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13

偏离与靠拢【推荐阅读】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4-27 11:26 编辑

偏离与靠拢

——徐灿与词学传统
作者/张宏生

徐灿是明清之际的著名词人,对其创作,清人评价极高。清初陈维崧还只是说她“才锋遒丽,生平著小词绝佳,盖南宋以来,闺房之秀,一人而已。”把她和李清照相提并论,而到了清代中叶的吴衡照,则就进一步说她是“闺阁弁冕”了。其他批评家也都给予非常高的评价。(注:如李调元《雨村词话》卷4云:“近来才女,应以徐灿为第一。”《词话丛编》,页1439。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5云:“国朝闺秀工词者,自以徐湘蘋为第一。”《词话丛编》,页3895。)清代是词学又加隆昌的时代,在这个背景下讨论徐灿的词,不仅能够对其创作成就有更具体的了解,而且可以从一个侧面认识清代词学的特点。


  一

前人论徐灿词,往往放在女性词作的背景中,因而也常与李清照进行比较。如陈维崧云:“徐湘蘋才锋遒丽,……其词娣视淑真,姒蓄清照。”陈廷焯云:“闺秀工为词者,前则李易安,后则徐湘蘋。”(注: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坛自出现李清照之后,经过后人不断经典化,已经作为女性创作的典范,在后来者的面前树立起一座丰碑,成为学习的典范。在这个典范面前,后来的女作家似乎都是平庸的,很少有人能像徐灿那样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不仅能够“姒蓄清照”,而且“其冠冕处,即李易安亦当避席”。其实,在相对封闭、发展缓慢的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生活空间和创作空间都有相对的稳固性,徐灿的词也有不少难出李清照藩篱者(当然也包括其他女性作家),但是,她能够在李清照开创的传统中独树一帜,更多体现出的当然是异,而不是同。


首先,徐灿的词比李清照境界开阔。李清照在她那个时代虽然已经有着比较通脱的生活形式,词作也敢于大胆写出内心的活动,以至于被王灼批评为“自古搢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但从作品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基本上还是在一个比较小的个人空间里,所涉及的大都是个人的思绪。相比之下,徐灿的作品中体现的生活空间就更大一些。由于避乱随戍,因此每写旅怀(《惜分钗•旅怀》〔移春槛〕);由于精熟历史,所以感慨古今(《青玉案•吊古》〔伤心误到芜城路〕)。闺中唱和,具见姊妹情谊(《玉楼春•寄别四娘》〔风波忽起催人去〕);夫妻酬答,备显患难深情(《水龙吟•次素庵韵感旧》〔合欢花下流连〕)这些题材,都是包括李清照在内的以前女词人的作品中少见或不见的。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号称文章知己,患难夫妻,他们以《醉花阴》词牌斗技之事,(注:元代伊世珍《瑯嬛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政易安作也。”见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艳称千古,但他们之间以词在感情方面的交流唱和却少见。事实上,明清尤其是清代以来,夫妻之间的诗词赓和、文学交流已不仅是闺房之乐的一种,而且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清代出现了大量女作家,她们的作品相当一部分是其丈夫为之刊刻的,这说明社会对于女性创作的看法已经大为改变。而在这一过程中,徐灿和陈之遴夫妇之间的文学活动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其次,在表现社会变迁时,徐灿比李清照的强度更大。毋庸置疑,徐灿和李清照面对的历史变化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李清照经历了宋室南渡,徐灿经历了清兵入关,对于国破家亡,她们都有共同的感受,但是,把这种感受表现在作品中时,却又是颇有不同的。如前所述,李清照的生活空间相对狭小,她写亡国之感也只能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展开。而徐灿则往往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直接去描写所发生的历史悲剧。试比较李清照和徐灿的两首《永遇乐》,前者云:“落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事,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后者云:“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杨,而今金尽,秾李还销歇。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李清照是以自己个人生活的具体变化来点出家国沦亡之痛,“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二句,说尽万千心事。而徐灿所作虽也有其个人身世在,却基本上是直接说出对这场历史剧变的感受,“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二句,不仅是其个人的感慨,更是一切爱国志士的感慨。其笔力的雄健,为易安所不及。


