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回复: 5

青青子衿诗苑第166期笔会

[复制链接]

411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福建诗词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19
贡献
5118
金钱
7711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

QQ
发表于 昨天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周炜才 于 2025-7-14 09:56 编辑

       2005年4月25日,中国政府决定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2005年7月11日,中国航海日正式启动,当天也是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2025年是中国航海日设立20周年,也是郑和下西洋620年。郑和,是世界级大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从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奉命率领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船队7次远航西洋,前后长达28年,到访37个国家,拉开了人类走向远洋的序幕,书写了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丽篇章。为纪念这一伟大航海盛事,传承和弘扬郑和精神,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以诗词的形式让优秀历史文化焕发时代活力。本次笔会以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和中国航海日20周年为主题,请诗词大家们积极踊跃参加主题创作交流。
      笔会要求:
      1、体裁:绝、律、词。
      2、平水韵和词林正韵,新韵请注明。
      3、紧扣主题,格律自检,要确保质量。每人不超过3首。
      4、作品中请不要随意加空格,以方便收集编辑和整理。
      5、发在此处的作品不必加《青青子衿诗苑第166期笔会》字样,发在其他版块的须加上。
      6、时间:2025年7月16日至31日。

      抛砖引玉:

      周炜才

      七律·颂郑和下西洋

      宝舸冲波乐港筹,云樯栉比傲瀛洲。
      七番亲涉通诸域,万国咸来仰盛猷。
      广布文明丝路畅,宏开福祉海商稠。
      今时复焕繁华象,浩气长随碧浪流。

      注:乐港,指福州长乐太平港。

       沁园春·缅怀郑和下西洋620周年

       浩渺沧溟,几经潮汐,七度远航。望海鸥翔宇,千舟击楫;贾帆擎日,诸国来王。
       宝舶连云通海道,更贯斗星槎迎八方。宏愿遂,播丝绸火种,青史流芳。

       当年圣明诏遣,委三保开拓巡疆。叹爪哇平乱,麻林献贡;锡兰铭碣,丝路通商。
       珍帛异禽归故里,耀盈宫、珠玑堆玉堂。今追念,仰贤公智勇,再续鸿章。

       六州歌头·中国航海日20周年咏怀(依钦谱汪元量体)

       碧涛掀日,千里接遥天。云樯乱,鲸波断,鼓鼍喧。丝绸绵。
       商舶穿神瀚,浪花卷,风云转,持犀板,译通翻。越千年。
       郑戚东航潮激,拥蓬莱,怎处求仙。横海楼船。动瀛壖。

       今朝梦幻,辽宁悍,蛟龙罕,斗星悬。深洋演,巡防辩,追飞鸢。辗云躔。
       更有神舟遣,探银汉,访婵娟。蓝图远,沧溟远,志无前。
       休问当年讯拙,鲛人笑、皇帝惭言。正金瓯无缺,玉宇净埃烟。挥楫声阗。
      
     




411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福建诗词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19
贡献
5118
金钱
7711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周炜才 于 2025-7-14 10:01 编辑

中国航海日,一起看郑和七下西洋中的长乐印记(有关资料)


     明朝初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开启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创造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航线最远的航海纪录,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推向巅峰。
  历史上,福州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如果说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策划地,太仓是郑和下西洋的始发港、起锚地,那么,长乐就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
  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将郑和下西洋首航纪念日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2022年7月11日是第18个中国航海日,让我们一起听历史文物讲述郑和与长乐的故事。
  在郑和下西洋的壮丽航程中,长乐扮演了浓墨重彩的角色。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在长乐太平港候风放洋;郑和舰队的许多船舶是在福建建造的;郑和舰队在长乐太平港休整期间,船上的火器、弓弩、刀牌等兵器多由福建都司辖下的3个“成造军火器局”提供;大批福建人随郑和出使远航,有些人留居东南亚各地,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南洋;福建是妈祖信仰的发祥地,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成功,推动了华人移民海外的热潮,移民的迁徙,又把妈祖信仰传播到世界各地……
  长乐保存了郑和下西洋的大量历史资料和文物,郑和碑、圣寿宝塔……通过这些至今尚存的历史遗存,我们依稀可以看见600多年前的帆影和波涛,感受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的智慧与力量。

