让他们一再漂泊,这种“不直言”的含蓄,比用典更显沉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56

帖子

3486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研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79
贡献
833
金钱
1339
发表于 2025-7-20 08: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解析作业

竹郎~梦依魂牵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在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柳宗元共作诗三首赠刘禹锡,这是第二首,故题名《重别梦得》。刘禹锡亦有《答重别》诗。

译文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前两句:  二十年来历经沧桑患难相同,今天忽然歧路分别各自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后两句: 如果皇恩浩荡允许回家种地,晚年就日夕相处做邻居老翁。

总结: 这首诗写临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首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永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谋议唱和”、力革时弊,后来风云变幻,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去国十年以后,二人又一同被召回京,却又再贬远荒。共同的政治理想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造成了这一对挚友“二十年来万事同”的坎坷遭遇。然而使诗人慨叹不已的不仅是他们个人出处的相同,还有这二十年来朝廷各种弊政的复旧,刘禹锡深深理解柳宗元的这种悲哀。”他们早年的政治革新白白付之东流,今朝临岐执手,倏忽之间又将各自东西,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今朝”二字写出了诗人对最后一刻相聚的留恋,“忽”字又点出诗人对光阴飞逝、转瞬别离的惊心。“西东”非一般言别套语,而是指一去广东连县,一去广西柳州,用得正切实事。
由于是再度遭贬,诗人似乎已经预感到这次分别很难再有重逢的机会,便强忍悲痛,掩藏了这种隐约的不祥预感,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他们归田隐居,那么他们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过晚年。这两句粗看语意平淡,似与一般歌咏归隐的诗歌相同,但只要再看看《三赠刘员外》中,诗人又一次问刘禹锡:“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就可以明白诗人与刘禹锡相约归田为邻的愿望中深蕴着难舍难分的别愁离恨和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身处罻罗之中而向往遗世耦耕。因此这“皇恩”二字便自然流露了某种讥刺的意味。“若许”二字却说明目前连归田亦不可得,然而诗人偏偏以这样的梦想来安慰分路的离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5

帖子

170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6
贡献
411
金钱
648
发表于 2025-7-20 09: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31-拂衣去

重别梦得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
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

赏析:
       这首诗写临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
       前两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永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谋议唱和”、力革时弊,后来风云变幻,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十年以后,二人又一同被召回京,却又再贬远荒。共同的政治理想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造成了这一对挚友“二十年来万事同”的坎坷遭遇。
       然而使诗人慨叹不已的不仅是他们个人出处的相同,还有这二十年来朝廷各种弊政的复旧,刘禹锡深深理解柳宗元的这种悲哀,所以在答诗中抒发了同样的感慨:“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他们早年的政治革新白白付之东流,今朝临岐执手,倏忽之间又将各自东西,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今朝”二字写出了诗人对最后一刻相聚的留恋,“忽”字又点出诗人对光阴飞逝、转瞬别离的惊心。“西东”非一般言别套语,而是指一去广东连县,一去广西柳州,用得正切实事。
       后两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由于是再度遭贬,诗人似乎已经预感到这次分别很难再有重逢的机会,便强忍悲痛,掩藏了这种隐约的不祥预感,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他们归田隐居,那么他们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过晚年。身处贬谪之中而向往遗世耦耕,是封建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碰壁以后唯一的全身远祸之道和消极抗议的办法。因此这“皇恩”二字便自然流露了某种讥刺的意味。“若许”二字却说明目前连归田亦不可得,然而诗人偏偏以这样的梦想来安慰分别的离愁,唯其如此,诗人那信誓旦旦的语气也就更显得凄楚动人。
       这首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
       苏东坡赞柳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这也正是这首小诗的主要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9

帖子

547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93
贡献
1222
金钱
2134
发表于 2025-7-20 12: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南落花 于 2025-7-20 13:02 编辑