第三,徐灿词中的沉郁之情,在李清照之外又开一境。总的来说,李清照的词虽然感情深挚,艺术精美,在内涵上,从少女写到老迈,仍然是比较单纯明晰的。近年有学者通过对李清照词的文本再解读,对赵、李之间的关系别有论定,认为李清照作品中经常表现的凄怨,不仅是针对离别,而且包含对丈夫用情不专的微词。这一分析虽然别开蹊径,有助于对一些历史现象的再认识,但具体结论似还可以细加斟酌。而对于徐灿来说,她处于一种强烈的内心分裂之中却是毫无疑义的。徐灿的丈夫陈之遴当清兵入关之后,马上投靠新朝,这在传统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看来,当然是有亏大节的。徐灿虽是女流,也为之不屑。她的矛盾在于,她必须在国家与家庭之间作出选择,两者都有儒家大传统所赋予的规定性,即尽忠与从夫。她不满于陈之遴出仕新朝,恪于妇道又不能反对;她感到丈夫的所为有亏大节,却又愿意和他一起承担生活的种种磨难。所有这些,她都表现到了作品中。如《唐多令•感怀》:“玉笛送清秋,红蕉露未收。晚香残、莫倚高楼。寒月羈人都是客,偏伴我,住幽州。小院入边愁,金戈满旧游。问五湖、那有扁舟?梦里江声和泪咽,何不向,故园流。”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抚弄乐器大抵和寻找知音有关。对于徐灿来说,明亡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孤独。不仅有国家的倾覆,而且有家庭的变迁;不仅有现实空间的无奈,而且有心理空间的阻隔。还有回忆中的怅惘和瞻念中的绝望……。所有这些,交织在一起,就化作一个在凄清的秋天独自吹笛的形象。既然思乡,则登高适可望远,望远略可代归,但词人却不愿登楼,其原因,表面上是由于百花凋零,实则暗示衰朽残年,希望避免惹起由于无法克服的矛盾而引起的无奈的怅触。望月怀远为古典诗词所习见,但身边分明有亲人,却有如此的孤独感,其中的深悲积怨不言自明。家乡的一切,都已化作边地的愁怀,旧游之处,遍布金戈,哪里还是原来的模样?又哪里能够回去!范蠡助越灭吴后,携西施飘然远引,浪迹五湖,尚能找到隐居之地;李清照当金兵打进汴梁后,也还有江南的半壁江山可以寄迹。这些,在徐灿看来已是奢侈。其实,清兵虽已入关,亦不至于无处可去。作者在这里所表示的,仍然不过是由于丈夫出处不慎,郁积心头的无可奈何之感。事实是,回到家乡既已阻隔重重,而且处此状况也无颜再见故乡之人,那么,唯一还能带来几分慰藉的,也就是梦了。这样的写法把作者的矛盾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词的深度和厚度。


当然,徐灿作为后来者,能够超越前人,也是其本身的历史条件和个人条件所决定的,况且这种比较也往往是异同而不是高低。另外,特别要提出的是,徐灿的心中是有李清照作为参照的,这从她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来。如《永遇乐•病中》:“翠帐春寒,玉炉香细,病怀如许。永昼恹恹,黄昏悄悄,金博添愁炷。薄幸杨花,多情燕子,时向琐窗细语。怨东风、一夕无端,狼藉几番红雨。曲曲阑干,沉沉帘幕,嫩草王孙归路。短梦飞云,冷香浸佩,别有伤心处。半暖微寒,欲晴还雨,消得许多愁否。春来也、愁随春长,肯放春归去。”其中化用李词之处甚多。如“怨东风”数句,出自李《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永昼恹恹”数句,出自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半暖微寒”数句,出自李《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词中的叠字,也和李清照的《声声慢》颇有渊源。不过,像“嫩草王孙归路”这样的感受,李清照的词中就不曾出现过了。这说明,徐灿是继承进而发展了她的这位前辈所开创的传统。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如果我们把男性词作为大传统,把女性词作为小传统的话,那么,徐灿的词之所以在不少方面超越或充实了她以前的女性词的传统,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向大传统的复归或靠拢来实现的。以下仅以表现故国之思的作品为例略事探讨。