  显应宫郑和雕像

  2003年专家确认,福建长乐出土的显应宫文物中的十尊“巡海大臣”神像,其中一尊为郑和塑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国家历史博物馆等相关单位专家组成的鉴定组,专程到显应宫,对这一尊塑像进行鉴定,确认此塑像为中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一尊郑和塑像,也是中国惟一发现的作为神和妈祖像供在一起的郑和塑像。这极为有价值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郑和历史,将有重要的意义。
  有研究郑和的人士认为,该塑像与郑和真实形象的误差最小。

  圣寿宝塔

  在长乐南山顶上,圣寿宝塔屹立千年。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圣寿宝塔,又名三峰塔。从宋代至明代,宝塔不断得到僧人募缘、乡人舍财、官府捐资重修。郑和下西洋时,见其颓圮,也多次进行了修葺。
  当年,郑和船队每次开洋出海,都会在长乐一个叫太平港的地方整训,伺风开洋。为了一览整个太平港船队情况,郑和经常登上位于南山的圣寿宝塔,远眺太平港,且在每次出入闽江口时,郑和也是凭借圣寿宝塔的位置来确定航线。郑和史迹陈列馆工作人员介绍,因圣寿宝塔对郑和开洋出海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往返泊舟太平港时,他多次出资修葺圣寿宝塔。
  在第七次下西洋离国前,郑和组织整修三峰塔、天妃宫,并在天妃宫左侧修建一座三清宝殿。南山上,塔、寺、宫、殿俱全,依照郑和的话来说,便是“画栋连云,如翚如翼”。郑和修建的这组南山建筑,在历史更迭中,仅留下一座三峰塔。

  长乐南山天妃宫石柱础

  该柱础高30厘米,宽43厘米,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郑和因三次航海活动皆受到天妃庇佑,遂奉请朝廷在长乐县南山(又称三峰山、塔坪山)修建天妃行宫,同年行宫落成。
  行宫原建筑在抗日战争中被毁。1984年在遗址上出土原行宫石柱础5件,大小相同,郑和史迹陈列馆建馆时作为柱础使用四件,现存一件。

  郑和宝船(模型) 

  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九桅十二帆,底呈尖刀型,稳定性好,抗风力强,适于远洋航行。船模是仿造郑和乘坐的最大帅船而制作的,模型与原型的比例是15。
  郑和舰队的许多船舶是在福建建造的。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记载:“(明)永乐七年(1409)春正月,太监郑和自福建航海通西南夷,造巨舰于长乐。”著名的郑和宝船就是采用福建沿海一带常见的福船船型。福船尖底、阔面、水密,适于深海远洋航行,为当时中国航海木帆船的四大船型之一(另有沙船、广船和鸟船),亦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力船型之一,明朝出国使臣(如册封琉球使)乘坐的官船均为福船型海船。

  郑和铜钟

  郑和铜钟钟身高69厘米,壁厚2厘米,重77公斤,葵口,覆釜形。钟钮双龙柄,钟肩浮印云气如意纹,钟中部以云水波浪纹为母题,钟有八卦、云雷等纹饰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铭文,钟下部有楷书铭文五组,共54字,是宣德六年(1431)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为祈保西洋之行往返平安所铸造。
  该铜钟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福建省南平市被发现,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在长乐活动的实物证据。

  登文道

  在潭头镇文石村北侧江边,隐匿于石块中的“登文道”摩崖石刻,其横额隐约可见刻楷书“皇明 登文道”五个字。史料记载,登文道修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取名登文道,表明这里是登上文石的道头,也寓意登上文官仕途。郑和下西洋时,多次在此设祭开洋,这里也是他到长乐修建天妃庙时登陆的地方。
  登文道还曾是古代长乐客商出洋的始发地和朝廷使臣赴琉球岛的码头。目前,它已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  