竹郎江南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经过十年的贬谪生涯(司马),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人被短暂召回京城。然而,由于政敌的排挤和宪宗的不信任,他们很快再次被贬往更偏远的州郡任刺史。柳宗元贬柳州(今广西柳州),刘禹锡最初被贬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极为荒僻艰苦)。得知刘禹锡有高龄老母需奉养,柳宗元不顾自身处境艰难,毅然上书朝廷,请求与刘禹锡交换贬所(“愿以柳易播”)。后经裴度等人说情,刘禹锡改贬连州(今广东连县)。两人结伴同行至衡阳(今湖南衡阳),在此地不得不分道扬镳,柳宗元南下柳州,刘禹锡南下连州。这首诗就是柳宗元在衡阳与刘禹锡再次分别时所作。题中的“重别”即指这次贬谪路上的再次离别。
第一同字和第二句忽西东,情感落差强。这两句写实。
三四句流水句,属于虚写。
用典:
歧路:源于《列子·说符》的“歧路亡羊”,经后世文人深化,成为表达人生困境、选择焦虑与精神迷惘的经典符号。
这是一首在特定政治悲剧背景下写就的赠别诗。它以极凝练的语言、虚实相生的手法,抒写了与挚友刘禹锡之间患难与共、生死不渝的深情厚谊。诗中既有对共同坎坷命运的悲慨,对专制皇权下个人渺小的无奈,更有对险恶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归隐生活的热切向往。全诗结构严谨,情感深沉跌宕,语言含蓄蕴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

帖子

18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4
贡献
46
金钱
70
发表于 2025-7-20 18: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11-泠崖

《重别梦得》解析

一、创作背景

此诗是柳宗元与刘禹锡(字梦得)的赠别之作。二人同为“永贞革新”被贬的核心人物,历经二十余年贬谪生涯(柳宗元贬永州、柳州,刘禹锡贬朗州、连州等),政治理想破灭,饱经磨难。元和十年(815年),二人短暂回京后再度被贬,临行前重逢又分别,柳宗元作此诗,既含别情,更藏对命运的慨叹。

二、句式与上下联关联

全诗为七言绝句,共四句,两句一组,层层递进:

前两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以时间(二十年)与空间(岐路分途)对比,总写二人共同的遭际与当下的离别。“万事同”概括二十载共历贬谪、理想失落的境遇,“忽西东”则点出此刻分别的仓促与无奈,由“同”到“异”,情感转折自然。

后两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从前两句的现实离别,转向对未来的渺茫期许。以“若许”的假设,表达对归隐的渴望,“邻舍翁”的愿景则将二人的情谊从政治同路人延伸到平淡生活的相守,暗含对命运不由己的怅惘。

三、主题立意

全诗以“别”为核心,却不止于离别之情,更融入三层深意:

1. 同病相怜的知己情:“二十年来万事同”一句,道尽二人共经患难的默契,离别之痛因“同”而更浓。

2. 对现实的无奈与超脱:政治理想已灭,“归田”成为退而求其次的愿望,暗含对朝廷的失望与对仕途的放弃。

3. 平凡生活的期许:“邻舍翁”的愿景,褪去政治色彩,回归人之常情,在苦难中透出对简单幸福的向往,悲而不伤,余味绵长。

四、典故与表达特色

此诗未用显性典故,却以“皇恩”“归田”等传统意象传递深层含义:

“皇恩若许”:看似盼朝廷恩准,实则暗含对“皇恩”难测的无奈——二十载贬谪已证“皇恩”薄,“若许”不过是渺茫的自我安慰。

“归田”:呼应古代文人“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处世观,是贬谪文人常见的精神寄托,此处更因与友人相守的愿景而添温情。

语言朴素平淡,无华丽辞藻,却以“同”“忽”“若许”等词精准传情,于日常语中见沉郁,尽显柳宗元诗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37

帖子

2376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13
贡献
650
金钱
863
发表于 2025-7-20 21: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01-皓月
重别梦得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
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哦!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柳宗元共作诗三首赠刘禹锡,这是第二首,故题名《重别梦得》


解析:这首诗临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
一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沉浮沉,人世沧桑。二人在公元739年(贞元九年)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已度过二十二个春秋。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永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谋议唱和,力革时弊,后来风云变幻,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去国十年后,又同召回京,却又再贬,二十年来万事同遭遇,使诗人感慨不已。
二句:今朝临岐忽西东:今朝临岐执手,倏忽间又将各自东西,今朝写出了诗人对最后一刻相聚的留恋。忽字又点出了光阴飞逝,转瞬别离的惊心!
三四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诗人强忍悲痛,似乎感觉这次分别很难重逢,用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他们归田隐居,他们定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晚年。
总结:这首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语似质直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5

帖子

2599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词三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88
贡献
673
金钱
965
发表于 2025-7-20 23: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23讲解析作业
竹郎023秋叶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哦!