以诗歌的形式来表现亡国之悲,反省先朝历史,从《诗经》的“彼黍离离”,到宋代南渡以及宋元之际,直到明清之际的诗坛,已经建构了一个完整的传统。受这一传统的影响,宋词的发展中已经自觉地注入了这种深厚内涵,特别是宋元之际,词人们表现时事,寄托情怀,扩大了词的境界,深化了词的感情。著名的《乐府补题》唱和以惝恍迷离的情调,抒发了亡国遗民的一腔悲怀,更体现出词坛贴近现实的自觉,而这一点,到了明清之际,就更为明显了。


徐灿表现亡国之痛的词作,本身是词受诗歌传统影响的一种体现,同时,从词体发展的纵向趋势来看,也是已经被男性建构好了的词坛传统的一个方面。如果和同时的词人进行比较,当可以一目了然。


徐灿有《踏莎行》,云:“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山河,月痕休到深深处。”借惜春感伤故国沦亡。词中表现出大厦已倾,漂泊无依,夕阳西下,江水东流,面对着依然美好的旧日河山,只能徒唤奈何。字里行间,充满“兴亡之感”。这种感情,在明遗民中很常见。如王夫之《摸鱼儿•东洲桃浪》:“剪中流、白蘋芳草,燕尾江分南浦。盈盈待学春花靥,人面年年如故。留春住。笑浮萍、轻狂旧梦迷残絮。棠桡无数。尽泛月莲舒,留仙裙在,载取春归去。佳丽地,仙院迢遥烟雾。湿香飞上丹户。醮坛珠斗舒灯映,共作一天花雨。君莫诉。君不见、桃根已失江南渡。风狂雨妒。便万点落英,几湾流水,不是避秦路。”从盛时佳况,写到好景难留,春光易逝,最后归结到故国沦亡,避秦无路,孤苦之感,溢于言表。所谓“故国之思,体兼《骚》、《辨》”,就是既写出了悲愤,又写出了缠绵。无论是主题还是感情,都可以和徐灿所作互参。


徐灿有感于明代亡国而写的带有反省意味的词,非常有力度。如《青玉案•吊古》:“伤心误到芜城路。携血泪、无挥处。半月模糊霜几树。紫箫低远,翠翘明灭,隐隐芊车度。鲸波碧浸横江锁,故垒萧萧芦荻浦。烟水不知人事错,戈船千里,降帆一片,莫怨莲花步。”六朝兴废不常,且君王多昏聩,故每能激发亡国遗民的深刻联想和对亡国原因的反省。徐灿此词凡三用六朝之事。1、《晋书•后妃上•胡贵嫔传》:“(晋武帝)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2、《晋书•王濬传》:“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索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馀,暗置江中,以逆巨船。……濬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馀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馀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3、《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又凿金为莲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徐灿以史事贯穿,古今对比,前后对比,寓伤今于吊古之中。花蕊夫人曾有诗云:“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此词末句承此而来,在批判女色亡国论的同时,暗含着包括南明覆亡的一系列历史教训。全篇立意深邃,构思巧妙,笔力雄健,无怪“为世传诵”,广受好评。不过,这样的表现方式在明清之际也非常普遍。如吴伟业《满江红•感旧》:“满目山川,那一带、石城东冶。记旧日、新亭高会,人人王谢。风静旌旗瓜步垒,月明鼓吹秦淮夜。算北军、天堑隔长江,飞来也。暮雨急,寒潮打。苍鼠宏,宫门瓦。看鸡鸣埭下,射雕盘马。庾信哀时惟涕泪,登高却向西风洒。问开皇、将相复何人,亡陈者。”以赋体写南朝史事,实则暗指南明小朝廷,言下有无穷感慨。又如余怀有六首《四十九岁感遇词》,小引云:“白香山云:‘四十九年身老日,一百五夜月明天。’苏子瞻云:‘嗟我与君皆丙子,四十九年穷不死。’余今年四十九,身既老矣,穷犹未死。追想生平,六朝如梦。”也是借六朝事而伤今。