  《天妃灵应之记》碑

  上世纪30年代,距圣寿宝塔不远处,一块石碑的出土,轰动海内外。这块由郑和刊立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记录下空前绝后的航海壮举,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遗物。
  石碑不仅详细记载了郑和奉命率领船队不畏艰险的远航历程,包括七下西洋的时间、地点、经过等,还褒扬了天妃(妈祖)的神力。其中,碑文明确记载:“余由舟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这是考证郑和下西洋最权威的史料碑刻。
  “这块碑,我们俗称‘郑和碑’,是郑和最后一次奉命出使西洋时亲自撰文的。”郑和史迹陈列馆馆长陈迟介绍,碑文共有1177个字,至今基本完整可读。“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详细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石碑,不仅是先辈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也可以修补文献记载的失误和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1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福建诗词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19
贡献
5118
金钱
7711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沿着郑和下西洋的长乐印迹 扬帆向海见证600年海丝风华

      滔滔闽江水,一路奔腾向海。在江岸边的郑和广场上,一座高大庄严的郑和石像临江而立,手执出海文书,目光坚定,眼中尽是对未知世界的期待和憧憬。一路之隔,郑和船队的福船模型“扬风启航”,威仪四方。
      这是郑和在长乐留下的印迹。追随滔滔江海,穿越时光之流,600多年前,郑和船队在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开启了长达28年的航海时代,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600多年后的今天,郑和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深深烙印在这座城市中,在传承郑和文化之路上,长乐书写着海丝文化的新篇章。

W020230928545668913542.jpg

郑和广场上的郑和石雕像。记者 林双伟 摄


  郑和文化地标10月点亮

  登上长乐塔山顶端,一座圣寿宝塔(又名三峰寺塔)雄伟高耸。
  “当年,郑和船队以此塔为航标,通行太平港。他经常登上圣寿宝塔远眺太平港,每次出入闽江口时,还凭借圣寿宝塔的位置来确定航线。”长乐郑和史迹陈列馆馆长陈迟介绍,因圣寿宝塔对开洋出海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郑和在往返泊舟太平港时,多次出资修葺圣寿宝塔。
  600多年前,在太平港,郑和船队上百艘驻泊的舰船从这里出海,2万多名壮士随船在隆盛的威仪中起航。
  为什么选择长乐?“长乐有优良的港湾,物阜民丰。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就在此造船,这里不仅航海技术先进,而且拥有经验丰富的水手及舵工、火长等技术人员;另一方面,当时的长乐太平港江面宽阔,适合水师演练。”陈迟介绍,郑和船队还可以直接从闽江进入太平洋。
  据介绍,在第七次下西洋前,郑和命人重修长乐南山的天妃行宫、三峰塔寺,新建三清宝殿。南山上,塔、寺、宫、殿俱全。如今,这组建筑在历史更迭中,仅留下一座三峰寺塔,让后人得以在珍贵史迹中回望过往。
  今年正值长乐建县1400年,长乐区启动三峰寺塔亮灯工程。目前夜景灯光正在加紧建设,将于10月实现亮灯,点亮郑和文化地标。