解析: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柳宗元与刘禹锡屡遭贬谪又再度分别时所作。当时,柳宗元与刘禹锡一同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二人长期被贬。唐宪宗元和十年(815 年),刘禹锡和柳宗元奉诏回京,却又再次被贬往更为偏远之地,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刘禹锡被贬播州刺史(后改连州)。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下,柳宗元写下此诗,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二人命运的悲叹。

首先,题目是重别,可见二人是被贬之后的一次重逢后又再遭遇贬谪之事发出感慨。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一二分句就直接叙事抒情,回忆过往,一分句叙事回忆,二分句叙事容情紧扣主题,意思是我俩一起共事二十多年了,今天你我又要踏上不同的路各自去各自的岗位上班了。又要各奔东西了。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三、四分句使用假设流水句收束全篇,三分句一转,意思是如果皇上容许我解甲归田的话,期盼我们还能在老了时做个邻居,不知道你是不是很期待喔。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实。

整首诗布局起承转合,从再次分别回忆过往,再到突然间又各奔西东。可见从二人的人生遭遇屡遭贬谪发出感慨,引出后面的三四分句,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7

帖子

1764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88
贡献
455
金钱
666
发表于 2025-7-22 09: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27--小草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一、创作背景

此诗是柳宗元与刘禹锡(字梦得)的赠别之作。二人同为“永贞革新”被贬的核心人物,历经二十余年贬谪生涯(柳宗元贬永州、柳州,刘禹锡贬朗州、连州等),政治理想破灭,饱经磨难。元和十年(815年),二人短暂回京后再度被贬,临行前重逢又分别,柳宗元作此诗,既含别情,更藏对命运的慨叹。

二、句式与上下联关联

全诗为七言绝句,共四句,两句一组,层层递进:

前两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以时间(二十年)与空间(岐路分途)对比,总写二人共同的遭际与当下的离别。“万事同”概括二十载共历贬谪、理想失落的境遇,“忽西东”则点出此刻分别的仓促与无奈,由“同”到“异”,情感转折自然。

后两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从前两句的现实离别,转向对未来的渺茫期许。以“若许”的假设,表达对归隐的渴望,“邻舍翁”的愿景则将二人的情谊从政治同路人延伸到平淡生活的相守,暗含对命运不由己的怅惘。

三、主题立意

全诗以“别”为核心,却不止于离别之情,更融入三层深意:

1. 同病相怜的知己情:“二十年来万事同”一句,道尽二人共经患难的默契,离别之痛因“同”而更浓。

2. 对现实的无奈与超脱:政治理想已灭,“归田”成为退而求其次的愿望,暗含对朝廷的失望与对仕途的放弃。

3. 平凡生活的期许:“邻舍翁”的愿景,褪去政治色彩,回归人之常情,在苦难中透出对简单幸福的向往,悲而不伤,余味绵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7

帖子

34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70
贡献
827
金钱
1332
发表于 2025-7-22 16: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析《重别梦得》
竹郎
重别梦得(815年) 中唐 · 柳宗元
七言绝句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字梦得)同为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二人同时遭贬(柳贬永州,刘贬朗州)。元和九年(814年)短暂回京后,次年三月再度被贬:柳任柳州刺史(今广西柳州),刘任连州刺史(今广东连州)。二人同行至衡阳分路,柳宗元于离别之际写下三首赠诗,《重别梦得》为第二首。  
此次分别充满悲怆——柳宗元预感重逢无望(四年后他病逝于柳州,年仅47岁),诗中“归田”之约实为绝望中的慰藉。  
二、诗句解析
1. 首句“二十年来万事同”
首句赋,直叙,以时间跨度(二十年)统领全篇。  
浓缩二人共同命运:同科及第、同参革新、同遭贬谪、同步回京再贬。“万事同”既指宦海浮沉,亦暗含对朝廷弊政复旧的愤懑。   