所以,徐灿对女性词的境界的开拓,特别是使得词更紧密地反映现实的政治生活,可以认为是从男性词人那儿借来的资源。或者说,在讨论这一类创作的时候,不必刻意进行性别的区分。毕竟,面对重大的政治变故,人们有一些共同的感受,原也正常。何况,文学史的发展已经提供了充分丰富的资源,女性既然已经可以正常读书作文,当然也就有了接受这种资源的可能,而以同样的内涵表现在创作中,也是顺理成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明清之际,刊刻妇女著作的风气甚盛,许多女性作家的作品都藉此而传世。当时,周之标曾经选录十四位女词人的作品,刻成两本词选,均题为《女中七才子》。“才子”一语,从指称男性借来指称女性,颇耐人寻味,而“七才子”云云,则显然是对应于在明代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前后七子。这说明,在男性文人的眼中,女作家群体已经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同时她们的创作也有了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中予以考量的可能。


其实,“七子”在这里的颇具男性化的名称,正是由于当时女性的创作实践的启示,才水到渠成地产生的。明代之前,虽然女性创作代不乏人,但往往比较零散化和个人化,她们是以作品表达内心的幽绪,所以和整个文坛的关系并不密切。而到了明代,由于妇女读书识字的普及,由于社会对女性创作的鼓励,以及女性生活空间的扩大,女性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了解更多,也更为关注,因而她们也就可能在创作上追随文坛主流,并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典型的如梁孟昭,“诗为汉、为魏、为唐,书为晋、为宋、为元,诸体且备,靡不登峰。”如陆卿子,“其拟古则步骤西京,取材六代。五七言排偶,未涉开宝藩篱,长庆而下勿论也”。如徐媛,“其于诗也,绝不喜唐以后言。凡为五七言,近体者五之一,为五七言绝者五之三,其气局神泽,微开元诸名家弗师也;为乐府、为五言古、为七言歌行者亦五之三,则独规摹于长吉王孙贺。”如吴绡,“冶情隽笔,得之玉溪为多。乐府诗亦间师昌谷,仿其谲艳,纬以风情,如《十二月词》‘玉匙开锁通新客,朱门戟带吹严风’等句,大自有致,不似《络纬》之挦撦荒涩矣。律体尤多善篇,题《香月舫》、《香楼》二排律,绮丽妍冶,即令元相操翰,殆无以加。七绝工妙至到,有回雪流风之美;鲍家百愿,时复浸淫。亦才思所溢,不能自检也。”诸家或师法汉魏六朝,或取径长吉、义山,均有佳作。明代复古之风甚盛,前后七子先后崛起,影响文坛非常深远,直到清初陈子龙等云间诸子称雄坛坫,仍然高举七子大旗,以复古求革新。陆、徐、吴等人的创作,也是反映了一时风会,当然也体现了向男性文学传统的靠拢。


