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精华285
注册时间2015-3-17
威望6765
金钱36306
贡献29169
首席版主
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威望- 6765 点
贡献- 29169 次
金钱- 36306 枚

|
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25-4-16 11:50 编辑
“观物取象” 是《周易》中的重要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知方式的开启:“观物取象” 体现了一种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普遍意义和象征符号的认知方式。它强调通过对自然、社会中各种具体现象的观察、体验和感悟,提取出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的 “象”。这种方式开启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路径,即不是直接以概念、逻辑的方式去把握世界,而是通过形象、直观的 “象” 来理解和阐释世界的规律和本质。例如,《周易》中通过观察天地、山川、风雷等自然现象,提炼出乾、坤、震、巽等八卦之象,以这些象来象征宇宙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整体的、直观的视角。主客体的统一:这一思想蕴含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哲学内涵。在 “观物取象” 的过程中,“观” 的主体是人,“物” 是客体,人通过自身的感官和思维去观察外物,但又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物的刺激,而是主动地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筛选、提炼和加工,形成 “象”。这个 “象” 既包含了客体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又融入了主体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判断,是主客体相互交融的产物。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种朴素而深刻的认识,即人与自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是孤立地看待客体,而是将自身融入其中,实现主客体的统一。
理论构建的基础:“观物取象” 为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基础和方法。它为中国哲学中的诸多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灵感和原型。例如,中国哲学中的阴阳学说,就与 “观物取象” 密切相关。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中昼夜交替、寒暑变化、男女差异等现象,抽象出阴阳两种基本的属性和力量,以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此外,五行学说也是基于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在自然和社会中的表现的观察和取象,进而构建起一个关于宇宙万物的分类、相生相克的理论框架。
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哲学层面看,“观物取象” 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人们在实践中要注重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总结规律,获取智慧,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例如,在古代的农业生产中,人们通过观察天文气象、物候变化等自然现象,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的规律,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安排耕种、收获等农事。在政治、军事等领域,“观物取象” 也被广泛应用,统治者通过观察社会现象、民心向背等来调整政策,军事家通过观察地形、敌情等制定战略战术。
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思维:“观物取象” 体现了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独特思维方式。与西方哲学注重逻辑推理、概念分析的思维方式不同,“观物取象” 更强调直观、感悟和体验,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结合抽象思维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哲学在表达和阐释思想时,往往具有形象生动、含蓄蕴藉的特点,通过具体的 “象” 来传达深刻的哲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思考空间。例如,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运用比喻、寓言等方式来表达哲学思想,如庄子的寓言故事,通过讲述鲲鹏展翅、庖丁解牛等生动的故事,传达出关于人生、自由、道等深刻的哲学思考。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丰富了人类的思维宝库,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一些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color=var(--md-box-samantha-normal-text-color) !important]《周易》中的 “观物取象” 思想是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提炼出具有象征意义的卦象来阐释道理。以下是一些具体例子:
八卦之象
《周易》通过观察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抽象出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卦之象。其中,乾为天,象征着刚健、进取,就像天空覆盖万物、永恒运行,展现出强大而刚劲的力量;坤为地,代表柔顺、承载,大地能包容万物,滋养生命,具有宽厚、接纳的特质,正如君子应具备的胸怀。
震为雷,其象为震动、兴起,如同自然界中雷声轰鸣,具有强大的能量和激发万物的力量,象征着一种突然的变动或新生力量的崛起;巽为风,象征着柔顺、入,风无处不在,能顺畅地进入各种缝隙,寓意着顺势而为、灵活渗透的特性。
坎为水,代表险陷、流动,水总是往低处流,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河流、深渊等,同时也象征着生命的源泉和不断变化的特性;离为火,象征着光明、附着,火能照亮黑暗,带来温暖,但又需要依附于一定的物体才能燃烧,寓意着光明与依附的含义。
艮为山,象征着静止、停止,山稳重不动,是一种稳定的存在,给人以停止、坚守的感觉,提醒人们在适当的时候要懂得止而不前;兑为泽,代表喜悦、和悦,湖泊能滋润万物,给人带来生机和愉悦的感受,象征着和谐、喜悦的状态。
卦辞爻辞中的取象
在《周易》的卦辞和爻辞中,也大量运用了 “观物取象” 的思想。如《乾》卦的爻辞,“初九,潜龙勿用”,取象于龙潜伏在水中,象征着事物在初始阶段,力量还很弱小,需要隐藏实力,等待时机。“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龙出现在田野上,意味着事物开始崭露头角,有了一定的发展,此时适合与有能力、有地位的人交往合作。“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飞翔在天空,达到了鼎盛状态,象征着事业成功,处于尊贵的地位,能够得到众人的支持和拥护。这里通过对龙在不同状态下的取象,来比喻人生的不同阶段和境遇,以及应该采取的行动和态度。