2. 次句“今朝岐路忽西东”  此句转折突急,“忽”字点睛,强调离别仓促与惊心。  
“岐路”化用《列子·说符》杨朱邻人亡羊典(“多岐路”),喻人生迷途与仕途险恶;“西东”实指柳州(西)、连州(东),地理精准对应贬所。  
上下关联:从“万事同”到“忽西东”,形成命运共同体被强行撕裂的张力,奠定全诗沉痛基调。  

3. 尾联“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此联为假设复句,流水句。(“若许…当为…”),表面平淡,实藏反讽。  
皇恩”暗含讥刺。二人因皇权反复遭难,“恩”字反衬朝廷昏聩。  
归田”:典出晋鲁褒《钱神论》“官无中人,不如归田”,直指官场黑暗。  “邻舍翁”:化用陶渊明式归隐理想,却以“若许”暴露愿望之虚妄——贬谪之身连归田自由亦无。  
表面相约晚年,实则永诀的哀鸣。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中追问“何年待汝归?”,更证此约之凄楚。  
三、主题立意:友情、政治与生命的悲歌  
《重别梦得》以28字浓缩了柳宗元与刘禹锡作为改革者的幻灭、作为逐臣的孤愤、作为挚友的深情。其力量正在于“哀而不伤”的克制:不呼痛而痛彻骨髓,不斥君而君昏自现。四年后柳宗元客死柳州,刘禹锡抚养其遗孤并整理文集,以余生践“万事同”之诺——此诗不仅是诀别之辞,更是中唐士人悲剧命运的碑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7

帖子

6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6
贡献
143
金钱
231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20--花开向晚

《重别梦得》解析

一、创作背景

此诗是柳宗元与刘禹锡(字梦得)的赠别之作。二人同为“永贞革新”被贬的核心人物,历经二十余年贬谪生涯(柳宗元贬永州、柳州,刘禹锡贬朗州、连州等),政治理想破灭,饱经磨难。元和十年(815年),二人短暂回京后再度被贬,临行前重逢又分别,柳宗元作此诗,既含别情,更藏对命运的慨叹。

二、句式与上下联关联

全诗为七言绝句,共四句,两句一组,层层递进:

前两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以时间(二十年)与空间(岐路分途)对比,总写二人共同的遭际与当下的离别。“万事同”概括二十载共历贬谪、理想失落的境遇,“忽西东”则点出此刻分别的仓促与无奈,由“同”到“异”,情感转折自然。

后两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从前两句的现实离别,转向对未来的渺茫期许。以“若许”的假设,表达对归隐的渴望,“邻舍翁”的愿景则将二人的情谊从政治同路人延伸到平淡生活的相守,暗含对命运不由己的怅惘。

三、主题立意

全诗以“别”为核心,却不止于离别之情,更融入三层深意:

1. 同病相怜的知己情:“二十年来万事同”一句,道尽二人共经患难的默契,离别之痛因“同”而更浓。

2. 对现实的无奈与超脱:政治理想已灭,“归田”成为退而求其次的愿望,暗含对朝廷的失望与对仕途的放弃。

3. 平凡生活的期许:“邻舍翁”的愿景,褪去政治色彩,回归人之常情,在苦难中透出对简单幸福的向往,悲而不伤,余味绵长。

四、典故与表达特色

此诗未用显性典故,却以“皇恩”“归田”等传统意象传递深层含义:

“皇恩若许”:看似盼朝廷恩准,实则暗含对“皇恩”难测的无奈——二十载贬谪已证“皇恩”薄,“若许”不过是渺茫的自我安慰。

“归田”:呼应古代文人“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处世观,是贬谪文人常见的精神寄托,此处更因与友人相守的愿景而添温情。

语言朴素平淡,无华丽辞藻,却以“同”“忽”“若许”等词精准传情,于日常语中见沉郁,尽显柳宗元诗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2 10: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