在明清之际的女性作家中,不仅家族性的群体很多,而且朋从之间也多有社集聚会。又一个以“子”而著称的著名女作家群体是蕉园诸子,所谓“子”,亦大略相当于前面所说的“才子”,可见诸社友也是将自己定位为作家,而不仅仅是女作家,换句话说,是希望和男性一样,拥有一份社会的空间。蕉园诸子,有“五子”和“七子”之称。所谓“蕉园五子”,据陈文述《亦政堂咏顾玉蕊》云:“(顾之琼)招诸女作蕉园诗社,有《蕉园诗社启》。蕉园五子者,徐灿、柴静仪、朱则柔、林以宁及女云仪也。”而《湖墅诗钞》的记载则稍有不同:“柴季娴工书画,与林以宁亚清、顾姒启姬、钱云仪、冯又令称蕉园五子,诗有合刻。”所谓“蕉园七子”,则见于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与同里顾启姬姒、柴季娴静仪、冯又令娴、钱云仪凤伦、张槎云昊、毛安芳媞倡蕉园七子之社,艺林传为美谈。”所载诸人,各有出入,但后人论及“蕉园五子”,对徐灿评价很高,如梁乙真云:“先是,钱塘有顾之琼玉蕊者(有《亦政堂集》),工诗文骈体,有声大江南北。尝招诸女作蕉园诗社,有《蕉园诗社启》。时所谓蕉园五子者,即徐灿、柴静仪、朱柔则、林以宁及禹蕊之女钱云仪也,而徐湘?为之长。……分题角韵,接席联吟,极一时艺林之胜事。”故不妨确立其在蕉园诸子中的正宗地位。徐灿在蕉园诗社中的活动,今已不易考知,但这个群体在当时颇受瞩目,应是事实。正如《众香词•乐集》所记:“一时闺中才子钱云仪、林亚清、顾仲楣、冯又令,连车接席,笔墨倡和。说者谓自张夫人琼如、顾夫人若璞、梁夫人孟昭而后,香奁盛事,于今再见。”徐灿的创作中,尤其是在词的创作中,有偏离传统女性风格的趋向,向男性传统靠近,其实正是当时文坛大背景的一种反映,是和女性的文学活动以及表现其中的自我期待分不开的。以“子”相称,不过其中的一种表现罢了。


徐灿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她所生活的那块土地,当时文风丕盛,女学发达,涌现出一批女作家。法国艺术史家丹纳说:“要刺激人的才能尽量发挥,再没有比这种共同的观念、情感和嗜好更有效的了。我们已经注意到,要产生伟大的作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自发的,独特的感情必须非常强烈……。

第二,周围要有人同情,有近似的思想在外界时时刻刻帮助你,使你心中的一些渺茫的观念得到养料,受到鼓励,能孵化、成熟、繁殖。……

人的心灵好比一个干草扎成的火把,要发生作用,必须它本身先燃烧,而周围还得有别的火种也在燃烧。两者接触之下,火势才更旺,而突然增长的热度才能引起遍地的大火。”这段话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要想了解徐灿的创作成就,当然不能忽视她所成长起来的生态环境。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云:“明之季世,妇女文学之秀出者,当推吴江叶氏,桐城方氏。午梦堂一门联吟,而方氏娣姒,亦无不能文诗,其子弟又多积学有令名者。”其实,吴江除了叶氏之沈宜修、叶纨纨、叶小纨、叶小鸾之外,还有沈氏之沈媛、沈智瑶、沈倩君、沈宪英、沈华鬘、沈蕙端,吴氏之吴贞闺、吴静闺等,女性群体创作之风非常兴盛,因而也很受土大夫的关注,如长洲徐媛(字小淑)“多读书,好吟咏,与寒山陆卿子唱和,吴中士大夫望风附景,交口而誉之,流传海内,称吴门二大家”。但考察当时吴地涌现出的许多女性创作群体,坚守传统风格的还是占了大多数。如叶氏一门的创作,沈宜修《江城子•重阳感怀》之二:“西风自古不禁愁。奈穷秋。思悠悠。何似长江、滚滚只东流。霁景萧疏催晚色,新月影,挂帘钩。芙蕖寂寞水痕收。澹烟浮。冷芳洲。断霭残云,尤自倚重楼。纵有茱萸堪插鬓,须不是,少年头。”叶纨纨《玉蝴蝶•感春》四首之三:“景色浓芳清昼,游丝无力,袅袅轻柔,欲挽春光同驻,堪笑难留。碧烟侵、旧时罗袖。红香淡、独自妆楼。绣帘幽,弄晴啼鸟,唤雨鸣鸠。多忧。凭高一望,江南春色,千古扬州。回首繁华,断肠都付水东流。黯魂销、一番怀古,空目断、万缕新愁。几时休?绿杨芳草,春梦如秋。”叶小鸾《生查子•送春》:“风飘万点红,零落胭脂色。柳絮入帘栊,似问人愁寂。凭栏望远山,芳草连天碧。深院锁春光,去尽无寻觅。”都可以以小见大。这也说明,在明清之际的文坛上,存在着非常丰富复杂的现象,需要具体加以分析和总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词风不振,至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词派出,方才开始了复兴之路。但云间词派开始格局尚小,一味提倡晚唐五代,也限制了其发展。