再如《坤》卦的 “初六,履霜,坚冰至”,从踩到霜这一现象,联想到寒冷的冬天即将到来,坚冰将至,寓意着人们要善于从细微的迹象中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提前做好准备。这是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中的霜与冰的关系,来警示人们要有前瞻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卦象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家人》卦,其卦象为离下巽上,离为火,巽为风,火在风下,就像家里的炉灶生火,风助火势,象征着家庭的温暖和有序。从这个卦象中可以引申出家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各司其职,共同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这是将家庭生活中的现象与卦象相结合,通过卦象来指导人们如何处理家庭关系。
《鼎》卦,卦象为巽下离上,巽为木,离为火,木上有火,就像用木柴烧火做饭的鼎,鼎在古代是重要的烹饪器具,也象征着权力和稳定。由此可以联想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秩序和规范,就像鼎能煮食供人享用一样,领导者要善于运用权力,为百姓提供生活所需,维护社会的安定繁荣。这是从日常生活中的鼎这一器物取象,进而延伸到社会治理和权力运用的层面。
《周易》中的 “观物取象” 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 哲学领域 ◦ 提供思维基础: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即通过对具体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提炼,以形象化的 “象” 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后世许多哲学流派,如道家以自然之象来阐释 “道” 的思想,庄子通过鲲鹏、蝴蝶等形象来表达其哲学观点;儒家也常以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来比喻道德修养,如以 “水” 喻 “德”,体现了 “观物取象” 的思维特点。
◦ 丰富理论内涵:该思想所蕴含的主客体统一、阴阳变化、天人合一等观念,成为中国哲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例如,“观物取象” 中对阴阳两种基本力量的观察和抽象,为阴阳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阴阳相互对立、依存、转化的思想贯穿于中国哲学的始终,用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天人合一” 的观念也源于 “观物取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 文学艺术领域 ◦ 塑造创作手法:在文学创作中,
“观物取象” 影响了比兴手法的运用。诗人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生活现象的描写来寄托情感、表达志向,如《诗经》中大量运用比兴手法,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起兴,引出男女爱情;以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比喻女子年轻美貌,这种以象寓意的手法使文学作品更具含蓄美和意境美。在绘画艺术中,画家注重观察自然万物的形态、神韵,追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通过笔墨描绘出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如以梅兰竹菊象征君子的高洁品格,以山水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 赋予作品意境:“观物取象” 使中国文学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意境之美。艺术家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如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通过明月、江水、大雁等意象,营造出思乡、离别、孤独等意境,让读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共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也运用
“观物取象” 的思想,通过叠石理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等元素,营造出宛如自然山水的意境,体现了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艺术追求。
• 传统科技领域 ◦ 影响天文历法:古人通过观察天象来制定历法,“观物取象” 思想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确定了四季更替、节气变化,形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同时,古人还将天象与人事联系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星象学,通过观察星象的变化来预测吉凶祸福,虽然其中包含一些迷信成分,但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以及试图通过 “观物取象” 来把握自然规律的努力。
◦ 融入中医理论:中医理论的形成也深受 “观物取象” 思想的影响。中医通过观察人体的生理现象、疾病表现以及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取象比类,将人体与自然万物相联系。例如,以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五脏六腑及其相互关系,认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相生相克,对应着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制约;中医还根据自然现象的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法,如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等原则,体现了 “观物取象”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传统建筑领域 ◦ 指导建筑选址:中国传统建筑在选址和布局上常常遵循 “观物取象” 的原则。例如,在选择城市或村落的地址时,往往会考虑周边的山水形势,追求 “背山面水” 的格局,认为这样的地形能够藏风聚气,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和发展。这种选址观念源于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对山水象征意义的理解,山象征着稳定、可靠,水象征着生机、财富,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丰富建筑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装饰方面,“观物取象” 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传统建筑中的木雕、石雕、砖雕等装饰艺术,常常以各种动植物、人物故事、神话传说为题材,通过雕刻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表达人们对吉祥、幸福、美好的期盼。如以蝙蝠象征 “福”,以鹿象征 “禄”,以鱼象征 “年年有余” 等;建筑的布局和结构也往往蕴含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如四合院的围合形式,象征着家族的团聚和和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观念的特点。
|
|