  从遗迹回溯海上丝路印记

  上世纪80年代,为保护与郑和有关的文物和史料,长乐修建了郑和史迹陈列馆。馆内,一块镇馆之宝——《天妃灵应之记》碑,是郑和下西洋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好见证。
  在第七次下西洋前,郑和将《天妃灵应之记》碑镌嵌于南山宫殿中。上世纪30年代,《天妃灵应之记》碑出土,一时轰动海内外。
  该石碑碑文共有1177字,至今基本完整可读,不仅详细记载了郑和奉命率领船队不畏艰险的远航历程,包括七下西洋的时间、地点、经过等,还记载了海外贸易的成果。其中,碑文明确记载“余由舟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是考证郑和下西洋以长乐作为驻泊和开洋地最权威的史料碑刻。
  “这块碑是郑和最后一次奉命出使西洋时亲自撰文的。”陈迟介绍,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详细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石碑。
  值得一提的是,妈祖文化也是郑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块石碑中,褒扬了天妃(妈祖)的神力,与郑和命人重修的天妃宫相互映衬。1412年,郑和因3次航海活动皆认为受到天妃庇佑,遂奉请朝廷在长乐南山(今塔山公园)修建天妃行宫。遗憾的是,行宫原建筑在抗日战争中被毁。“1984年,在遗址上出土原行宫石柱础5件,大小相同,建馆时作为柱础使用4件,现存一件。”陈迟说。

  挖掘传承海丝文化

  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非洲等地的37个国家,总计航程16万海里,创造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航线最远的航海纪录,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推向巅峰。
  为纪念郑和航海探索精神,早在2002年,长乐政府便发动社会捐资近千万元,在长乐航城街道金刚腿附近,兴建了以郑和下西洋为主题、长约2公里的景观走廊——郑和广场。这里有郑和石雕像、郑和福船、太平港帅营、郑和舟师启锚处、长乐海丝馆(原郑和航海馆)等纪念性建筑。
  长乐海丝馆经重新装修布馆,于2021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展馆紧扣海丝文化主题,以历史发展的脉络为纵线、以海内海外两个长乐为横线,展示长乐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和未来。
  长乐海丝馆旁,屹立着一艘郑和福船木质模型。“郑和舰队的许多船舶是在福建建造的。”长乐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著名的郑和宝船采用福建沿海一带常见的福船船型。福船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力船型之一,写下了中国造船史的辉煌篇章。
  眼下,郑和广场已和郑和公园、郑和史迹陈列馆等连成一体,构成了长乐当地独特的郑和文化风景线。
  “郑和文化是海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乐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长乐先后投入资金对海丝遗址地登文道码头、三峰寺塔等周边环境整治提升,还编撰《海丝拾古》系列丛书,继续做好海丝遗产的调查工作,不断挖掘和传承海丝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1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福建诗词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19
贡献
5118
金钱
7711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老师们支持和参与,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29

主题

5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青青子衿诗苑律诗专栏特邀顾问

Rank: 6Rank: 6

威望
7965
贡献
50086
金钱
6791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昨天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蔡其华(江苏宜兴)​
郑和下西洋(新韵)
鲸波万里驾长风,星斗垂天认旧踪。
不是君王开远略,谁持汉使向瀛东?

纪念中国航海日20周年
万里沧溟一鉴开,云帆高挂自天来。
星槎远泛星河动,铁笛长鸣铁甲回。
廿载烟涛成旧忆,千秋海月照新台。
今朝重走丝绸路,更向深蓝种碧槐。

浪淘沙令·纪念中国航海日20周年
万里彩云飞。震响惊雷。
云帆高挂自由驰。远泛星槎波浪涌,铁甲雄归。
海月照新台。廿载功垂。
重洋远渡闪光辉。更向深蓝探奥秘,禹甸扬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2万

帖子

43万

积分

首席版主

青青子衿诗苑词曲专栏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19375
贡献
115342
金钱
15333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航海日抒怀

本帖最后由 黄金山 于 2025-7-15 14:31 编辑

七绝·航海节抒怀
黄金山/忘忧草
沧波万里接遥天,曽记星槎破晓烟。
六百年来潮未歇,渔歌高颂下洋篇。
七律·航海节感怀
----兼颂郑和下西洋
黄金山/忘忧草
洪波拍岸太平年,浩气凌空卷锦笺。
玉鼎犹浮沧海月,宝槎曽破碧溟烟。
初张云翼斗星近,正涌峰澜华日悬。
渔唱聆听传盛典,下洋杰作领先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5 20: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