徐灿词则开阔许多,正如其丈夫陈之遴序其《拙政园诗馀》所说:“(徐灿)所爱玩者,南唐则后主,宋则永叔、子瞻、少游、易安。明则元美。”周铭也说:“(徐灿)诗馀得北宋风格,绝去纤祧之习。”这就和当时的主导词风有所区别,体现了她的独立精神。


据陈之遴说,徐灿对五代词人,独喜南唐后主,其实,她对南唐词应该都下过功夫。她的集子里有《南唐浣溪沙》三首,择调即仿南唐中主,只是中主词意蕴悲苦,将说还咽,故被王国维解为“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而徐灿的仿作写元宵诸事,尚是旧时繁华,自然不比中主诸作有深度。李后主的词可以亡国前后为界,分为两段,前段靡丽,后段悲苦。从徐灿的创作实际看,虽不能完全比附,却也大致如此。她对江南生活的描写,非常绮丽,是清兵入关以前的生活写照,而亡国之后,则感伤凄咽,多有难言之隐,所以对李亡国后的作品更有同感。像“碧云犹叠旧山河,月痕休到深深处”之类,都能看到后主的影响。这和当时许多提倡并模仿花间词风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


更值得提出的是她对北宋词风的欣赏。陈之遴提到她喜欢欧阳修、苏轼、秦观和李清照,从具体作品来看,这一判断是有道理的。徐灿的创作,既有欧、苏的舒朗,又有秦、李的缠绵,当然又不必限于这四家。和一般女词人在择调上的纤柔不同,徐灿的作品中多有慷慨激切之调,特别是常写一些以前女作家很少写的一些调子如《满江红》和《念奴娇》等。如《满江红•感事》:“过眼韶华,凄凄又、凉秋时节。听是处、捣衣声急,阵鸿凄切。往事堪闻悲玉树,采莲歌杳啼鹃血。叹当年、富贵已东流,金瓯缺。风共雨,何曾歇。翘首望,乡关月。看金戈满地,万山云叠。斧钺行边遗恨在,楼船横海随波灭。到而今、空有断肠碑,英雄业。”又如《念奴娇•初冬》:“黄花过了,见碧空云尽,素秋无迹。薄薄罗衣寒似水,霜透一庭花石。回首江城,高低禾黍,凉月纷纷白。眼前梦里,不知何处乡国。难得此际清闲,长吟短咏,也算千金刻。象板莺笙犹醉耳,却是酒醒今夕。有几朱颜,镜中暗减,不用尘沙逼。燕山一片,古今多少羁客。”都写得激扬悲切,无疑可以从欧、苏那里找到她所接受的资源,而同时又打上了非常明显的时代烙印。


但她同时也能写得非常缠绵,委婉曲折地道尽一腔心事。如《临江仙•闺情》:“不识秋来镜里,个中时见啼妆。碧波清露 红香。莲心羞结,多半是空房。低阁垂杨罢舞,窥帘归雁成行。梦魂曾到水云乡。细风将雨,一夜冷银塘。”又如《风中柳•春闺》:“春到眉端,还怕愁无著处。问年华、替谁为主。怨香零粉,待春来怜护。被东风、霎时吹去。日望南云,难道梦归无据。遍天涯、乱红如许。丝丝垂柳,带恨舒千缕。这番又、一帘梅雨。”这种题材本是明清之际词家所喜为者,往往写得非常香艳,当时的“小慧侧艳之风”也多与此有关,但在徐灿笔下却能荡开一境,“绝去纤冶之习”,因此,陈廷焯许为“意缠绵而语沉郁,居然作手”。


徐灿的词取径北宋,已经受到同时或后世的批评家的注意。如《卜算子•春愁》:“小雨做春愁,愁到眉边住。道是愁心春带来,春又来何处。屈指算花期,转眼花归去。也拟花前学惜春,春去花无据。”陈维崧评“道是”二句云:“兼撮屯田、淮海诸胜。”《水龙吟•春闺》:“隔花深处闻莺,小阁锁愁风雨骤。浓阴侵幔,飞红堆砌,殿春时候。送晚微寒,将归双燕,去来迤逗。想冰弦凄鹤,宝钗分凤,别时语、无还有。怕听玉壶催漏。满珠帘、月和烟瘦。微云卷恨,春波酿泪,为谁眉皱。梦里怜香,灯前顾影,一番消受。恰无聊、问取花枝,人长闷、花愁否。”陈廷焯评云:“绵丽,得北宋遗意。”还有《醉花阴•风雨》(残月又模糊)、《玉楼春•寄别四娘》(雨声欲逐泪痕多)、《忆秦娥•春归》(残红少)、《踏莎行•饯春》之二(杜鹃啼断夕阳枝)、《永遇乐•寄素庵》(有恨黄昏)诸作,倪一擎评云:“皆清微淡婉,得北宋词家三昧。”在举世竞为晚唐五代之际,徐灿能够从北宋入手,勇气和见识都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云间词派的构成也有不同要素,特别是云间后学,堂庑不断扩大,而明清之际的词风更是不断出现变数,因而徐灿词学北宋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徐灿的创作顺应了词坛的大趋势。这也就说明,徐灿和以往一些女性词不同,不是处在“边缘”,而是进入了主流。这一点,尤其值得特别提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粲。清江苏吴县人,字湘蕲,一字深明,一字明霞,晚年学佛,更号紫䇾。陈之遴妻。之遴被严谴戍边,同居关外七年。之遴死,得还。工书画,晚年专画水墨观音。善诗文,词尤工,陈维崧推为南宋后闺秀第一。有《拙政园诗词集》。

闺秀百家词选·拙政园诗馀
徐灿(约1618-1698),字湘萍,一字明深,苏州吴县人,光禄丞徐子懋女,大学士海宁陈之遴继室。善属文,尤精书画,诗馀得北宋风格,绝去纤佻之习,其冠冕处即李易安亦当避席,不独为清朝第一也,有《拙政园集》。

词学图录
徐灿,女,字湘蘋,一字深明,号明霞,又号紫言(上加竹字头)。江南吴县人。清弘文院大学士陈之遴继室。工诗画,尤善倚声。从之遴居京邸时,尝于花下联吟,句中有盼其引退之意。未几之遴以贿结内监革职戍边,随之同居辽左七年。之遴殁后,值帝谒先陵,灿迎之道左陈情,乞归骸骨,遂得于康熙五年(1666)南归,遂卜居桐溪之上,长斋绣佛以终。其词得北宋风格,绝去纤佻之习,人以为可上追李清照。词集名《拙政园诗馀》。

清诗别裁集
字明深,浙江杭州人。大学士陈之磷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按图索骥。 徐灿词选

惜分钗 旅怀 清 · 徐灿
移春槛。
芳菲黯。
咏絮才情浑欲减。
记江南。
熟吴蚕。
芍药开时,花满澄潭。
探。
探。

身长泛。
花相赚。
新来渐把闲愁忏。
梦魂甘。
是烟岚。
西子湖头,结个花龛。
参。
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玉案 吊古 清 · 徐灿

伤心误到芜城路。
携血泪、无挥处。
半月模糊霜几树。
紫箫低远,翠翘明灭,隐隐芊车度。

鲸波碧浸横江锁。
故垒萧萧芦荻浦。
烟水不知人事错。
戈船千里,降帆一片,莫怨莲花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楼春 寄别四娘 清 · 徐灿


风波忽起催人去。
肠断一朝分燕羽。
无端残梦怯相逢,梦破更添愁万绪。

扁舟暂舣鸳鸯渚。
几度短长亭畔雨。
雨声欲逐泪痕多,知道泪痕多几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龙吟 次素庵韵感旧 清 · 徐灿


合欢花下留连,当时曾向君家道。
悲欢转眼,花还如梦,那能长好。
真个而今,台空花尽,乱烟荒草。
算一番风月,一番花柳,各自斗、春风巧。

休叹花神去杳。
有题花、锦笺香稿。
红阴舒卷,绿阴浓淡,对人犹笑。
把酒微吟,譬如旧侣,梦中重到。
请从今、秉烛看花,切莫待、花枝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永遇乐   舟中感旧   清 · 徐灿

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
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
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
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

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
休笑垂杨,而今金尽,秾李还销歇。
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
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

永遇乐(1139年1月15日) 宋 ·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评解】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
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集评】

张端义《贵耳集》: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气象更好。后段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
王士祯《花草蒙拾》: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
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
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李调元《雨村词话》: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李清照的这首《永遇乐》当是作者流寓临安时所作。这首词虽写元夕,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 ”,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 。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 ”,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在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在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调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 ”,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 ”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铺翠冠儿,金撚雪柳,簇带争济楚。”
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撚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 。“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在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耽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在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在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5-4-27 17:16 编辑

永遇乐 病中 清 · 徐灿


翠帐春寒,玉炉香细,病怀如许。
永昼恹恹,黄昏悄悄,金博添愁炷。
薄幸杨花,多情燕子,时向琐窗细语。
怨东风、一夕无端,狼藉几番红雨。

曲曲阑干,沉沉帘幕,嫩草王孙归路。
短梦飞云,冷香侵佩,别有伤心处。
半暖微寒,欲晴还雨,消得许多愁否。
春来也、愁随春长,肯放春归去。

转帖者按:语助活用,肯犹未肯,肯放春归去即不肯放春归去之意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多令 感怀 清 · 徐灿


玉笛送清秋。
红蕉露未收。
晚香残、莫倚高楼。
寒月羁人同是客,偏伴我、住幽州。

小院入边愁。
金戈满旧游。
问五湖、那有扁舟。
梦里江声和泪咽,何不向、故园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查徐灿存词99首,七律一首,余不赘录

送方太夫人西还 清 · 徐灿

旧游京国久相亲,三载同淹紫塞尘。
玉佩忽携春色至,兰灯重映岁华新。
多经坎坷增交谊,遂判云龙断夙因。
料得鱼轩回首处,沙场犹有未归人。

按:此相国被罪,尽室谴谪塞外,羡方太夫人归,怜己之未能归也。极愁惨中,不失和平气象,是为正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寻常婉约词家均多有男人女笔,徐灿却闺阁弁冕,故曰偏离?终不失缠绵之女人态,如《临江仙•闺情》:“不识秋来镜里,个中时见啼妆。碧波清露 红香。莲心羞结,多半是空房。低阁垂杨罢舞,窥帘归雁成行。梦魂曾到水云乡。细风将雨,一夜冷银塘。”,故又曰靠拢?


以女之笔而境阔、雄浑,故曰偏离?终不失缠绵、温婉,故又曰靠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6: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